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四大宗教基礎知識簡介

第三講 中國四大宗教基礎知識簡介

 

(一)中國宗教知識概況:

 

    1、宗教的產生: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認為在自然現象中,有一種超脫萬物的力量,并將其人格化,作為神靈崇拜,輔以一定的儀式形成了宗教。

經歷了一神到多神的轉化。

 

    2、 中國宗教的特點:

 

        中國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特點:


第一,必須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

第二,必須有顯著的民族性。

第三,漢族主要受到了儒家思想影響,注定中國宗教具有務實性。

 

 

 

(二)中國的佛教:

 

一、佛教的創立與發展簡史:

 

佛教大約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立者為名: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圣人)。生活年代大概與孔子同時期。

為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尼泊爾南部)的凈飯王太子,其母親叫摩耶夫人。

 

  

佛祖四大勝地——


    A  佛祖誕生于藍毗尼花園。公元前56548日,后來成為“浴佛節”29歲出家苦修6年,35歲發現苦修不是解脫的道路

    B  菩提迦耶的菩提樹終于大徹大悟,得道。

    C  鹿野苑初轉法輪,弘揚佛法。

    D  80歲時在拘尸那迦圓寂

 

 

印度佛教發展的四個時期:

           

要點提示:3600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紀——公元1世紀中葉):原始佛教時期(200年);部派佛教時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眾部佛教(大乘佛教——改革后的教派)。

   2)中600年(公元1世紀中葉——7世紀):大乘佛教時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紀——12世紀):密乘佛教時期。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傳佛教的主要區別:


   1)小乘佛教:認為世界上只有一佛(釋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為羅漢,教義重自我解脫;

   2)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為羅漢、菩薩、佛三級,教義弘揚菩薩和“菩薩行”,最終目的在于成佛。


   羅漢(不再輪回)——菩薩(幫助眾生)——佛(自覺到圓滿)

 

   3)密乘佛教: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秘密教旨傳授,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軌和世俗信仰為特征。

    注意:密宗自稱受佛祖秘密傳授,而其他教派稱為顯宗。

 

佛教的傳播

 

    1)以教義劃分: 大乘佛教(為主)、小乘佛教(為主)、密乘佛教(為主);

    2)以傳播路線劃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

    3)以經典語言劃分: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

    4)傳播國家或地區:A、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傳播;B、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主要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以及中國云南(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傳播;C、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主要在中國(藏、蒙、裕固、納西等民族地區)以及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俄羅斯(布里亞特地區)傳播;

 

漢族地區佛教傳播: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開始傳入中國,史稱“伊存授經”。到2008年,傳入中國佛教已經2010年。

 

    1兩漢之際、魏晉南北朝:譯傳階段

 

    2隋唐兩代:創造階段和鼎盛時期,開宗立派

 

      A:大乘佛教:三論宗、天臺宗(最早)、華嚴宗(《華嚴經》)(賢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唐僧創立:西安大雁塔翻譯經書)、律宗、凈土宗(民間影響最大,形式最簡單)、禪宗(流傳最廣——頓悟,心即佛)、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訣:三天華法,律凈禪密]


       B:小乘佛教——云南地區。


       C: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講究神秘性、薩迦派——紅白黑三色,所以稱花教、噶舉派——白教—— 一切皆空、格魯派——黃教15世紀宗喀巴創立——勢力最大),苯教——黑教。


藏傳佛教四個特點咒術性,對喇嘛異常尊崇,活佛傳世,宗教政治合一。


活佛轉世——活佛不結婚,圓寂后,靈童轉世,程序——金瓶撤簽。順治康熙分別于1653年冊封達賴,1713年冊封班禪爾德尼,從此繼續下來。目前,達賴14世,班禪11世。

 

     3)宋元明清四朝:與中國文化全面融合分階段,元明清三代精英佛教停滯衰退,大眾佛教長足發展;


     4近代:以禪宗為主,且禪凈雙修

 

 

二、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四圣諦)

      A、苦諦:把社會人生判定為苦;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
       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
       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
       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復須再生

