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又名篆草、隸草、藁草、散草、游絲草、一筆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等。但粗分,共有章草、今草(即小草)和狂草(即大草)三大類,是一門難學、難悟的藝術,是書法藝術的頂峰。草書在東漢末年就已出現,楷書則要比行書略晚一些。許多人認為草書在諸書體中最為簡略,據此就把草書看成是楷、行書的簡化,是在楷、行書后產生的。事實上恰恰相反,是先有草書,再有行書、楷書。
1.《大盂鼎》且南公旂用□(馭)至于庶人臣十又三白 3.《毛公鼎》乍明井,俗女弗以乃辟?于?。王曰:
父歆,已曰及茲卿事寮,大史寮,于父
中國的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化,相傳上古黃帝時代“結繩記事,契木為文”,近年發現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仰韶彩陶上的符號有二三十種,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文字。而字跡確鑿,可以辨認的最早文字,則是甲骨文。經考證,這是殷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和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時期的占卜文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甲骨卜辭并釋文
之后還有將文字鑄或刻在金屬鐘鼎上的銘文,稱為鐘鼎文或金文;
大盂鼎銘文
釋文:隹(唯)九月,王才玟王受天有厥匿匍有四宗周令盂王大令在珷王方畯正厥民刻在鼓形石上的稱石鼓文,這些都是文字的祖先。
釋文:(音吾)車既工(譯文:我的田車打造好了),釋文:(音吾)馬既同(釋文:我的駕馬聚集齊了);釋文:(音吾)車既好。(釋文:我的車已裝備得漂漂亮),釋文:(音吾)馬既(音寶) (譯文:我的馬也養得肥肥壯壯)。釋文:君子員員(音蕓)(譯文:陪我的官員貴族一個個數也數不清), 釋文:邋邋(音獵)員(音旒) (譯文:旌旗下的長旒一束束迎風獵獵飛揚)。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憑借勝利者強大的軍事實力,由學識淵博的丞相李斯負責文字改革,以秦文字為主,將當時通行的大篆和六國異文加以整理,使其統一為秦篆(小篆)。秦篆一個字一構成,以中心為界,左右對稱,由緩和的弧形線條所組成,這種書體嚴整、平衡、峻厲、婉通,示人以皇帝欽定的威嚴,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氣概,結體上雖已簡化,但對政務和人際交流日益繁忙的秦朝而言,其實用性仍感欠缺。
李斯小篆《會稽石刻》
釋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
文字的最大功能是應用,人們沒有時間和耐心為寫一個字描畫許許多多的弧線,更不用說寫成一篇文章。秦始皇的至高無上的權力也無法強制人們永遠接受實用性不足的文字,所以,小篆被寵用的時間極為短促。從歷史因素看,秦朝戰爭頻繁,全國又剛剛統一,公務十分繁忙,小篆繁復的結體仍然不能適應歷史發展的速度,所以,改革小篆的事在秦始皇后期就已在民間悄悄進行。這時刻,草書尚未誕生,對稱的結構和緩和的弧形線條無法產生以流暢、圃轉、動蕩為特征的草法,書體還在發展和變化,在孕育草書的母體——隸書。
隸書是把大、小篆的筆畫和結體作了進一步的簡化,最為關鍵的是把劂轉線條改成方折,徹底擺脫象形而跨入了線條化的領域,大大方便了書寫。秦王朝存在僅十六年,從篆到隸這一變化,時間短促而發展極快。隸書的產生和應用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東漢仇靖撰刻并書丹隸書西峽頌
釋文:惟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
到了漢朝,隸書已從民間流行而終于被上層社會所全盤接受,并受到帝王和知識官僚階層的重視,所以漢朝隸書最為繁榮和發達。漢隸猶似母體,由此而草、行、楷諸體脫胎而出,而漢朝又是草書發祥的朝代,由隸書的快寫、簡化,即成“章草”。東漢張芝將章草加大筆勢的連綿,使上下牽連,初創今草。漢朝奠定了草書藝術的發展基礎,奏出了嘹亮雄壯的前奏曲,一部草書藝術的輝煌而華麗的樂章即將響徹云霄。
草書之所以能從隸書中產生,是由于漢隸在結體上產生了俯仰、向背之勢,參差、偏側之態,點畫上有駿發的波尾,字的動蕩感的產生打破了篆書的規整和刻板。在漢朝四百多年間,隸書風格日趨多變,有的點畫剛健、瘦勁寬綽,有的從容俊逸、結體雅致,有的方勁沉著、筆力雄厚,有的神韻超邁、秀潤典雅,使隸書千姿萬態,絢麗斑斕,體現出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藝術性。結字和用筆的動勢就是草書最佳的催生劑,因此,章草就從隸書中產生了。至于一些畫符文字、裝飾文字、游戲文字,雖也有動勢
張芝(漢)《八月貼》
釋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涼平善廣閑。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逺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蕳絶。有縁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和草創的意味,但在書法史的長河中未能獨立成章,也就不能算作一種“體”的產生。東漢張芝相傳最善寫章草,他又將章草的字獨立演變成略有連綿的今草,故今草乃由章草發展而來。今草至晉王羲之、王獻之已經完全成熟,王氏父子的草書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大,許多草書大家無不取法于“二王”,但“草圣”的桂冠仍無可爭議地戴在張芝頭上,因為張芝是今草的“開山祖”。
