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醫院嬰兒房前,看著一張張天真粉嫩的臉龐,豈能想象,若干年后,有人會持刀殺人。人的初始皆可愛無邪,人生劇本卻南轅北轍,以致有人含笑辭世,有人憤恨終結。近年,富二代肇事層出不窮,形成接下來的社會問題。讓我不禁思索:幸運的開始,卻無法持續幸福,生命的劇本究竟是如何形成?
因為好奇,我拾起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八十年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阿德勒認為,在生命開始第五年,兒童已醞釀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對付問題,奠下「他對這世界和對自己應該期待什么」的深層概念。以后,他即經由這統覺系統(Scheme of apperception)觀察世界,詮釋遭遇。
譬如,童年的不幸,不同人經由自己的統覺系統,會賦予迥異的解釋。長大后,A的反應積極正面:「我必須改善這種環境,避免下一代受同樣的苦。」B則憤憤不平:「生活如此不公平,他人占盡便宜,我何須善待他人。」C的態度則是:「由于童年不幸,我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
同理,富裕之家未必都出敗家子,但因為這樣的父母對金錢態度類似,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下一代心理的統覺系統,所以確實容易產生拜金子女。除非,父母對金錢的利弊很有自覺,且很有意識的處理。
所以,影響人生的關鍵,不是家世好壞、學歷高低、遭遇如何,而是五歲開始成形的統覺系統。統覺系統,可視為每個人認定的生活意義。有人處處感受挫折,他的生活意義是保護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起來;有人則認為生活是富創造性的歷程,因此,他對同伴有興趣,會想對人類幸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雖然中國老祖宗早說了「三歲看大,五歲看老」,但從心理學角度,透視到生命發展的奧妙,讓我豁然開朗。若能循此,回首探索自己統覺系統如何在童年成形,正視它,很多生命謎題就解開了。
撰文者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