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醫秋季養生 中醫四季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但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那秋季養生又重在何處?總括來說,秋季養生宜“養收”。 初秋暑氣未消,秋陽余炎,氣溫仍然較高,加之時有陰雨,濕度偏高,感覺更加悶熱,故有“秋老虎”之說。但白露以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人們尤易患病,所以又有“多事之秋”的講法。因此,秋令養生,都應遵循“養收”的原則,以保養內守之陰氣。 秋季養生應舒暢情緒 秋季氣候日漸干燥,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易使人情緒產生波動,或煩躁,或傷感,從而引起憂郁、悲傷。《黃帝內經》里曾明確指出了秋天精神調神的具體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思是說,在秋天里,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地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馳,以保肺之清肅之氣,這就是順應秋季季節特點,在精神上養收的方法。在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秋天精神調養的原則,即要做到清靜養神,而要達到這一點,辦法是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秋季養生應養肺御邪 干燥是秋天氣候的一個基本特點。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滋潤,晝夜溫差變化大,這時如果人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導致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機,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此時癥狀也往往加重。所以秋天要特別關心肺,因為燥邪首先犯肺,易出現干咳無痰,兒童尤甚,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 秋季存在溫、燥、涼多種氣候,人們首先必須注意衣服的增減,朝晚覺得有涼意時不妨多披件衣裳。而部分怕冷的人可以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變化。古今養生都十分強調的秋天養生方法“秋凍”,意思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這樣,不但逐漸增強體質,也能避免了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養生需要。 二、 秋令保健要以養肺為主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中華醫學認為,秋令與肺氣相應,秋天燥邪與寒邪最易傷肺;呼吸系統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氣較冷時復發,所以秋季保健以養肺為主。 早睡早起,起居順時 中醫提倡秋三月應早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秋季是萬物收獲的季節,天高氣爽,早睡早起,養神寧志;堅持晨練,使肺氣清,外邪不易侵入。秋天正是練氣功、打太極拳的黃金季節。哮喘、老慢支病人在秋季更應注意養生保健、預防發作;已發病者應抓緊治療,以減輕入冬后更嚴重的癥狀。 固護肌表 肺主一身肌表,風寒之邪最易犯肺,誘發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或成為其他系統疾病之禍根。故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適當進補,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風寒等外邪傷肺,避免感胃,是肺臟養生之首要。 滋燥潤肺 秋令保健養肺為先肺喜潤而惡燥,燥邪傷肺。秋天氣候干燥,空氣濕度小,尤其是中秋過后,風大,人們常有皮膚干燥、口干鼻燥、咽癢咳嗽、大便秘結等癥。因此,中秋后氣候轉燥時,應注意室內保持一定濕度,避免劇烈運動使人大汗淋漓,耗津傷液。秋季飲食應“少辛增酸”、“防燥護陰”,適當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銀耳、蘿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熱與助火之品。 防憂傷肺 驚思驚恐等七情皆可影響氣機而致病,其中以憂傷肺最甚。現代醫學證實,常憂愁傷感之人易患外感等癥。特別到了深秋時節,面對草枯葉落花零的景象,在外游子與老人最易傷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哮瑞等宿疾復發或加重。因此,秋天應特別注意保持內心平靜,以保養肺氣。 補脾益肺 中醫非常重視培補脾胃(土)以使肺氣(金)充沛。故平時虛衰之人,宜進食人參、黃芪、山藥、大棗、蓮子、百合、甘草等藥食以補脾益肺(即中醫所謂“培土生金”),增強抗病能力,利于肺系疾病之防治。 通便宜肺 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肺氣宣降;若大腸功能失常,大便秘結,則肺氣壅閉,氣逆不降,致咳嗽、氣喘、胸中憋悶等癥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氣宣通十分重要 飲食養肺 秋季飲食以養陰潤肺、潤燥生津為宜。飲食宜清淡、爽口,多食秋令時鮮果蔬,如荸薺、梨、百合、蘿卜、柿和橘等。秋季進補應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采用“益陰補氣”之法,具體方法有食補和藥補。 合理食補:食物調補,主要是進食清淡、品種多樣的可口飯菜和新鮮水果。 紅棗、銀耳、梨、橄欖、百合、鮮藕和鮮芝麻、蓮心、蜂蜜等柔潤之品,均是秋補佳品。早秋食補必須注意脾胃功能,忌煙酒,少用燒、烤、油膩和辛辣燥熱及大辛大熱的食品。此外,秋天應多吃有健腦活血和興奮精神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魚類、香蕉、牛奶、蛋類和豆制品等。亦可飲用綠茶、咖啡和食用巧克力等飲食,能興奮神經系統,驅除悲憂情緒,明顯改善心境。 適當藥補:藥物進補主要以益氣、養陰之品為主,如西洋參、黨參、太子參、白術、北沙參、生地、麥冬等。 多補水分、多吃水果以潤肺:秋季多風干燥,空氣濕度小,汗液蒸發比夏天悶熱中要快,故秋季人體同樣容易失水。秋季每日至少要比春季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或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方法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每次5分鐘,每日三五次即可。更為簡便的方法是去購買一臺加濕器。要多吃水果特別是梨、百合和蓮心,它們既能保持肺和呼吸道的潤滑,又有抵御呼吸道疾病的功能。飲水要合理,少量多次;若體育活動量大時更應多飲水。 食藥粥以潤肺:秋天需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粥能和胃健脾,潤養肺燥,適當多食大有裨益。藥粥為秋日佳品,老少病弱皆宜。如梨粥、芝麻粥、菊花粥、胡蘿卜粥、茯苓粥、香蕉粥、紅棗粥和百合粥等,它們皆為“藥食兩宜”的物品,適當進服能收到益肺潤燥、滋補強身的雙重效果。藥粥須熱食,特別是老年人和胃腸道虛弱者。 按 摩鼻部,以開肺竅 中醫認為肺開竅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對冷空氣異常敏感,秋天一到冷風一吹,就傷風感冒;還有的人對秋季花粉過敏,鼻咽發癢,噴嚏不斷,甚至誘發氣管和肺部感染,遷延難愈。