1984年11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由上海起航,同年12月26日抵達南極;12月31日,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王島,并舉行長城站奠基典禮,第一面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
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隊員組成的越冬隊在長城站越冬,并進行科學考察和觀測。
1989年1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隊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進行科考。
2002年,中國第19次南極考察歷時121天,是中國歷次南極考察時間最短的一次??瓶缄犑状卧谀蠘O埃默里冰架鉆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隕石,在南極冰蓋研究、地質研究、隕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時,“雪龍”號首次從中國極地考察基地專用碼頭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執行任務前,“雪龍”號已從上海港張華浜碼頭完成包括首臺南極天文望遠鏡陣CSTAR,南極長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噸鋼筋構件、多輛雪地車和工程車等各種科考必需物資的裝載任務。
第24次南極科考主要在南極冰穹A地區進行冰蓋典型斷面綜合考察、冰穹A冰芯鉆探、地球物理探測和天文學觀測等;在冰穹A大本營及周圍六千平方公里范圍內考察,測定南極內陸考察站址及環境參數,為建設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奠定基礎;隨隊的建筑人員負責對長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對原有站點進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冰穹A是南極冰蓋的最高區域,氣候環境極其嚴酷,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2009年3月9日15時30分(南極中山站時間),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撤離中山站,踏上歸程?!把垺碧枠O地考察船駛離滿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意味著在順利完成昆侖站建設和各項度夏任務后。
第25次南極科考期間,中國建成了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并對中山站的科考能力進行了擴建。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考察隊經歷182天考驗。第26次南極考察隊由249名隊員組成,共執行科學考察任務59項、后勤保障工程21項;考察安全航行32000余海里,又一次刷新“雪龍”號的航行紀錄。途中,考察船先后6次穿越西風帶,是“雪龍”號歷年來穿越西風帶最多的一次??瓶贾校把垺碧枎Щ匦竞碗E石等珍貴樣本。在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海拔4093米),內陸考察隊員鉆取了一支超過130米長的冰芯,創造冰穹A地區淺冰芯鉆探的新紀錄。
2012年3月20日凌晨3時53分左右(北京時間),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科考船由印度尼西亞西部的望加錫海峽越過赤道,返回北半球?!把垺碧柨瓶即叫械目偤匠桃殉^2.6萬海里,航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駛過以狂風巨浪著稱的西風帶。
2012年10月30日,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
2012年11月5日,“雪龍”號科考船正式從廣州啟程奔赴南極,同月31日抵達位于東經78度、南緯65.5度的普里茲灣海域,標志著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開始展開大洋考察。大洋考察共涉及海水水文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和磷蝦資源等6個專業種類;考察共設斷面10條,合計定點站位107個,其中水深大于1000米的深水站位67個;考察結果為進行該海區環境氣候綜合評價及油氣、天然氣水化合物、生物等資源潛力評估提供基礎資料。
2014年12月30日5時55分,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到達東經165° 34′、南緯77°35′,創造了中國船舶向南航行緯度最高紀錄,雪龍船成為中國航海史上到達地球最南緯度的船只。[3]
歷時163天,行程約3萬海里,2015年4月中旬,“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載著圓滿完成各項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三十一次南極考察隊,返回位于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4]
2015年12月,搭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日前抵達南極普里茲灣,停泊在距離中山站23公里的陸緣冰區,5日晚開始卸貨。[5]
2016年2月27日,“雪龍”號回到中山站附近的普里茲灣。這是“雪龍”號第二次環南極大陸航行,也是首次逆時針環南極大陸航行,歷時75天、總航程超過1.8萬海里。[6]
當地時間2016年11月15日上午,搭載著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抵達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這標志著“雪龍”號完成了科考的第一航段任務。[7]
2017年4月10日,“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8]
第一次北極科考
1999年7月至9月,中國政府組織了對北極地區的首次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極地考察船“雪龍”號搭載著124名考察隊員首航北極,歷時71天,航行14180海里,對北極海洋、大氣、生物、地質、漁業和生態環境等進行了綜合考察。
“雪龍”號最北航行到北緯75度02分。
第二次北極科考
2003年7月,中國政府組織了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雪龍”號搭載109名考察隊員遠征北極,破冰挺進北緯80度,全程歷時74天,航行12600海里,開展了海洋、大氣、海冰和生化等多學科的綜合考察,并運用了水下機器人等高新技術,深化了對北極海洋、海冰與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
“雪龍”號在中國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緯80度。
第三次北極科考
2008年,“雪龍”號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繼續向北挺進到北緯85度25分,為人類探尋“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貢獻。
2010年6月25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駛離上海。同年8月6日凌晨4時29分(北京時間),“雪龍”號打破中國航海史最高緯度紀錄——北緯85度25分?!把垺碧栐谝宦繁鄙线^程中,遇到許多大塊浮冰中裂開的開闊水道,幾乎可以全速前進。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機理”和“北極海洋生態系統對海冰快速變化的響應”,是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的兩大科學目標。
第五次北極科考
2012年7月2日上午,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從青島出發,“雪龍”號科考船前往北極進行科考任務。在為期80多天的考察過程中航行18500海里,在北極冰區航行5370海里,首次穿越北極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開創中國船舶從高緯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最北到達北緯87度40分。
9月27日,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科學考察任務,“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返航。
第六次北極科考
2014年7月11日,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暨“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起程,前往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考察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和海臺、加拿大海盆等區域,計劃考察時間為76天,總航程約11057海里。
科考的重點是執行“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專項中的北冰洋區域現場考察任務,考察內容涉及北極海洋水文與氣象、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等環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變化規律。
考察通過重點海域斷面調查、錨碇長期觀測、走航觀測、拋棄式設備觀測、冰站觀測等手段開展,計劃在北冰洋海冰上設置8個短期冰上觀測站和1個長期冰上觀測站。
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重點項目為海洋環境變化和海-冰-氣系統變化過程的關鍵要素,了解北冰洋重點海域以及北太平洋邊緣海重點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冰等環境信息,獲取調查海域海洋環境變化的關鍵要素信息,建立重點海區的環境基線,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北極航道利用、極地海洋數據庫的完善等提供基礎資料和保障。
北極科學考察隊由科研人員、組織協調與管理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媒體記者和“雪龍”號船員組成,共計128人,包括6名來自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的科學家和1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科學家。
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北極ARV”水下機器人在科考中一試身手,先后三次自主完成長期冰站指定海冰區的冰下光透射輻照度、海冰厚度、冰底形態、海洋環境等參數測量工作,并執行“雪龍”號船底海冰分布、尾部甲板重力柱下放、布放冰浮標在水下形態等勘察任務。
2014年9月24日,“雪龍”號按計劃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基地碼頭。
第八次北極科考
2017年8月16日,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結束在北冰洋公海區的最后一次CTD采樣作業,“雪龍”船駛入挪威漁業保護區。這是我國考察隊首次成功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并在該海域開展作業,填補了該區域的作業空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