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得閑,翻看從前的照片,讓我再次憶起秦淮河。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南京在歷史上曾經十一次定都,自古在內秦淮河人文薈萃、商賈云集。六朝時代,夫子廟地區已相當繁華,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當時高門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廟作為國子監科舉考場,考生云集,因此這里集中了許多服務行業,有各種酒樓、茶館、小吃等。
與此同時,青樓妓院也應運而生,內秦淮河上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古典戲劇《桃花扇》里所描寫的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十分真切地再現了當時秦淮河上的畸形繁華景色。由于歷史的變遷,昔日繁華景色早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后,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朱自清先生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于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與平伯乘船同游秦淮河,生動細膩的描繪了秦淮河沿岸風光和秦淮文化——歌妓,從側面反映了南京作為古都其商賈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我去的季節正是炎炎的夏季,南京這座火爐城市并沒有因為它的炙手可熱而讓游客對它忘而生畏。
當我到了秦淮河畔的時候,還是從河岸繁榮的商業,保留的古跡與古文化,還有影視作品中的描繪中,對這條南京賴以發展的命脈之河而深深的吸引。隔河向對岸望去,那些南方依水而建的秦磚漢瓦亭臺樓榭翹廊雕棟的建筑而吸引,這里還保存古詩里的烏衣巷和朱雀橋,不由得贊嘆這里真美啊!但是白天不免太焦躁,商業味太濃,這些氣息都有些淹沒秦淮河的魅力,我想白天的秦淮河與夜晚的秦淮河是不一樣的,因此晚上又打車去了秦淮河,夜晚的秦淮河華燈初上,燈火輝煌,岸邊的燈火更增加了秦淮河的嫵媚,喧囂了一天的城市多少由于夜晚的到來而安靜了許多,畢竟有夜的掩蓋,好像游人少了些,讓人多少舒服些。站在河邊想著唐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的《泊秦淮》詩,流傳千古,代代相傳,幾乎成了秦淮河的千古絕唱。
憶起朱自清的文章,雖然我沒有乘船暢游未免有些遺憾,但是物是人非,只有感懷歷史,感懷先人創造的歷史文化,我為自己淺薄的歷史文化而汗顏,我要抽時間去彌補。
今年我國南方地區普降大雪,蒼天把鐘情于北方的白色精靈盛情的幾乎都傾泄于我國南方了,南方是柔情似水的纖纖女子,我不知道南方的城市是如何渡過近幾十年不遇的大雪,我無法想像冰雪覆蓋下的秦淮河畔是怎樣的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