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給病人開藥方時,傳統上只須寫明加多少碗水、煎成多少分量就可以。但近年遇到不少從未服用中藥的病人,經常應他們要求講解煎煮中藥的方法,便也想在此談談,希望對讀者有所裨益。
要知道煎藥最宜用陶制的砂煲,主要不易與藥物成分起化學反應;最忌用銅、鐵、錫、鋁等金屬盛器,因金屬元素易與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不但減低療效,甚至會有毒副作用。
切記煲藥前一般須浸泡20至30分鐘,目的是讓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有助縮短煎煮時間,不致破壞有用成分;此外,多數中藥宜用冷水浸泡。
煎藥的水,要用清潔的食用冷水;煎藥用水量,本港醫師習慣指定加水若干碗,內陸醫師則多要求把放在煲內的中藥適當按壓,再加水浸過藥面2厘米(1寸)。煎藥的火候,一般藥物先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以防過快熬干藥液。但不同藥物種類,其實有不同煎藥的時間:治感冒用的解表藥及其它芳香性藥物,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約15分鐘便可;但對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石、骨角、貝殼類,及補藥類,宜小火久煎,可煎煮1小時左右,以便有效物質充分釋出。
多數藥物可一同煎煮,只有小部分的煎煮時間及方法有不同,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及烊化等法。
先煎:磁石、牡蠣等礦石、貝殼類,應先煎半小時左右,再放入其它藥物同煎;有毒的川烏、附子雖制過滅毒,也應先煎半小時以保安全。
后下:薄荷、生大黃等有效成分容易揮發,不耐久煎,待藥快將煎好時,放入煮幾分鐘便成。包煎:海金沙、辛夷花等因質地較輕易浮藥面,或因有毛刺激咽喉,宜用紗布袋預先包好。
另煎:人參等名貴藥材須另煎,以免有用成分被其它藥渣吸走。烊化:阿膠另行用水加熱熔化,再與其它藥液同服。一般約服用飯碗的八成量(約200毫升);數小時后,可加少量熱水翻煎再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