王羲之《十七帖》
譯文: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 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 具示復數字。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 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釋文: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 謝生未還,可(何)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隋朝王國僅短短的三十年,但就書法而論,能內承北朝質樸之氣,外收南朝綺麗之風,出現了熔南北于一爐的大好趨勢,對唐代書法高峰的出現,起著極為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隋僧智永創作了《真草千字文》,成為歷代學習草書的最佳范本,學習草書者往往從此帖入門,因為此帖用筆精能,結體寬舒,氣韻生動,以法入情,字字獨立,容易辨認。據傳當時智永曾寫此《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贈江東諸寺,作為小沙彌學習書法的范本,所以寫得應規入矩,流傳至今,其意義甚大。
智永《真草千字文》
釋文: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云騰致雨 露結為霜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書法藝術亦似火樹銀花,璀璨奪目,既能守法謹嚴,亦能開拓創新,時代造就了張旭、懷素、孫過庭等技藝卓絕的草書名家。其中張旭亦被冠以“草圣”的頭銜,乃是因其創出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趣的狂草,時人將之與李白詩白詩歌、裴旻(mín)舞劍并稱
“三絕”。張旭草書能體現出人的精神世界,描繪了天地萬物的自然變化,開創出狂
張旭《古詩四貼》 釋文: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原詩為棗)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云。龍泥印玉簡(原詩為策),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原詩為歌)吹分。虛(原詩為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謝靈運王子晉贊,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
草書派,較“二王”那種超脫人世,悠然自閑,洗練內蘊的草法迥然不同。張旭草書的狂放和浪漫使人震驚,尊為“草圣”亦是當之無愧。正書法多于意,草書意多于法,草書最強調個人感情和意念的發揮。人之感情瞬息萬變,難以名狀,尤難在借助點畫作即興的發揮。所以草書藝術發展到唐朝達到了又一頂峰。
當然,在這頂峰上作出杰出貢獻的還有懷素,他的“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米芾語)的草書藝術,對后世影響巨大,所書《自敘帖》筆意縱橫,恣肆狂放,詭形異狀,新奇迭出,是狂草書的典范之作。張旭、懷素的狂草體,作
懷素《自敘帖》 釋文: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
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它靈妙奇變,意象萬端,代表著書法藝術的最高層次;最能表達情趣,但最難學,結體最簡化而用筆變化最復雜;在所有的書體中行筆速度要求最快,而點畫最不能疏忽,所以歷來被書法家視為自己奮斗的最高目標,代表著自己書藝的最高水平。這也許就是草書在歷史的長河中能斷斷續續地被繼承,但出類拔萃的名家不多的原因。
孫過庭是唐朝極有影響的草書名家、書法理論家。他寫了一篇理論名著《書譜》,是古代書法理論之巨構,是中國中古時期書法美學、藝術哲學的高峰。不僅如此,他以草書自書的《書譜》,其草書剛斷峻拔,氣勢直逼羲、獻,凡唐草得“二
釋文: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于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
王”法,無出其右,可謂書、文并茂,雙絕合璧。后世也常將《書譜》作草書的入門范本,成為書法藝術中一份寶貴的遺產。
草書藝術經歷了唐朝的輝煌而后入宋,有黃庭堅、米芾、趙佶等高手為之繼,然已乏晉唐之盛。宋代書家欲矯唐代法度太重、過于嚴謹的風尚,另辟了力求放縱、追慕意趣的新路。草書脫出唐人之規矩,轉入恣肆,自出機杼。其中米芾以“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聊徒成下品”為自己的準繩,力學“二王”,不越雷池一步,既自我作古也作繭自縛,終未能有新面目。所書草書缺乏“發瘋動氣”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績并不像他的行書那么突出。聰明如米芾也不能在藝術成就上超越自己的認識,這是一條客觀的規律。