應從初秋即堅持冷水洗臉,并按摩鼻部,有助于養肺。疑為過敏性鼻炎者,應到醫院及時診治,以阻斷過敏反應的持續發展 常運動以健肺 “秋燥”最易犯肺傷津,導致多種疾患,故秋季應適當多參加體育鍛煉。可根據個人的年齡、體質、喜好和興趣的不同,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如慢跑、散步、做操、打球、爬山、郊游、跳交誼舞、打太極拳和練氣功等。秋天運動應柔和、不可太劇烈,因“秋須守其內”,不可進行激烈運動以致大汗淋漓,否則汗液流失太多易傷津液。中醫認為,汗為人體津液所化,過度出汗會耗陰傷肺,不利秋日保健。我國民間有九九重陽節登高賞景的習俗,約上親朋好友,郊游爬山、登高遠眺,飽覽自然美景,不但鍛煉身體、欣賞風景、調劑生活,而且能開闊胸襟、使人心曠神怡,消除憂郁、悲傷和惆悵的不良情緒,真是“一舉多得”。但老年人登山宜緩上,途中多休息幾次。不要追趕別人,也不要與他人比速度。同時從初秋起即進行耐寒鍛煉,以加強對季節變換、氣候變化和晚秋寒潮的適應能力。 三、初中晚秋養生技巧 初秋之時 ,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節約生冷,以防疾病,此時宜進補養之物以生氣。《四時纂要》載:“取枸杞浸酒飲,耐老。” 中秋炎熱 ,氣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食品。其次,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 食物 。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癥應多食含維生素A、B、C、E類食品,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 晚秋季節 , 心肌梗塞 發病率明顯增高。專家指出,秋冬季節之交(約十一月份)為 心肌梗塞 的高峰期。 高血壓 病人,秋冬之交血壓往往要較夏季的血壓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循環的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 食物 ,既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切忌進食過飽,其晚餐以八分飽為宜,晨起喝杯白開水,以沖淡血液。日間,多喝淡茶,堅持每天喝兩三杯茶水,對心臟有保健作用。 四、 【秋季保健】 秋季養生指南:立秋之后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初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氣溫仍然很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常有“秋老虎”出現。但中秋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復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起居調養】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于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秋燥,常會使人的皮膚和口角干裂,皺縮增多,口干咽燥。還可見毛發脫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結。這時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要適當多吃水果和補充水分。秋令氣溫多變,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應多備幾件秋裝,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減。 【飲食攝養】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聲嘶、皮膚干裂、大便燥結等燥癥。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秋季飲食除了以酸、潤為主之外,還須注意的是,夏季過后,暑氣消退,人們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 【精神養生】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凄涼、垂暮之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運動護養】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在鍛煉時,一方面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秋天氣候多變,天氣漸冷,此時可逐步進行一些耐寒鍛煉。 【保健防病】秋季是腸炎、痢疾、乙型腦炎等病的多發季節。要做好預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時接種乙腦疫苗。秋季燥邪易傷人,除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外,對于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對于緩解秋燥有良效。 五、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陽陰”的原則,可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 【一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即增加開支,又傷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圣物,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實亂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 【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在夏季里,人們由于吃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這時候如果突然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于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 【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許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補品。 【
六忌只補肉類 】。經過夏季后,由于脾胃尚未完全恢復到正常功能,因此過于油膩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另外,體內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堆積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在適當食用牛羊肉進補的同時,不應忽視蔬菜和水果,它們可以為人體提供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秋
六、防感冒"十字歌"
開:黎明即起,開窗透氣,室內清新,防感真諦;
洗:溫水刷牙,冷水洗臉,熱水洗腳,助您入眠;
漱:鹽水漱口,早晚一次,口腔衛生,殺菌固齒;
飲:姜末紅糖,開水沖泡,睡前一勺,可防感冒;
呼:身體站正,兩臂平伸,深呼十次,吐故納新;
搓:兩掌伸直,對搓發熱,按迎香穴,防感一術;
摩:上星風府,兩個穴處,勤作按摩,酸麻為度;
熏:陳醋熏室,早晚一刻,殺菌消毒,流感逐出;
穿:入秋漸涼,莫急添裳,適當秋凍,耐寒防感;
練:清晨出走,鍛煉身手,增強體質,安度金秋
