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批判性思維”
- 談談英文criticalthinking一詞的中文翻譯-
宋國明
我很想談談美國文理學院教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英文叫做criticalthinking,但我發現這個詞已經被略懂英文的人譯成“批判性思維”了,但較懂英文的人一看便知這是按照時下流行的“一對一傻譯法”直譯的結果。我個人覺得這是惡譯劣譯,不愿意用它,但我又不能在整篇博文里不斷中英夾雜地老說critical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對不對?無法可想,我只能先批判一下“批判性思維”這個翻譯,說明它何以是個惡譯劣譯,然后才能舒舒服服的、心安理得的,用我認為較妥貼的翻譯“審辯式思維”來指criticalthinking。
用思維或思考來翻譯thinking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主要問題是用“批判性”翻譯critical是否恰當?當然,英文critical一字可能有批判的意思,所以我們才有今天這一話題可資談笑。但我們別忘了批判不是它唯一的意思,不同的含義在中文就應該有許多不同的翻譯,語意才清楚,是吧?例如,criticalmoment是緊要關頭,不是批判性關頭;病人的criticalcondition指的是他病況危急,不是批判性病況;criticalelement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是批判性的部分;criticaltemperature在物理學上是臨界溫度,不是批判性溫度;criticalperiod在語言學上指的是關鍵年齡,不是批判性年齡(日本人把它譯成“臨界期”,依我看也夠傻的);如果您還不信,我最后再舉一例,criticalage過去用來指婦女的更年期,不能譯成批判性年紀吧?
我的英文字典American HeritageDictionary里給critical列了幾個意思,專門的不說,我們這里只看最前面兩個:(1)inclined to judge severelyand find fault;(2)characterized by careful,exact evaluation and judgment。第(1)個意思雖是批評,但態度上傾向于嚴苛、非難、挑毛病,不是像單純的(文學、電影等)批評,優缺點都客觀分析并立論陳述。第(2)個意思是評價、鑒定、判斷某事物時態度之謹慎仔細。兩者不可混淆,例如,孩子責問您Whydo you have to be so critical of everything I do?那就是他不樂意您對他做的事總是抱著負面的態度,責怪、挑疵兒,顯然此處孩子用critical的意思只能是(1),跟(2)無關。您再想想,美國文理學院教育所強調的criticalthinking作何解釋?是(1)還是(2)?毫無疑問的,此處的critical指的必定是第(2)個意思,絕不是(1)。也就是說,對一件事情、意見、或說法,要謹慎地通過邏輯思考來辨別、評價。
現在看看中文的翻譯。現代漢語里對批判一詞的解釋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例如,批判虛無主義。注意這個中文詞定義的重點在“對錯誤加以否定”,跟英文字典里critical的第(1)個定義里的findfault相呼應,語意極相近,與第(2)個定義里的重點審慎精確的態度則沒關系,所以,把criticalthinking翻譯成“批判性思維”明顯是錯的,把正確的第(2)個意思誤譯為第(1)個了。為什么會有這種低級錯誤呢,那就是我所謂的一對一傻譯的毛病,知道critical有第(1)個意思,就不分青紅皂白,把它譯成批判性思維了,這是個惡譯劣譯。(注:批判還有個副詞“批判地”的用法,不知從何時何處進入漢語,因跟此處討論無關,從略。)
惡譯劣譯有一個特征,那就是翻譯出來的中文詞,會讓絕大部分不諳原文的讀者聽了以后,或者不知所云,或者按字面意思理解,自以為懂了,但其實被引導產生誤解。這個怪不了讀者,因為讀者只負責懂得地道的中文,這得怪譯者,因為他沒弄懂英文有幾個意思,就敢胡亂翻譯。我邀請大家一起到維基百科看看“批判性思維”的解釋,就知道惡譯劣譯有多難對付了。(以下藍字部分取自維基百科)
批判性思維原意是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criticalthinking),但由於“批判性思維”的字意與原意“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相差太遠,其意義是包括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它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可能為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并使科學的根據和日常的常識相一致。其中的“批判性”(critical)具有不適用于特定情況的否定性含義。盡管“分析性思維”(analyticalthinking)看起來更精確的表達了這種含義,但是相對來說,批判性思維除了含有分析的思想之外,還顯然含有綜合、評估及重建等思想。
批判性思維者從所有的意識方面收集材料:口頭或書面表達、想法、觀察、經驗及推理。批判性思維以智力上的標準為基礎,這些智力標準不僅包括素材分類,也包括清晰、可靠、精確、準確、中肯、深度、寬度、邏輯、重要性以及公平。
您看出我說的惡譯劣譯的特征了嗎?第一句“批判性思維原意是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就十分奇怪,什么“原意是指”?criticalthinking從頭到尾在英文里一直就只有一個意思啊,怎么會冒出個“原意是指”呢?那現在的意思不一樣了嗎?誰亂改的?維基接著解釋說,“因為批判性思維的字意與原意“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相差太遠??”您一定也看懂了維基這句話的意思了,他說,因為現在通用的翻譯“批判性思維”這個詞跟英文要表達的原意相差太遠,所以原意模糊,不易了解。為什么不易了解?因為英文的原意跟中文批判的“對錯誤加以否定”的中心語意沒關系嘛。然后維基就開始用一般中國人看不懂的看似學術實則蹩腳的中文來解釋“原意”啦,我就是在這時犯的眼暈惡心,請容我休息一下。