米芾《苕溪詩帖》
釋文: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爲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注蔔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遊
而黃庭堅能以篆書用筆入草,寫出葛藤繚繞、縱橫奇崛的創新之作,所書《諸上座帖》結字雄放瑰奇,逸俊秀,于張旭、懷素一派中別創新格,甚是可貴。 皇帝書家趙
黃庭堅《諸上座帖》
釋文:諸上座為復只要弄唇嘴,為復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麼,為復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
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在藝術上才華橫溢,自創“瘦金體”為亙古未有,別樹一幟,以“瘦金體”法所作草書,則輕靈秀逸、勁挺犀利、筋搖骨轉,給人以清新優美之
趙佶(宋)《草書千字文》 釋文: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云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鱗潛羽翔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感。其《大草千字文》用筆縱橫馳騁,縱而不亂,高貴雅致,賞心悅目,成就非同一般。
元朝近一百年間,以“二妙”趙孟頫、鮮于樞為代表。趙氏秉承“二王”正統,用筆精純流美、圓潤含蓄,所書草書氣象舒徐、雍容華貴,具古典之美。實際上,在當時書壇上,鮮于樞的草
趙孟頫(元)《真草千字文》
釋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
書藝術要勝過趙孟頫。鮮于樞博學負才氣,性格豪放,常喜于酒酣之際落筆作草。行筆流走如飛,線條勁挺、氣格剛健,既能奇態橫生,又能有筆勢飛動之美,平中出奇,意態自成,具有陽剛之
鮮于樞書《韓愈進學解》
釋文: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氣,使人久看不厭,愈看愈妙。趙孟頫曾說:“嘗與伯機(鮮于樞)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處稱尊耳。”一片贊美之詞。他們二人草書摒棄宋代而直接晉唐,從更高層次汲取藝術養料,以古為新,獲得極大成功,可惜鮮于樞天不假年,僅活了四十六歲,藝術上未能達到頂峰。
明朝二百余年的書風基本上是受帖學左右的,故行草簡牘之美,幾乎超越唐宋。草書趨于開拓奔放,在繼承前人基礎上,書家能各展才能,態勢各異。宋克將從晉唐以來少有人問津的章草發掘出來,加以闡揚,使章草藝術能重放光芒,所書章草勁挺暢達,有獨立不羈的新貌,幾可入漢人之室。
宋克所臨寫的《急就章》
釋文:第一、急就奇觚(音孤,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簡)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當雜講),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憙(同喜)。請道其章: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周千秋、趙孺卿、爰展世、高辟兵。第二、鄧萬歲、秦眇房、郝利親、馮漢疆、戴護郡、景君明、董奉德、桓賢良、任逢時、侯仲郎、田廣國、榮惠嘗、篤承祿、令狐橫、朱交便、孔何傷、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伊嬰齊。第三、翟回慶、畢稚季、昭小兄、柳堯舜、藥禹湯、淳于登、費通光、柘恩舒、路正陽、霍圣宮、顏文章、莞財歷、遍呂張、魯賀憙、灌宜王、
邢侗臨《王羲之十七帖》
釋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勤加頤養。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祝枝山草書天真爛漫,時出怪招,讓人難以捉摸:
祝允明《句曲道中》
釋文:句曲道中老至誰憐畫錦明,春來聊得客襟清。宵依星斗宮壇臥,曉傍神仙宅舍行;眼看山多城郭少,
徐渭用筆揮灑,神奇莫測:
徐渭《自書自作白燕詩》
釋文:西飛歲歲侯青陽,花發名園何處藏。天子郊禖呈瑞色,主人臺榭有輝光。輕翰掠雨綃初剪
傅山喜作長幅大草,筆勢縈繞,一瀉千里:
傅山《七言立軸》
釋文:奴兒婢子學家翁,但見人來發癲瘋。一自龍山庵放火,南無古佛楷笑蓉。讀傳燈。真山 張瑞圖用筆奇拗,見折不見轉,以橫取勢,法與勢都為之一變,雄強有奇氣,別開生面:張瑞圖《行書論書卷》
釋文: 漢武帝好道憑 虛欲仙索靖書 如飄風忽舉鷙
董其昌多才多藝,能今草。狂草并舉,熟而不俗,典雅華麗,將草書‘寫出書卷氣,與眾不同:
董其昌(明)《試墨帖》
釋文:癸卯叁月在蘇之云隱山房雨窗無事事”; 范爾子王伯明趙滿生同過訪試虎丘茶磨高麗墨并試筆亂書都無倫次董其昌
黃道周草法奇異美妙,深得“二王”精髓:
黃道周(明)《草書七言詩》
釋文:憑陵殺氣羽書馳,三十年前好健兒。一自霜風晞白發,封侯無路夢旌旗。款識:秋日寫維揚之作。黃道周。 鈐印:黃道周印...