        生老病死,怨憎悔,愛別離,求不得,五生因之苦。

     B集諦:《苦諦經》以“到處不斷地追求快樂的渴愛”為苦的原因;無名,渴愛引起的貪。貪嗔癡。

     C滅諦:提出了佛教出世間的最高理想——涅磐nirvana也較圓寂,滅度。超脫生死,不再輪回。

     D道諦:達到涅磐的修行方法——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包含了12因緣和業報輪回)

 

    十二因緣——

1)無明(人與生俱來的蒙昧無知)

2)(由無知而引起的各種欲望和意志)

3)(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統一體)

4)名色(由識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體)

5)六處(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6)(指感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

7)(通過接觸而引起的苦樂感覺)

8)(由感覺而引起的對樂的事物產生的貪愛之心)

9)(由貪愛而產生的追求和執著之意)

10)(因追求和執著而造成的生死環境)

11)(有了生的環境就有生命的產生)

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六道輪回——六趣六道,是生死輪回的六個去處:地獄、餓鬼、畜生、天、人、修羅。

          

三、佛教經典與標記

 

佛教:北傳佛教:《大藏經》(《三藏經》);

            南傳佛教:《大藏經》;

            藏傳佛教:《甘珠爾》、《丹珠爾》

 

《大藏經》(《三藏經》)的組成部分及各藏主要內容;

            經藏(釋迦牟尼說法的言論匯集)

            律藏(佛教戒律和規章制度的匯集)

            論藏(釋迦牟尼后來大弟子對其理論、思想的闡述匯集)

 

標記萬字符

 

四、供奉的對象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

 

漢地佛寺三佛同殿的合稱、常見布局及表法意義;


            A、三身佛:其組合布局為:應身佛 法身佛 報身佛

            (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

            表法意義:體現天臺宗佛有三身教義;

            B、三方佛:組合布局:西方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 東方凈琉璃世界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

            表法意義:體現凈土信仰;

            C、三世佛:組合布局:

未來世                   現在世                          過去世

              彌勒佛                   釋迦牟尼佛                      燃燈佛

              彌勒佛                   釋迦牟尼佛                      迦葉佛

            表法意義:從時間上體現佛的傳承關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大肚彌勒”名契比,相傳為五代梁朝時明州(今寧波)奉化人,他兩耳垂肩,袒胸露肚,開口常笑;但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人信佛,人稱布袋和尚。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圓寂靜時口念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處不識。”這時人們才醒司其為彌勒的化身。他的表法意義為:學佛者要生平等心,要呈喜悅相。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要歡歡喜喜,平平靜靜,不跟任何人計較,具備這樣的條件,才有資格入佛門。)

 

漢地佛寺常見一佛二菩薩組合的合稱、布局及其所教化世界:


  合稱                            組合布局                             所教化世界

  釋家三尊                        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         娑婆世界

  華嚴三圣                        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         華藏世界

  東方三圣[藥師三尊]                 月光菩薩—藥師佛—日光菩薩        東方凈琉璃世界

  西方三圣[(阿)彌陀三尊]        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西方極樂世界

 

三方佛一菩薩布局

 

西方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                           東方凈琉璃世界

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 月光菩薩—藥師佛—日光菩薩

[西方三圣                       [釋家三佛                           [東方三圣]

 

菩薩

 

自覺覺他者

 

“三大士”、“四大士”、“五大士”:

       三大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管陽間

       四大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管陰間

       五大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         

 

四大菩薩的別號、手持法器、坐騎及其道場:


    文殊菩薩:   別號(大智菩薩);手持法器(寶劍);     坐騎(獅子);    道場(山西五臺山);

    普賢菩薩:   別號(大行菩薩);手持法器(如意棒);   坐騎(六牙大象);道場(四川峨眉山);

    觀世音菩薩: 別號(大悲菩薩);手持法器(凈瓶、楊柳枝);道場(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薩:   別號(大愿菩薩);手持法器(錫杖、如意珠);道場(安徽九華山);

千手千眼觀音

            每只手和眼睛有二十五種功能(二十五有),相乘后得千手千眼。

 

