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特別強調只有在身體的覺受全部消失后才能真正觀心?我們的身體和思維的事相續狀態也就是“意”是一體的,是一一對應的;只要我們還有一絲一毫身體的覺受,那么我們就一定還處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也就是“意”的相續性狀態。
意有動和靜兩種存在形式。在“意”這種思維的事相續狀態,我們的心總是在靜和動這兩個極端來來回回,奔波不息。如果這時候我們進行觀心,我們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內守幽靜”,而把念頭作為干擾這種“靜”態的破壞性因素加以排斥。有的人雖然也希望實證,但因為理論上的混沌,導致他們貌似很用功的觀心,但事實上卻使自己落入“靜”中。他們在行住坐臥中、在衣食住行中,時時看著自己的念頭,不讓自己跟著念頭跑,認為這樣就是在觀心,這和催眠師的做法有什么區別呢?由于現在的思維狀態只有動和靜兩種存在形式,如果你排除了“意”的動態,那么你必然會落入“意”的靜態,也就是落入“內守幽靜”。雖然靜也是一種美好的狀態,他們也能因此而覺得自己很悠閑、很快樂,但是因為靜是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一種形式,是“意”的一種形式,當他們樂于“內守幽靜”的時候,他們將因此而無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使自己固守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這是最危險的。
當我們徹底解除了身體的全部覺受后,根據心物一體的理論,我們同樣也跳出了思維的事相續狀態,這樣我們就從根本上擺脫了“意”的靜態。這時候進行觀心,就決不會落入“內守幽靜”的狀態,因為這時候的思維根本沒有靜這種狀態,自然也無靜可守,是無法墮入靜中的。這時候的觀心,將是我們住在思維的本體,從而給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這時候在觀心的同時,再加入“排除念頭”這個觀念,我們將因此而進入定中,進入思維衍生狀態中的高級狀態。
只有在身體的覺受全部消失后才能真正觀心,其實這一點前人早就給我們指出來了。在《西游記》中,在兩界山這個地方打死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毛賊,其寓意就是解除了身體的全部覺受,接下來才給心(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收心咒)。收心就是觀心,讓心收回來,讓心不跟著念頭跑,讓心住于思維本體。我們同樣還應該思考一下,為什么沒有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給他戴上緊箍咒呢?為什么要在水簾洞前立“寧靜”、“安神”兩塊石碑呢?這同樣因為當時孫悟空的修行還停留在身體層面,還停留在“意”的層面,是無法收心的,是無法觀心的,是沒有資格緊箍咒的。
我們感謝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茖W必然有其內在的規律,我們必須遵守規律才能到達科學頂峰。不尊重科學我們將無法取得實證的成功,我們的實證也必將因此而變得艱難困苦,索然無味。
讓我們以科學的精神完成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