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說(一)
新石器時期紅陶三足罐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高16.8厘米,腹徑15.7厘米,口徑9.5厘米,質量701克。紅陶,侈口,高頸,鼓腹,平底,錐形足外撇,肩部和上腹部各飾兩道弦紋,弦紋內有兩圈戳印紋,腹部有兩道凸棱,制作精美。微殘,口部有八處殘缺,一個足缺,一個足殘。現收藏于煙臺市牟平區博物館。
這件陶罐出土于蠣碴塂遺址,遺址位于牟平區姜格莊街道姜格莊村東南的向陽坡臺地上,海拔約20米,北與黃海相距約5公里,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蠣碴塂遺址采集的人工遺物以陶器、石器、骨器為主,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最多,此外還有灰褐陶等;陶器均為手制,紋飾簡單,僅有泥突裝飾,余皆素面;器形主要為鼎、罐、支腳等。
陶器是泥與火的結晶,是泥土塑成陶坯晾干后,在800-900℃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陶器的物理性質發生了改變,不僅質地堅硬,而且防水。人們漸漸發現摻雜細沙于泥中可以幫助陶器傳熱,防止因驟熱驟冷而導致收縮過快而破裂的缺點。陶器初以盛水為目的,后來才推廣到煮食、盛食、儲藏、裝飾等其他廣泛用途。陶器的儲水功能使人們不必太靠近河流居住。人們發現低洼的地點有泉水涌出,可以提供生活必需的水,終于能在廣闊的大地建立村落與都市,使人類文明進一步提高。
新石器時期四鈕筒形罐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陶鼎
此藏品為新石器時期文物。高15.8厘米,口徑14.5厘米,腹徑11.8厘米,質量515克。夾砂陶,侈口,頸微束,圜底,深腹且略為隆起,三足,錐形足與腹部相接,腹部飾三個乳丁,足根飾乳丁。微殘,口部有一處殘缺,三足均殘,已修復。現收藏于煙臺市牟平區博物館。
陶鼎,新石器時期出現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為夾砂陶。器形大多為圓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圓柱形或扁片形三足。使用鼎烹煮時,腹內放上食物,腹下三足之間放置和燃燒木柴。這說明先民們掌握了用火和制陶工藝,懂得烹煮食物。由于鼎的體積太大,不容易移動,所以只能陶鼎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后來,陶鼎被改造成了較小型的器皿,食物烹熟,可以就鼎而食。這些加在一起,則是當時當地農業發生、發展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