倪元璐靈秀神妙,新理異態《默坐》一詩是倪元璐的得意之作,故而才多次將其寫成書法作品:
倪元璐《默坐五律詩軸·默坐》
釋文:默坐無絲掛,化余為水鷗。山頭望廷尉,壁上觀諸侯。夢境咄嗟辦,文心汗漫游。始知佛快樂,不在度人籌。 元璐。
默坐暗室之中凝神靜思,反覆推 敲,所得自然與尋常酬答或即席口占者不可同日而語。繼而在多次重復的書寫過程中,對點畫的安排,字形的姿態以及墨色的處理也都逐漸熟練并進入筆隨意到,從心所欲的境地。此幅在書法技巧上堪稱最為成功。尤其是第一行的“水”“廷尉”,第二行的“辦”“文”,第三行的“知佛”“度人”幾處,無論是字形姿態的呼應還是枯筆飛白的運用,都達到了十分精彩的效果,同時也起到調節作品行氣節奏的作用。
王鐸功力深厚,奔放恣肆,欹測而不失法度,氣勢旺盛,懾人心魄,無愧大家。草書藝術發展到明朝由于各書家的奮力拼搏,有傳統,有創新,又具興旺之勢:
王鐸《草書唐人詩九首(其一)》
釋文: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薇。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發悲花落,青云羨
清朝(公元1644~1911年)書風,二百余年間一變再變,幾經波瀾,場面極為壯觀。清初沿明朝故習,專崇帖字。康熙喜董,乾隆尊趙。嘉慶、道光之后,碑學興起,歐體盛行,唐碑崛起,由帖轉碑,書家在尋找新的學書途徑。而咸豐、同治之際,臨摹北碑之風大興。更值得一提的是,自秦漢以來一向不甚景氣的篆隸二體,至清則成績斐然,其水平之高,名家之多,能超越晉唐直接秦漢,最為可觀,對于草書,似乎未曾顧及,難有可述。朱耷、黃慎、蒲華、沈曾植等各有入法處。
進入二十世紀后赫然出現了三位草書大家——于右任、毛澤東和林散之。
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
釋文: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于右任在碑學的旗幟下,兼收并畜,博采眾長,把今草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他致力于草書的標準化、規范化工作,并編寫出《標準草書》。在推廣、應用,草書方面功不可沒。
毛澤東書法接受了李世民、懷素、于右任古人的長處,煥發了自己的創造,于古人之長續而不斷,似是非似,不是亦是,是與不是,獨成一格。以抒情的文學和書法的表現相結合,興詩作書自然流暢;以博大的自然氣象、江山之助,已意揮
毛澤東(當代)《憶秦娥·婁山關》
釋文: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灑,一氣呵成、渾然一體,自由奔放,獨領風騷。在思想情感的作用下天人合一,大氣磅礴,意境開闊。有風雷激蕩之勢、云水翻騰之宏。表現出偉大學養的深廣和博大的胸襟,高遠、宏闊。其筆法以圓為主,方圓并施,懸腕中鋒,擅用長鋒羊毫,運筆如風,點畫精妙、剛健雄拔、大氣磅礴。線條有著一種特殊的自然天趣,乃書法藝術功力的體現。其墨法飄揚灑脫,變化無窮,風神,氣韻兼得。顯示出一種外具彈性、內藏韌性的雄健粗獷之美,筆墨淋漓情馳神怡之趣。
林散之(當代)草書《卜算子詠梅 》
釋文: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林散之將深厚的功夫和多年的繪畫沉積、精深的詩人修養,超凡的感悟以及赤誠的生命摯愛全都傾注于草書,從歷代草書大家中沖殺出來,以碑隸入草創造出潑辣滯澀,老辣暢雅,矯健秀潤,沉郁頓挫的線條性格而獨樹一幟。林散之先生的書法,以“散草”名聞于世。奔逸的筆姿,劃沙折股般的筆意,隨方就圓、虛實相生的結體,磅礴放曠的氣勢,綜合構成了自我的藝術語言。林散之要與古人爭一地位,以草書特有的線條性格,獨到的墨法水法和玄妙虛白,蒼勁清潤虛靈的藝術效果而成為一代宗師,被稱為“當代草圣”。
總之,草書并非是單純的一種字體,它是書家精神曲折變化的歷史見證,也是書家精神內核的噴發,體現的是書法的浪漫主義,它是最具民族性又最具世界性的藝術。但鑒賞草書藝術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方法。但愿這本《草行藝術鑒賞規律》對喜歡草書的朋友有所裨益。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