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與執行部屬對目標的認知有差異、不同部門同事的想法天差地遠,辦公室簡直是個天天上演爭執場面的擂臺。要化解火爆對峙,不只有你妥協或我妥協可選,4個步驟,即可攜手開創和解的第三條路。
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雷頓??死锼雇∩–layton M. Christensen)曾說:「真正的工作不是化解沖突點,而是改變導致沖突發生的思維模式。」
領導者管理團隊時,常遇到的難題,不論是牽涉到個人資源分配、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紛爭,乃至組織長期與短期利益的矛盾等,「沖突」二字,可說是無所不在。
美國調停者基金會總裁馬克.葛容(Mark Gerzon)甚至將沖突區分為「冷」與「熱」兩種:顯而易見的強烈情緒、爭吵、緊張情勢稱之為「熱沖突」;情緒壓抑、緊繃沉寂、無形壓力稱之為「冷沖突」。管理者一旦處理不當,兩種沖突都有可能帶來毀滅性后果,造成組織長期沒有效率,部屬之間爭斗不和。
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每5名員工就有4人覺得工作上不受尊重,且深信工作上的沖突正在惡化。此外,大型企業主管平均每年花7周時間調解職場紛爭。
當沖突產生時,并沒有真正的誰對、誰錯,只是雙方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罷了。優秀的團隊領導人,懂得如何把沖突視為「機會」和「突破」,有技巧的讓沖突浮上臺面,進而解決它,而不是逃避、壓抑、冷處理。
葛容也指出:「回應沖突就是領導?!顾^「轉化」沖突,既不是用人為干預、以迅速退讓來終止沖突,也不是追求雙方暫時「修好」,而是學會駕馭沖突的巨大力道,將沖突狀態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假使管理者害怕面對沖突,期待沖突會自動消失,而沒有解決的勇氣,那么整個團隊都會為此付出代價。以《執行力》一書聞名的企業顧問瑞姆.夏藍(Ram Charan)認為,領導人無法解決每個紛爭,但是如果懂得使用「凝聚團隊」的know-how,塑造員工的行為,組織的績效就會越來越好。
把爭議點搬上臺面,化解「冷沖突」
夏藍在著作《實力──成功主管的8個know-how》中,以福特汽車北美區總裁馬克.費爾茲(Mark Fields)重塑日本馬自達(Mazda)汽車(福特擁有馬自達33%的股權)為例,說明如何正視與部屬之間的沖突,塑造一個「和而不同」的高績效團隊。
身為一個年輕、空降的外國CEO,費爾茲剛接管日本業務時,為了解決高達70億美元的負債問題,祭出一套「千禧年計劃」:5年內裁員1,800人,減少20%的人力;關閉一間位于廣島的大工廠,減少25%產能,將過度集中在日本的生產移到歐洲。這套做法,等于和日本「重感情」的企業文化直接沖突。
不同文化的沖擊在內部高階主管會議中,更是一觸即發。由于日本人不習慣在開會時暢所欲言,各個部門主管之間也缺乏互信。費爾茲回憶:「我那時真的是目瞪口呆,開頭幾次會議時,我坐在那里,沒有一個人肯發表意見?!?div style="height:15px;">
此外,日本的管理團隊對費爾茲也不信任,不愿表達真實感受,開會時表面同意,執行時又不肯配合他們不認同的事。為了正視與部屬之間的問題,費爾茲決定讓暗涌多時的「冷沖突」浮上臺面。
他跟部屬們一對一開會,聆聽他們的困難,然后鼓勵他們在下次開會時提出。他對部屬說:「遇到困難,不是因為你有缺點。要在同事面前將問題提出來,彼此共同討論,才能為公司想出最好的解決方案。」
同時,他要求各部門主管在開會時「公開分享」年度目標,并談論自己對公司整體的想法,而不是只檢討自己的部門。透過不斷反覆進行這些程序,讓所有部門主管參與想象公司前景,最終不只消除歧見,也凝聚了團隊共識,讓馬自達轉虧為盈。
以理解取代防衛心,創造第三條路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說:「如果沒有意見紛爭與沖突,組織就無法相互了解;沒有理解,只會做出錯誤的決定?!?div style="height:15px;">
曾被美國《時代》雜志(TIME)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的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主張,管理者應將沖突視為「禮物」。他認為,除了對抗或逃避以外,還有第三條路──就是創造出一種新情勢,而非「雙方各退一步」的妥協結果。
這個思維模式必須「努力去了解」別人與自己相沖突的想法,而非「努力防衛自己的想法」去對抗他人??戮S強調,人們「觀」看到什么,將決定行「為」,而行為也將決定人們「得」到的結果。
尤其當沖突牽涉到部屬或部門之間的利益時,彼此都會覺得自己的利益、個人版圖受到威脅,引發情緒上的不安全感。在最新著作《第3選擇》中,柯維引用一名全球制藥商頂尖業務主管尼爾(Greg Neal)的見解。他指出,“GET”3個字母涵蓋了與沖突有關的個人深層情緒面向。
以業務部門和營銷部門為例,兩者可說是職場上典型的世仇。尼爾服務的制藥公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從基本的溝通到品牌主導權的爭奪,雙方都存在很大的鴻溝。「營銷部門相信他們的研究能力足以對顧客有最深入的了解,而業務人員則自認最常與顧客朝夕相處?!?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