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性格就是命運”,或是榮格“性格決定命運”之說,被人們視為真理而常常引用。人們之所以引用此語,通常出于兩種情形,或是為自己失敗的人生找個托詞,以此語自慰;或是在談到他人多舛的命運時,以此語點出他不幸的根源。而對于那些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風順或飛黃騰達者,卻很少有人把他的命運與性格聯系起來,這就難免使人得出一個結論:大凡命運不佳者,皆是其性格使然。
我對“性格即命運”一語,一直存疑。我認為,性格與命運固然有一定的關系,但性格并不就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許多具有相同性格的人,其命運卻大不相同。兩個同是性格剛烈,容易沖動的人,因與上司頂牛而被炒了魷魚,一個運氣不佳,求職無門,借錢無路,處處碰壁,事事倒霉,“喝口水都塞牙”,鬧得生活無著,看透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連做夢都后悔不該逞一時之快,得罪上司;另一個人卻運氣很好,得親友資助,自立門戶,開起了公司,自當老板,發了大財,回首往事,卻要慨嘆:“要不是當初得罪了上司,鬧得在公司混不下去,哪里會有今天!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呀!”兩者后來的命運之所以不同,顯然因個人的運氣與才能有別,而不是性格所決定。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兩顆相同的種籽,落在巖縫里的只能長成枝干扭曲的小樹,而落在沃土上的則可能長成參天大木。性格、才能相似的人,因站錯隊、走錯路而命運截然不同的例子不勝枚舉。對于這些性格相似而命運卻迥異的人,“性格即命運”不再成為“定律”。由此可見,失敗和成功人士的命運,并非全因性格所決定。決定上述人等命運的,是機遇,是運氣,是恰當的選擇,更是個人的膽略和才能。
一個人的性格,以道德標準來衡量,確有好與壞之分,但以從事職業論,只有適應與不適應之說。就榮格而言,他的母親性情反復無常,父母因此經常吵架,使榮格自幼形成內向、敏感、孤僻的性格。這種性格,無論從政還是經商,恐怕都難以適應,甚至可能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但他卻在心理學和哲學領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成為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李白豪放不羈,恃才傲物,藐視權貴,這種性格顯然不適合在官場混,好不容易進入宮廷,當了個翰林供奉,結果卻遭人排擠讒陷,不得不上書“懇求還山”,但他卻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令后人不可企及的成就,成為偉大的詩人。蘇軾正直曠達,敢于褒貶是非,堅持自己的政治見解,人稱“一肚皮不合時宜”,這種性格,使他仕途坎坷,屢經磨難,從政治角度看,是性格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劇,但他卻于貶官外放期間寫下大量不朽的杰作,可以說正是政治上的失敗,促成了他文學上的成功,使他成為千古文豪。現實生活中,原來久受壓制,諸事不順的人,一旦跳槽改行,則諸事順遂,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之例,更是舉不勝舉。何故?乃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我認為,“性格就是命運”、“性格決定命運”,固然有其道理,但卻不是什么顛撲不破的真理,并且有宿命論之嫌。一個人若是相信此說,往往把自己人生的坎坷、事業上的失敗,歸咎于性格,而對前途悲觀失望。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或事業上的成敗,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從大處而言,與時代和社會有關,從小處而言,與出身、機遇、智能、知識、才能、勤奮等有關。性格只是其中的一種因素而已。當我們遭遇挫折,或久不得志時,不必埋怨自己的性格,或自暴自棄,重要的是回顧自己所走過的路是對是錯,反省以往的失誤,重新評估自己更適合于走什么樣的路,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才有希望擺脫困境,走向成功,才有希望“扼住命運的咽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