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每一天,你努力做一個「別人想要的你」,努力達成一個又一個目標…… 一不小心,你就成為最令自己沮喪的對象。 該怎么找到生命航行的方向,在混沌中,重新看見光亮?
創造你的新自我
發覺獨特天賦.自我選擇及自我承擔.情感連結與調節
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感很薄弱,像空氣一樣,無形無影。
有一天,我臨時請了一天病假,沒去工作,心里過意不去,覺得自己好像會延誤什么。
可是隔一天,我發現,其實沒人察覺我整天都沒出現在辦公室,也沒人知道我生病不舒服,當然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的身體狀況。
那一刻,我告訴自己:「你看,你有多平庸,多不重要。你在或不在,其實都差不多。你如果不好好待在這個位置,很快地,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你只是幸運擁有了這個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可不是非你不可。」
我總是被自己嚇得,好怕自己有一天會被工作單位解雇。我怕這么平庸的我,沒有什么才能可以在這世界上生存。
從小,父母親就常說我平凡,什么都不出色,也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干脆乖乖找個穩定工作,好好過日子,有機會認識對象,結婚成家、生孩子,過完一輩子就算了。
我不敢想自己能實現什么夢想。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么?
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究竟有什么獨特,才能構成「我」的存在?
***
親愛的,你相不相信?在你生命誕生時,你的生命就蘊藏一份美好,象是一份寶藏,早就已經內建在你的生命中。只是必須由你發掘、由你自覺,也要你真實領受這一份美好的價值,你才能真正知道,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
你可能會很懊惱,覺得自己很「平凡」,有什么特別的?
我想跟你談談所謂的「獨特」,或「非凡」是什么。
獨特和非凡,并不在于擁有什么特別的條件。有人可能會認為獨特和非凡,來自于不同于一般人的優勢和條件,例如:IQ 很高、面貌很美、體能很佳,或是擁有很棒的家世背景,顯示他的身分特別。彷彿人必須要擁有別人所沒有,才能是獨特和特別的。
我認為,人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每一個人存在于世上,絕對找不到另一個一模一樣的人。別人能模仿你,你也能模仿別人,但就是無法取代成為本尊。所以,一定有什么是你無法被取代,或是他人無法復制為你的關鍵。
而這個關鍵,就是你與生俱來的「獨特」之處。
但是當你無法認出這份獨特時,可能會認為這份獨特之處是一份詛咒,或一份怪異,甚至是一份讓你生命感到痛苦的來源。
以我為例,我與生俱來有一份敏感,是對「受苦」或是「哀傷」情緒的敏感。可能不只是先天的基因,讓我對情緒的發生較為敏感,還有后天的塑造,讓我對于環境的變化及他人的反應,也非常敏感。
我的童年,由于父母親無法穩定擔任我的主要照顧者,于是我被置放在不同的家庭,由不同的人輪流照顧。童年不斷承受分離,讓我對分離有著莫名的恐懼,又有超乎常人的忍受度。
我不斷結束一個地方的居住,又換到另一個地方。當我還是孩子時,我是真的不明白,為什么我必須居無定所地遷移。居住的地方并不是我的家,里面沒有我的家人,只是陌生的人與屋子。我在里頭經歷分離的痛,適應新環境的苦。在無數個忍受無至親在身旁的日子,我的心里,彷彿被埋進了一顆「哀傷」的種子,我從小就與「哀傷」相遇、相處。
這是我獨特的生命經歷和獨特的生命故事,同時也創塑出我獨特的性情和環境敏感度。
但在成長過程,我極度厭惡那些遭遇及經歷。我認為,唯有生長在公共樣版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共組的健全家庭)才是正常,才是被社會接受的。所以我抗拒我是我,抗拒我的人生、抗拒我早年的命運,更抗拒因為這些經歷和背景,所塑造出的我。
我受「敏感」而苦,更厭惡「情緒」的發生和起伏。這些都似乎在告訴我:我不好、我沒用、我很糟糕、我不像別人一樣正常。
我想過許多方法想消滅自己,或斬除自己的敏感情緒神經。我認為這些敏感的情緒神經,只是惹麻煩的東西,我不僅無法擁有好的人生,甚至不斷受自己身上的這些「特殊部分」折磨,反覆受苦。
安息及修復.自我照顧及滋養.接納自我
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倦怠。
即使是休假,或不在工作環境中,我還是抵擋不住內心的焦慮不安。總有一種「來不及了,快、快、快??」的聲音催逼著我。
就算我離開了工作場合,也安排了其他放松的活動,但滿腦子飛舞的還是我的工作計劃、我的生活瑣事,還有許多他人的訊息及需求。
而且,總是提心吊膽,好像會在我不注意時,又發生什么事,發生什么狀況。
我知道長期的倦怠下,我對生活不再有熱情,什么都激不起我的強烈感覺。反正做就對了,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讓自己想太多。
累到過頭時,反而很難入睡,就算睡了,兩三個小時就醒來,反反覆覆,隔天的身體狀況更糟。
但又能如何?事情還是一件一件地來,還未完成的任務一堆,還要不斷接受新的事務,有時,真的覺得快爆炸了。
什么時候才能夠真正的休息?
所謂的成人生活,就是這樣嗎?
永無止境地負擔?永無止境地工作?永無止境地面對壓力?
我現在好渴望有一小段時間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不用跟別人交代,不用關注別人的需求,不用擔心別人的看法或期待。只要我自己一個人,就好。
這樣想,是孤僻嗎?還是,逃避呢?
***
親愛的,那種深深的疲憊感,我曾經也好熟悉,只能硬撐,努力撐,忽視自己的感受,要自己繼續承受。甚至不敢多想,有一刻,情況會有所不同。
以為只有不斷努力承受,努力扛,才是負責任的方式,絲毫沒有覺察自己究竟過著什么樣的日子。當然,也無從調整及改變。
我們活在功績社會的時代,社會的訊息不斷迫使我們,要求自己必須積極活動,不斷擴張自己的觸角,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窮忙、瞎忙之后,內在大量涌現的倦怠,使自我產生了巨大的被吞噬感。不僅造成彼此關系分裂,也使我們什么都不愿意再做。
功績社會的遺毒,留在人類身上的,是大量的焦慮、憂郁、沮喪、無力、疲倦,還有自我的「無存在感」。
我們內在的心靈神祇累了,內在的英雄也乏力了,大量的倦怠,想要無所事事,好修復長期的傷口,療愈失去免疫力的身心。
過度積極、過度擔責、過度追求,終將使我們掏空。無法說「不」,于是無法停止—無法停止消耗、無法停止破壞、無法停止侵蝕,我們終將只剩下一具「軀殼」。
沒有邊界地擴大自己,卻提早一步失去自己。
安息,是修復的開始,徹徹底底離開「所有事」,回歸自己。
徹底修復及療愈。不再以事占據心智,或以計劃侵犯心靈的神祇,使內在的神性過度耗弱,使靈性之光微弱,甚至將滅。
收復自己,回歸安息的中心。不再努力積極地要增強,而是為自己尋回心中的寧靜,整合回自我。
那傷痕累累、支離破碎的自我,需要我們的呼喚,喚回意識,喚回感受。并且容許自己緩慢安穩地存在,就好。
如果,我們無法為自己空出滋養自我的時間及空間,我們就無法為自己保存那一絲生命之氣,允許生機與我們同在。
一切看似都在軌道上,但這條軌道,真的通往你想要抵達的地方嗎?
摘自蘇絢慧《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