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網絡口碑狀況來看,《王的盛宴》遭遇到“黑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導演和片方敢于站出來承認的根本原因(這些惡意攻擊者到底哪些是有組織的“黑水”,仍是一個事實黑洞)。不過對國產電影而言,使用“水軍”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長期以來,由于國產電影大量的粗制濫造,在觀眾心目中普遍喪失了信譽,所以,“口碑維護”幾乎成了國產電影宣傳、發行的必備環節之一(必須指出的是,在票房和排片都不理想的情況下,《王的盛宴》此舉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炒作效果。)
應當說,“口碑維護”是當下廣告公關業的常備內容,不單電影業,凡是競爭性行業都會有這個問題,一旦產品、服務有了負面評價,如何在公眾輿論中扭轉不利局面,生意人都沒法回避——“水軍”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行業分工,這就是其生存基礎。就國內而言,電影“水軍”的規模其實并不大(因為大陸電影業本身就很孱弱),想想前幾年QQ大戰360,伊利大戰蒙牛,其調動的“水軍”規??峙滤袊a電影的“水軍”加起來也難以望其項背(我不掌握具體數據,只是根據輿論表現來推斷)。
但電影有電影的特殊性,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電影基本上沒啥“使用價值”,完全由消費者(觀眾)觀影后的體驗來決定其消費價值,作為大眾文化市場中的快速消費品,一部電影的首日、首周末票房基本就決定了其總體票房走向,而且是一錘子買賣,不可能先看片后買票,買票后不滿意也不能退貨(除非發生技術事故)。由此,在影響觀眾購票動機的諸因素中,“口碑”所呈現出的推介作用就至關重要。加之電影的青年文化色彩濃厚,主流消費群體大都是重度的網絡使用者,片方看重“網絡口碑”對于票房的影響,也在情理之中。
公關宣傳的重要性,全世界的電影從業者都心知肚明,好萊塢也一樣——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就爆出過制片人給奧斯卡投票人發郵件拉票并攻擊競爭對手《阿凡達》的丑聞——按照國內的說法,這位制片人的做法就是十足的“黑水”做派,而IMDb、爛番茄等開放大眾打分的美國電影網站,“水軍”的身影也時常閃現(據說國內電影“水軍”也早就把戰火燃燒到了國外網站上)。綜觀世界電影史,利用各種宣傳工具來為電影做推廣乃是常態,不過各種宣傳手段都應符合法律規定,且不違背道德底線。但從大陸的情形來看,惡意抹黑競爭對手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電影作為公共文化產品易引發公眾熱議,從而易呈現出“水軍”重災區的局面——坦率的說,如果你熟悉網絡購物的話,其實你會發現某些電商對于“水軍”的使用,有過之而無不及。
陸川和片方宣稱,不惡意抹黑競爭對手是他們雇傭“水軍”的底線,這也算觸到了國內電影“水軍”的痛處。很多片方都有過打壓競爭對手雇傭“黑水”的行徑,去年《關云長》《戰國》聯合懸賞緝拿“黑水”,言猶在耳。不過對一部大范圍公映的主流電影而言,口碑(包括網絡口碑)乃是由千百萬觀眾在大眾輿論場里共同塑造的,“水軍”能在短期內在局部呈現上有所干預,并不能決定其根本走向。謝晉導演有句名言:“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這東西,花錢是買不來的,老百姓真給了,也不是幾個“黑水”想砸就能砸的。
再者,所謂的“網絡口碑”對電影票房的直接影響,其實大可商榷。一部電影的票房,歸根到底還是由電影自身來決定的,同期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票房逆勢增長就是明證,這幾年的《葉問》《失戀33天》其實都呈現過類似的票房表現(當然他們的宣傳也很重要,但“水軍”顯然不是其票房成功的關鍵)。再者,很多電影的“網絡口碑”慘不忍睹,照樣賺得盆滿缽滿;而許多“口碑爆棚”的電影,票房也慘敗而歸。
有趣的是,《王的盛宴》《一九四二》在上映之前,都遭遇了眾多網友的惡意低分抹黑,許多網友把他們對導演個人的不滿也發泄到了影片上,使得兩部并未上映的國產影片在網上呈現出空前的“低口碑”態勢,此種心態耐人尋味。
來源:圖賓根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