羅漢:自覺者

1618500

 

護法神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的名稱及其表法意義、手持法器及其表法意義:

    東方持國天王:服色(白色);表法意義(代表盡職盡力主持國家事務);手持法器及其表法意義:(琵琶:代表做事要合乎中道、恰到好處);

    南方增長天王:服色(青色);表法意義(代表“天天進步”);手持法器及其表法意義:(慧劍:代表斬斷煩惱);

    西方廣目天王:服色(紅色);表法意義(代表“多看”);手持法器及其表法意義:(龍(蛇):象征世上一切人和事變化無常;);

    北方多聞天王:服色(綠色);表法意義(代表“多聽”);手持法器及其表法意義:(寶傘:代表遮擋世上的種種污染);

 

     南方——風,東——調,西——雨,北——順

 

韋駝:

 

    與觀音稱為對面夫妻。置于天王殿大肚米勒像后面,臉朝大雄寶殿。韋馱有“三洲感應”之稱的原因及根據其造像判斷該寺院是接待寺還是非接待寺的方法。

     韋馱曾親受佛祖法旨,周統東、西、南三洲巡游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稱“三洲感應”(佛經稱北俱盧洲人不信佛教)。

     韋馱像如為雙手合十將金剛杵擱于肘間,表該寺為十方叢林,接待寺;如以杵拄地,表該寺為非接待寺。

 

二王尊:

 

     “二王尊”指伽藍守護神密跡金剛和那羅延天,專司把守佛寺山門。密跡金剛是釋迦牟尼五百執金剛(即金剛杵)衛隊的衛隊長,其形象開口、持杵那羅延天是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其形象合口、持棒。民間根據他們“合口”和“開口”的形象特征,俗稱為“哼合二將”。

 

五、佛塔


    樓閣式塔——陜西西安大雁塔、山西應縣木塔、河南開封祜國寺鐵塔;

     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寧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尋塔;

     覆缽式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北京北海白塔、山西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

     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

 

六、稱謂:

 

    在家男女二眾:優婆塞(信士,居十)和優婆夷(信女,女居士);

    出家男女二眾:比丘(俗稱“和尚”)和比丘尼(俗稱“尼姑”);

    四眾弟子:優婆塞(信士,居十)和優婆夷(信女,女居士),比丘(俗稱“和尚”)和比丘尼(俗稱“尼姑”);

    出家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俗稱“小和尚”)和沙彌尼(小尼姑);

     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學戒尼);

 

 

七、佛教禮儀;常見佛事活動


     合掌

     繞佛——順時針

     五體投地

 

八、常見的佛事活動:


    水路法會

    眾姓道場

    增幅延壽道場

    焰口施食

    懺法 

 

(三)   道教:

 

一、道教的創立:

 

     東漢末年,在蜀中鶴鳴山(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張陵(又稱張道陵)倡導五斗米道(因信徒入教必須交五斗米故名之)。后一,倡導導道教的張陵,被稱為張天師,被尊為道教的創始者。

  

二、道教派系 :


    1)全真道:創建時間:金末;主要經典有:(道經)《道德經》、(佛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和(儒經)《孝經》(主張道、佛、儒三合一);主要特征:重內丹修煉,不尚符簫,不事黃白之術(冶煉金銀之術),以修真養性為正道;戒規: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得蓄妻室,并制定嚴格的清規戒律;傳播地區:全國道教宮觀大部屬全真派。

 

    2)正一道:形成時間:元代;主要經典:《正一經》;主要特征:以行符簫為主要特征(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戒規: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宮觀,清規戒律也不如全真道嚴格;傳播地區:主要流行在江南和臺灣省。

 

三、道教的基本教義:

 

    1)宣揚“道”是“萬物之母”:A、“道”是“萬物之母”/“道”是無所不在的力量;B、“德”是道的顯現/“德”是道的行動;

 

    2)追求長生不老、肉身成仙:A、內養——氣功;B、外養——煉丹服丹;C、房中術——禁欲;

 

四、供奉的主要對象


    “三清”:系道教最高層神團。

     三清主要指:

        A、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宮

        B、上清靈寶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宮

        C、太清道德天尊——住大赤天之太清宮

 

    “四御”;指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

         玉皇大帝——總執天道

          A、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

          B、勾陳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并主持人間兵革之事)

         后土皇地祗——執掌地道(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

 

三官

       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神仙:

 

“真武大帝”

    原為星宿神,指黃道圈上北方七宿玄武,呈龜蛇形象。宋代成為道教大神。傳真武為凈東國太子,后在武當山修煉,得道飛升,威鎮北方。為北方最高神,又是水神(有有防止火災之威力)。元世祖國統一忽必烈營建大都、與南宋對抗時,傳西直門外有龜蛇顯現;明代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向南京進攻時,傳真武曾顯像助威。故元明以來真武大帝受到皇家特別尊崇,各地紛紛建真武廟。其祖庭在湖北武當山。

 

文昌帝君和魁星


    道教稱文昌帝君掌管人世功名利祿,魁星主文運。故古代備受讀書人崇拜。文昌帝君的祖廟為四川梓潼七曲山文昌宮(梓潼大廟)。

 

八仙


唐代開始,到明代定型。

 

媽祖(天妃、天后)

    媽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傳她生而神異,救助過不少海上遇難漁民和般只,后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羽化升天當地漁民在島上蓋廟祭祀。道教繼承民間傳說,把媽祖列為道教女神(海上保護神)。湄洲島媽祖廟、天津天后宮和臺灣北港朝天宮并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湄洲島媽祖廟為媽祖廟的祖庭。

 

(四)   伊斯蘭教:

 

 一、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及創始人;


     公元7世紀初創立于阿拉伯斗島。創始人為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及兩條路線;

     伊斯蘭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傳入中國。傳入中國的路線有兩條:

     1)絲綢之路(陸路:從阿拉伯,經波斯,過天山南北,穿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

     2)香料之路(海路:從阿拉伯經印度洋到東南沿海廣州和泉州等地);

     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

     以是否承認阿里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位標志,是的就是遜尼,不是的就是什葉派。

 

二、伊斯蘭教的教義


     1、六大信仰:信安拉(即真主)為惟一的主宰、信天使、信使者、信經典、信前定、信后世;

     2、五功:念功: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禮功:一日五次禮拜,必須面向沙特的省城麥加,即中國的西方

              齋功: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齋戒,白天禁止飲食,房事。

              課功:繳納一定的課稅

              朝功:有條件的話,一生中要去一次麥加。

     3、善行

 

三、經典和標志:古蘭經和圣訓

 

四、伊斯蘭教主要節日的名稱及內涵:

 

    1)開齋節(新疆稱肉孜節):教歷9月內齋戒。齋月最后一天尋看新月,見月的次日即行開齋,為開齋節;其節日內涵為:在齋月,每天從日出至日落要禁食,并禁房事;

    2)宰牲節(又名古爾邦節):教歷1210;節日內涵:在中國,是穆斯林最大的節日。據傳易卜拉欣受安拉“啟示”,命他殺兒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執行時,安拉又命以羊代替,遂產生宰牲節。穆斯林每逢此日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并宰殺牛、羊、駱駝,互相饋贈以示紀念。

     3)圣紀節(又稱圣忌日):教歷312;節日內涵:相傳為穆罕默德誕生和恨真(逝世)的日子。那天舉行圣會,誦讀《古蘭經》,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業績等。

 

五、我國傳統式風格清真寺的主要特點:

 

     1)分幾進四合院,有明顯中軸線。

     2)禮拜正殿和殿內壁龕(圣龕)必須背向麥加(在中國為背向西方),以示跪拜朝向。

     3)建筑內部不得設偶像,也不以動物形象作裝飾,多以阿拉伯文經文和花草為飾。

     4)主要建筑有大殿、經堂、浴堂、(作大、小凈用)、望月樓(齋月觀察新月用)、宣禮樓(又名“邦克樓”,是宣禮員按時登高召喚穆斯林進行每日五次禮拜的地方)。

 

六、習俗

 