(中場休息二十分鐘)
嗯,嘔血一升之后,感覺暢快多了。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翻譯詞不達意又造成誤解,那就是譯得不對、不好嘛,這還有什么別的理由可說?連維基自己都承認翻譯的詞與原意差別太大,那就應該改呀。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說“批判性思維”,說完每次都還要費勁重新定義該名詞,努力與批判二字劃清界限,盡量往“清晰嚴密邏輯”硬靠呢?他們在用這個詞的時候,稍微做“批判性思維”了嗎?問自己干嘛用一個惡劣的翻譯?還是懶得動腦筋,人家怎么用,他就怎么用?記得我以前提過,獎學金(scholarship)的獲獎學生英文稱之為某某獎學金scholar,中文應稱之為“得主”或“獲獎者”,現在流行把這些十幾歲二十來歲的孩子們翻譯成“學者”,跟此處“批判性思維”的毛病一樣,都是認為一個英文字就只有一個漢語詞對應的“一對一傻譯”。只不過在這里不動腦筋地把criticalthinking譯錯,更帶諷刺,更為滑稽。
我斗膽在此提出一個我認為比較能達意的說法,請大家不吝賜教。其實,criticalthinking這個概念,中國古已有之。我初中念的是復旦中學(為上海復旦大學校友在臺灣所創辦),記得那時教室白墻上刷著十個猩紅顏體大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那是摘自《禮記中庸》,教我們那幫中學生為學之道,但我們那時天天對它視而不見,只知道一頭鉆到小考周考月考期考的分數里頭,哪里懂得什么為學之道?我們在乎的是升學之道。現在回頭想想,那“慎思明辨”四字說的是什么?您跟英文criticalthinking概念里的careful、clear、thinking、evaluate和judge這些字一比較就知道了,那簡直是絲絲入扣,天衣無縫的翻譯。
順便一提我對博學審問四字的一點心得。我教書以后,發現寫文章必須“博學審問”,勤查資料多看書自不在話下,那審問二字對我來說更為重要,詳細周密地從讀者角度反復問自己寫的東西立論是否合邏輯,各段前后安排是否順暢,省了到時勞讀者大駕來問我。不過,寫新浪就馬虎多了,尚請讀者諸君原諒則個。至于最后的篤行二字,其義甚明,我就不多說了,反正您的減肥計劃光是計劃好了可不成。
您再仔細想想,這《中庸》的為學十字說的不正是美國文理學院以至于整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嗎?咱們老祖宗的家訓在神州大地沒人稀罕,卻讓人家美國人給實踐了,如今我們還得送華夏子弟漂洋過海來美利堅國留學。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咱改天再聊。
言歸正傳,我覺得critical thinking這個概念的翻譯可以直接取自《中庸》的慎思明辨四字,可以簡潔明了的說美國的教育理念強調慎思明辨。但是這里有個技術性的問題,那就是中文的慎思明辨和英文的criticalthinking在詞性上和句法結構上不相稱。而且,英文除了criticalthinking還有criticalreading呢,也等著我們一并解決。記得看過有人用思辨性閱讀來翻譯criticalreading,正合愚意,不啻為上佳的選擇,比那個語意偏頗的“批判性閱讀”強過百倍。但是要把思辨性擴展到criticalthinking一詞,就變成了“思辨性思維”,兩個思意思重了,念起來也不好聽。不打緊,我有一計(您這時候應該湊興說“計將安出?”我就一捋胡子說),咱們何不還在中庸為學之道里找,用那審問的“審”字?譯成審辯式思維和審辨式閱讀。說明一下:此處,審問意為反復詳問,不是現代的審理訊問,“審”字是個寶貝,三民書局《大辭典》里審的幾個意思都跟英文的原意很貼切:確實而詳細的了解,詳密,用心,仔細觀察推究,謹慎,確定,實在,等等。審和辨連用,表示詳細謹慎推究觀察之后做出鑒定或評估,這要翻譯回英文,您會怎么說?criticalthinking,不是嗎?
您如果細心一點,會注意到我把思辨性的性字改成式字了,因為原來中文的翻譯里用性字就不對,批判性閱讀固然不對,思辨性閱讀也不甚好。因為性表性質,作為形容詞詞綴可用來說明其后名詞本身具有的性質,例如批判性文章,那是文章本身具有批判的性質,而批判性(或思辯性)閱讀的閱讀是個動名詞(意思是toread critically),不同于名詞(如文章),它(toread)沒有本身具有的性質,只能說某人以某種方式來從事閱讀,那中文應該翻譯成“式”表方式較妥。所以我建議用“審辯式”一詞來翻譯criticalthinking一詞中的critical,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最后補充一點。我建議,我們在用中文寫作時,若要表達這個動名詞criticalthinking,大可盡量直接用中文的動詞形式“慎思明辯”來表達,(我剛才已經說明“慎思明辯”即相當于動詞短語thinkcritically),不用太拘泥于名詞“審辯式思維”,例如“美國的教育鼓勵孩子在閱讀時慎思明辯”,不用別別扭扭地說“美國的教育鼓勵孩子在閱讀時采用審辯式思維”。中國話自有中國話的說法,不必在在被英文牽著鼻子走,尤其不必在句子結構上硬求對稱,因為那往往是不自然不地道的說法。咱說話是為了達意嘛,不是為了賣弄幾個翻譯過來的名詞。一個人用翻譯名詞用得過多而生硬,不但不能顯得其人英語造詣高,學問大,反而會讓讀者覺得他漢語表達能力有問題,漢語都說不利索了呢。
題目名為批判“批判性思維”,我也用了批判二字,拿來指出“批判性思維”這個譯名的錯誤,我的用法是否比較正確呢?不過,那標題只是個粗淺的文字幽默,不太好笑。我寫本文的真正目的,其實是想借著這個話題邀請您用criticalthinking的方式來探討探討“批判性思維”這個翻譯是否恰當,親身體驗一把“審辯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