七、秋季冷水浴鍛煉正當時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氣溫、水溫、人體體溫比較接近,冷水對人體的刺激較小,如果此時開始冷水浴鍛煉最為適宜。
秋季冷水浴,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對冬季人體適應寒冷的能力及預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冷水浴鍛煉應先活動身體進行熱身,如出汗時應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用雙手快速地摩擦全身,從身體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勻摩擦,用力適度。感覺發熱時,可將冷水先抹在臉、手臂和大腿等處。或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擰干后擦身體,讓身體由不適應逐步轉為適應。當身體能夠適應時,便可直接用冷水進行沖洗,邊沖邊摩擦。
沖洗時間一般為10分鐘(冬天為5分鐘)左右,以身體能夠適應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寬松的衣服,并用雙手摩擦人體關節部位,以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八、秋季養生三大忌
9月8日是中國農歷的白露節氣。白露過后,暑氣已消,雖然有時白天仍然艷陽高照,但一早一晚已是涼意襲人。記者近日從北京各大醫院了解到,入秋后,感冒、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急劇增加。對此,有關專家提醒,夏秋交替之時是感冒和一些“老毛病”的高發期,人們在飲食起居等方面至少要做到“三忌”,以便順利度過“多事之秋”。
一忌貪涼
秋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是脾胃病高發季節,特別是潰瘍患者更易復發,因此這個時節應格外注意調停脾胃。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在飲食方面,立秋后人們不宜多吃寒涼食物或生冷不潔的瓜果。所謂“秋瓜壞肚”的民諺就是指立秋以后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因此,專家提醒人們,立秋之后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減少進食油膩食物。
除此以外,為了增強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抗寒能力,很多人都習慣在秋季進行戶外鍛煉,并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在秋季盡量少添衣物。專家認為,“秋凍”自有一番道理,但人們切不可過于貪涼,秋天的早晚氣溫較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應在身體發熱后,才能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后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二忌過燥
秋季氣候日漸干燥,會使人皮膚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聲音嘶啞。有些人還會出現毛發脫落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癥狀,俗稱“秋燥癥”。如果人體抵抗力下降,那么很容易導致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從而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這一時節往往會癥狀加重。
所以在秋季要特別注意養陰潤肺。從中醫角度來看,除了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以外,人們可以選用一些具有養陰潤燥功能的保健品和中藥來調養身體,比如西洋參、燕窩、哈士蟆油、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等。西洋參性味苦、微甘,有補氣養陰、清虛火、生津液的作用,適用于氣陰不足、津少口渴、肺虛咳嗽、虛熱煩躁等癥。燕窩性味甘平,有益虛補損、滋陰潤燥、化痰止嗽之功,常用于肺腎不足、虛損癆瘵、咳嗽氣急等癥。
一般而言,藥補不如食補,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薺、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潤燥功效的水果,或者烏骨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米、花生、鴨蛋、菠菜等食品,還可以自制諸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雪梨川貝冰糖羹這樣的飲品,同樣可以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忌亂補
秋季是進補的季節,但進補并非“亂補”,因此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更不要虛實不分就濫補一氣。一位老中醫告訴記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則不宜用補藥。”同時,虛病還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因此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進補時還忌諱多多益善,因為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物以稀為貴,人們在選擇補品的時候一般崇尚‘越貴越補’,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比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沒有什么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專家提示,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因此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么,補什么”,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另外,在立秋當天,北京、河北一帶的民間流行“貼秋膘”。理由無非是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貼秋膘”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兒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貼秋膘”的民俗往往使人們誤以為“秋補就是肉補”。
其實不然。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現代營養學的觀點認為,飲食清淡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因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已成為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養生的關鍵是習慣,秋季養生格外要求人們在起居上做到早睡早起勤鍛煉。從中醫角度講,“早睡以利養陰,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鮮空氣,能夠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加強防寒鍛煉,可使人體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