    1、進禮拜堂,必須作大小凈,脫鞋。

    2、不吃自己死的動物,血液,豬肉,還忌諱吃驢、騾狗肉和外型丑陋的東西,不喝酒。牛羊要阿訇宰殺才可食用。

    3、婦女戴面紗,蓋頭。

    4、一律用右手待人接物,不用左手。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及創始人;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

     忌諱13和星期五

 

二、基督教發展史上的兩次大分裂及形成的三大教派。


    原始基督教——于公元11世紀中葉:

     1)西部的天主教和東部的東正教。

     2)天主教——公元16世紀:天主教分離出抗羅宗,中國稱為新教,也就是基督教。

 

三、基督教四傳中國情況;


     基督教一傳中國:指流行于中亞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海豹(景教)從波斯來華傳教,時逢唐朝“貞觀之治”。后在唐武宗崇道毀佛的風云中遭到厄運。

     基督教二傳中國:指景教在元朝的復興和羅馬天主教來華傳教。隨時著元朝的滅亡,其傳播也迅即消失。

     基督教三傳中國:指明清之際以天主教耶穌會士為首的西方傳教士在華展開的文泛面深入的傳教活動。后因“中國禮儀之爭”,康熙遂宣布禁教、驅逐傳教士。

      基督教四傳中國:指鴉片戰爭后西方基督教各派傳教士蜂擁來華,在不平等條約保護下強行傳教,并取得成功。

 

四、教義 :


    上帝創世紀

    原罪救贖

    天堂地獄和煉獄(基督教沒有)

 

五、經典標志和偶像


    《圣經》——舊約和新約

     十字架

    圣父圣子圣靈一體。

 

六、稱謂


    天主教: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

    新教: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牧師——修士修女。

    東正教:教皇——牧首——都主教——大主教——神父——修士修女。

 

七、基督教的節日:


    1、圣誕節(Christmas


     ——亦稱耶穌圣誕瞻禮主降生節。為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多數教會皆舉行。《圣經》中無耶穌當生日起的記載。公元4世紀,西方教會規定于每年1225日守此節。東正教和其它東方教會由于歷法不同,其節日相當于公歷167日。基督徒在此節日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古羅馬人用青枝綠葉和燈火裝飾房屋,并向兒童和窮人贈送禮物。條頓人各部落又融入日耳曼人和克爾特人宗教禮儀,于是有張掛樹枝、團聚歡宴、燃燒柴木、品嘗糕餅、走親訪友等慶祝活動。英美國家在家中放圣誕樹,唱圣誕歌。火和彩燈的裝飾象征溫暖和長壽;常青樹象征不斷進取、奮斗生存。  

 

2, 復活節(Easter


——亦稱耶穌復活瞻禮主復活節。重要節日之一,多數教派都舉行。尼西亞公會議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后第一個星期日(321425之間)為復活節16世紀西歐各國改用格列歷后,東正教仍沿用儒略歷,故東正教以及某些其他東方教會的復活節在具體日期上常比天主教和新教遲兩個星期。據《圣經·新約全書》載:耶穌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復活.根據公元325年尼西亞公會議規定,復活節在每年春分后第一個圓月后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322425之間.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個節日.慶祝活動的具體內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復活節蛋,以象征復活和生命.每逢圣誕節前后幾日,上海各教堂都舉行豐富的禮拜活動,參加人數也極多,氣氛熱烈.

 

3,受難節:受難節是紀念耶穌受難的節日.據《圣經·新約全書》:耶穌于復活節前三天被釘在十字架而死.這天在猶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規定復活節前二天星期五為受難節.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一節日.

 

4,圣靈降臨節:圣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據《圣經·新約全書》載:耶穌復活后第50天差遣圣靈降臨,門徒領受圣靈后開始向世界各地傳布福音.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后第50天為圣靈降臨節.基督教多數教派不守此節.

 

5,感恩節:感恩節為美國基督教的習俗節日,起源于1621,初為遷居美洲的清教徒慶祝豐收的活動,后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等定此節為全國性節日.具體日期多經更改,1941年起定為11月第四個星期四舉行,教堂在這一天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聚會,通常共食火雞等.中國基督教部分教派守此節,并舉行感恩禮拜.

