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華人,是指華僑或其后裔中以加入、取得居住國國籍者;華僑(或稱“旅外華僑”、“海外華僑”),是指定居海外(即外國)的中國公民二者在法律身份上有著本質區別,也就是國籍問題。一般說的海外華僑華人,是不包括臺港澳同胞的。如果從生物學和遺傳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居住在中國大陸、臺港澳,還是居住在海外的海外華僑、外籍華人,都可以稱為華人。華人就是中國人,擁有中華血統的人。但這里的華人,不包括取得中國國籍、在法律上稱為中國人的“原外國人”,因此,中國人不都是華人。還有一點,華人不都是漢人,華人包括56個民族的中國人。
海外華人,就是居住在海外的華人的統稱,其國籍并不一致。海外華人分為三類:外籍華人、旅外華僑、海外學生。這里的中國,是指大中國。
中國人移居國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東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鄉。進入唐代,才有較多的中國人定居國外,這可視為華僑史的開端。縱觀1300多年來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為海外華僑逐漸出現的時期。這個時期,人數大約為10萬多人。第二個時期,從元代至清代中葉(1271-1840年),為華僑出國大量增加和華僑在所在國的社會經濟基礎逐漸確立的時期。這個時期,人口已達100萬以上。第三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解放前夕(1841-1949年)。為華僑大規模移民高潮時期。這個時期,華僑人數已達1200多萬人。第四個時期,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90年代。這個時期,估計已有3000萬人。其中90%已加入當地國籍,華僑大約只有300萬人。
目前華僑華人廣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關于華僑華人的人口數量,向無精確、科學的統計數字,只有大略上的估計而已。由于不少華僑華人與當地各民族通婚,華裔血統關系較為復雜,人們對華人概念所涵蓋的范圍沒有統一的標準;此外,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對散居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進行全面、詳盡的人口調查。
從本世紀初的統計分布來看,亞洲為2125萬人,占83.7%;美洲245萬人,占9.9%;歐洲125萬人,占4.9%;大洋洲32萬人,占1.2%;非洲9萬人,占0.3%。現在世界上居住華僑華人100萬以上的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美國等6國;居住華僑華人10-100萬人的有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日本、英國、法國、獨聯體、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等11國;居住華僑華人1-10萬人的有文萊、老撾、朝鮮、韓國、尼泊爾、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荷蘭、德國、比利時、意大利、毛里求斯、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馬、危地馬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魯、阿根廷、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拉圭、圭亞那、蘇里南、新西蘭、塔希提、西薩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0-10000人的有26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以上共104個國家和地區。其余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合計起來不過2000多人,多則幾十人,少則三五人。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占54%,福建籍占25%,海南籍占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占15%(其中以臺灣、廣西、山東、新疆、云南為主)。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占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泉州)、廣府(廣州)、潮州、客家四種方言的人。占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左右。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后一種則約300萬人。
按2003年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文獻資料,分布在全球各地區的華人共計4106萬,其中在東南亞地區10國的華人有3247萬,占79%的絕大比例。按比例來說,新加坡最多,華人占總人口76%;按數量來說,印度尼西亞,華人共有731萬(1994)。如果按每年移民國外的華人有100萬人計算,2009年估計全球的華人為4700萬。
美國是全球第4大華人聚居地,有近300萬華人,占海外華人總人數的7%;加拿大的華人約有100萬人。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不但有從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澳門兩岸四地直接來的,也有經東南亞地區,以及歐洲、中、南美洲,非洲,澳洲等近50個國家移民過來的。美國和加拿大華人來源地廣泛這一特點,是在其它國家的華人社會所不具備的,此外,美國和加拿大華人也常常相互變更地址,也就是說美國的華人移居到加拿大,加拿大的華人移居到美國,主要是工作和學習原因,總的而言還是在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