 

6、情人節:即圣瓦倫丁節.在每年的214,這是一個情侶們的節日,富有浪漫色彩.充滿了友誼和快樂.年輕的戀人一起到郊外旅游或去參加舞會.有的俱樂部還為年輕的朋友舉行非常有趣味的化裝舞會.戀人們互贈有紀念意義的禮品或精美別致的賀卡,印有象征愛情的圖案.禮品的裝飾大多是心形的糖盒,香水或飾物.也有的送系著紅絲帶的玫瑰花或郁金香花束.有的老年夫婦在這天也互贈鮮花.以表達他們持久的愛情.

 

7、主日(Lord'sDay

——亦稱禮拜日。基督教對星期日的別稱。《新約圣經》中:耶穌在安息日前一天(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復活,于安息日后一日復活,即為主日,主的日子

    8、本堂節日(AltarHolidays

——為紀念基督教史上各種重大事件、圣母和圣徒而建造教堂及其祭壇的節日。形成于各地正式接受基督教并開始建造教堂的時期。其教堂往往用某個被視為本堂區教徒保護者的圣徒來命名,為紀念圣徒而規定的節日即稱為本堂節教堂節。這種節日因此頗具地方特色,為當地居民所重視。其紀念活動亦極為隆重,有時會持續數天。主要在農村流行,成為其民間傳統。

 

    9、降臨節(Advent

——亦稱將臨節。自圣誕節前的四個星期的星期日起,至圣誕節止,為迎接耶穌的誕生和他將來的復臨這段時期。

西方教會年歷以降臨節開始。 其中第一個周日被稱為降臨節主日adventsunday),而最后那個周日被稱為降臨節第四主日。在這四個周日期間內,人們通常可以看到所制作的降臨節花冠,由木制或金屬制架上的四根蠟燭組成。在降臨節的每一個周日會點燃其中的一根蠟燭。某些教會的教牧人員在這段時間內會穿象征懺悔的紫色服裝。

     5世紀末始于法國的一些教區,7世紀傳到西方各地教會。12世紀末規定該節期為四個星期,沿襲至今,惟有原定節期的大小齋已免。

 

10、顯現節(Epiphany

——亦譯主顯節。源于希臘文Epiphania,意指耶穌曾三次向世人顯示其神性。第一次誕生時,大星引領東方三博士前來朝拜,顯示出他是基督;第二次為開始傳道受洗時,圣靈如鴿子降臨在他頭上,顯示出他是上帝的兒子;第三次在參加迦拿城的婚宴時,將水變為酒,顯示出他的榮耀。教會規定16為此節日。天主教中是第一次顯現,故又稱三王來朝節;東正教和其他東方教會重視第二次顯現,故又稱主領洗節,因歷法不同,其節日相當于公歷11819日。

 

11、懺悔節(ShroveTuesday

——基督徒思罪懺悔的節日。大齋節首日(圣灰節)之前的星期二舉行,以表示謝肉節的結束,人們應準備封齋。也稱懺悔火曜日MardiGras)。在英國習慣稱為煎餅星期二PancakeTuesday),人們在這一天要將齋戒節期間禁止食用的肉、油用完。

 

12、大齋節(Lent

——亦稱封齋節。基督教的齋戒節期。《新約圣經》載,耶穌于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40晝夜。始于圣灰節,終于復活節前一天(共46天)。教徒在此期間守40天齋戒,一般于星期五守大齋和小齋,周日不守(所謂齋戒是少量攝食,以魚代肉)。節期內教堂祭臺上不供花,教徒也不舉行婚配,停止娛樂。新教多數宗派不守此節日。

    大齋節最后一周被稱作神圣周,始于棕枝主日,終于復活節前一天。

 

13、圣灰節(AshWednesday

復活節前七周(即前第40個周日)。在圣灰節,人們會灑灰于頭頂或衣服上,以表明悔改或懊悔。

 

14、主顯圣容節(Transfiguration

——亦譯耶穌顯圣容日儀容顯光日。《新約圣經》記載,耶穌帶領彼得、雅各和約翰到高山祈禱時變了相貌,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教會規定86為此節。東正教和其它東方教會因歷法不同,86相當于公歷的81819日。

 

15、棕枝主日(PalmSunday

——亦譯圣枝主日主進圣城節。《新約圣經》記載,耶穌受難前不久,騎驢最后一次進耶路撒冷城。據稱,當時群眾手執棕枝踴躍歡迎耶穌。為表紀念,此日教堂多以棕枝為裝飾,有時教徒也手持棕枝繞教堂一周。教會規定在復活節前一周的星期日舉行。

 

16、濯足節(MaundyThursday

——基督教紀念耶穌建立圣體圣血之圣餐禮的節日。因禮儀中有濯足禮而命名。源出于拉丁文mandatum,原意指授權、委托。因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舉行,又稱圣周四HolyThursday)。根據耶穌在受難前夕最后的晚餐上為十二門徒洗腳所做出的榜樣而定為節日。教會規定在該日舉行濯足節,一追隨耶穌謙卑、仁愛之舉來完成其授權的事業,實現其新約。天主教紀念儀式包括在上午的彌撒中祝圣圣油,以供全年之用;下午4時至9時舉行彌撒和濯足禮,然后列隊恭奉圣體在教堂內游行到一特別祭臺,教徒可在此朝拜圣體直至受難節紀念禮儀的開始。

 

17、神圣周六(HolySaturday

即復活節前夜,教徒們會在這一夜守夜。

 

18、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亦譯耶穌升天瞻禮主升天節。《新約圣經》記載,耶穌于復活后第四十天升天。教會規定復活節后第四十日(5146)為此節。傳說起源于耶路撒冷教會,約4世紀時開始舉行。由于歷法不同,東正教和其他東方教會仍沿用舊歷,節期遲于公歷1314天。

 

19、圣靈降臨節(pentecost

——一譯圣靈降臨瞻禮。新約圣經》記載:耶穌復活后第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圣靈降臨,門徒領受圣靈后開始傳教。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后第50天為圣靈降臨節,又稱五旬節。約在三世紀末開始舉行,4世紀在基督教文獻中有耶路撒冷教會歡慶此節日的記述。由于歷法不同,東方教會在具體日期上比天主教、新教遲1314天。

 

20、三一節(TrinitySunday

五旬節后的那個周日。是為慶祝上帝三位一體。

 

21、基督圣體節(CorpusChristi

——又稱基督圣體瞻禮。天主教規定恭敬耶穌圣體的節日。彌撒時,供耶穌圣體于祭臺上稱為圣體發光的器皿中。教徒手持燭火或彩旗花束,唱贊美詩或者朗誦經文,在教堂附近巡游一周。始于13世紀比利時的一些教區,后漸漸推行至各地的天主教會。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定于三一主日后的星期四舉行。

 

22、圣家節(FeastoftheHolyFamily

——又稱圣家族節。天主教紀念耶穌、瑪麗亞以及約瑟所組成的神圣家族的節日。視之為家庭的楷模和圣潔及美德之所在。17世紀開始有此節日,1921年教皇本篤十五世定為正式節日。原在顯現節后第一個星期日,1969年起改為圣誕節后的第一個星期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圣誕節的來歷!
佛教教義與基督教教義的區別
圣誕節的由來和習俗
圣誕節冷知識
圣誕由來
政府為什么禁止基督教:沒有禁止(控制非法教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固始县| 西畴县| 清新县| 湛江市| 景德镇市| 咸宁市| 阳山县| 马边| 邵阳市| 佛坪县| 石泉县| 安新县| 江油市| 三原县| 巫山县| 汉寿县| 安丘市| 汤原县| 安新县| 龙门县| 涿鹿县| 芦山县| 红桥区| 衡水市| 宾川县| 阿尔山市| 津南区| 灯塔市| 阿克陶县| 曲松县| 太谷县| 潢川县| 吉安市| 金秀| 鸡西市| 宜黄县| 嘉黎县| 遵化市| 翼城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