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態(tài),千奇百怪,什么樣的人都有,區(qū)別只是你遇到或沒遇到。有一種人我十多年前就遇到了,他們的怪異行為突破了我的想象。隨著我對這種人了解的深入,我的態(tài)度也在變化,由嘲諷變?yōu)橥椋儆赏樽優(yōu)榈唬@種人就是“民科”。
“民科”是民間科學家的簡稱,他們愛好研究科學問題,其觀點驚世駭俗,但主流社會并不關注他們,如果突然冒出就會令不知內情的公眾感到震驚。最近有個電視節(jié)目《非你莫屬》被網民翻了出來,當時提及“引力波”的一個民科引起了關注,有人認為這是個被埋沒的天才,當時奚落他的節(jié)目組欠他一個道歉。這個話題很火,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我了解的民科情況介紹給大家。
真正的科學家都會有個學術職稱,例如院士、教授、研究員,而民科沒有,他們多是工人農民,不少是下崗工人和不務正業(yè)的農民。真正的科學家都會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民科不發(fā)學術文章,畢竟絕大多數(shù)都不會英文,也毫無學術研究的基礎,但他們發(fā)帖子,而且是非常長的帖子。真正的科學家都遵循科學研究的規(guī)范,例如提出觀點、同行評議、回應質疑,而民科沒有規(guī)范,其主要交流方式是向真正的科學家叫板。
當年,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引發(fā)了民間研究科學的熱潮,直接后果就是中科院數(shù)學所每年都會接到很多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信件,信件多到了用麻袋裝,這個數(shù)學問題實在太熱了,以致于有了一個專屬名詞“哥猜”。起初研究員們很認真地翻看信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證明者根本就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說的是什么,使用的證明方法也非常幼稚,明顯只有初中數(shù)學水平,證明過程邏輯混亂,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循環(huán)論證。
研究員寫了回信,指出極明顯的錯誤,收到信后人家居然到北京來對質了,研究員當面給他指出循環(huán)論證的錯誤,民科激憤地反駁,因為他真心理解不了為什么不能循環(huán)論證。您可以腦補下這個場景,把自己換位成那個研究員,就會體會到那個研究員的內心是崩潰的。最后研究員認輸,稱自己水平低下理解不了民科的高深證明,不認栽就脫不了身。有的民科找了不止一個研究員,無一例處都是研究員們敗下陣來,曾有民科在論壇上稱自己橫趟中科院數(shù)學所,網友稱他吹牛,我說他沒吹牛,是真的橫趟了。
研究員們逐漸就不理會民科來信了,但人家會找上門來,罵你官辦機構打壓民間科學,這怎么辦呢?中科院數(shù)學所想了一個招,只要來信中的“歌猜”證明有兩名數(shù)學教授簽字認可,他們就會審閱,沒有就不看。把包袱成功地甩給了全國的數(shù)學教授,我有個數(shù)學教授朋友就訴過苦,說接待民科荒廢一下午,還必須克制情緒注意語氣,不能貶低刺激對方,最后搞得自己腦仁疼。
再有民科來訪,教授就推脫不便,讓自己的博士生接待,博士生也很雞賊,約在11點半,想以午飯為由半小時內就打發(fā)了。民科好不容易逮到個人,哪會輕易放手,博士生只好請他一起吃午飯。
一來兩去把教授搞煩了,傳達室來電稱有訪客,聽到是來找過的民科就避而不見。不見有不見的對策,民科就在學校大門外盤腿一坐,支起事先準備好的橫幅,什么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被埋沒云云。學校管理人員對此有點無奈,可以不理會但不能完全不關注,萬一出事了學校也會有干系,到飯點了會派保安悄悄給他送去盒飯。
參加學術年是要被邀請的,不是誰想來就能來,民科聽到消息后楞要參加甚至要發(fā)言,這就給組織者出了難題,如果生硬拒絕就會落人口實,有時不得不安排民科也做個交流。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民科的特征很明顯,三兩句后學者們就心知肚明了,于是進入了看手機休息時間,他講完后大家會禮貌鼓掌,但沒有一個人發(fā)問交流,然后盡快進入下一項,這可是我的親身經歷。
您一定會問,難道就沒有教授當面訓斥民科一竅不通嗎?據(jù)我所知還真沒有,不是因為教授脾氣好修養(yǎng)高,其實教授對話時也常常會夾槍帶棒含沙射影,但這通常發(fā)生在勢均力敵的學術對手之間,因為勝敗關系著自己的學術地位,嘴頭子可不能疲軟。
在低年級的學生面前,教授基本都是慈眉善目的,因為學生完全沒有威脅啊。常見低年級學生感慨,說教授善良寬容而助教面目可憎,我內心說“那是因為你的翅膀還軟啊,但你做了副教授再看教授,教授的面目就絕然不一樣了。”
民科沒有一點學術地位,比毫無學術威脅力的學生還不如,更關鍵的是他們不像學生那樣能意識到并承認自己的錯誤,教授學者們當然沒必要跟他們撕破臉。好比是拳手遇到同量級挑戰(zhàn)者會很重視,但遇到小孩子挑戰(zhàn),拳手樂于表演倒地失敗,觀眾當然不會因此而懷疑拳手的實力,而是會喜歡他的情商。教授對民科也是如此,劈頭蓋臉地臭罵對方智商低下腦子進水簡直就是精神病,雖然很多人內心認同,但一定會批判這種羞辱人的做法。
都知道民科是咋回事,跟民科較勁辯論的多是閑得慌的愣頭青,還有想借機炒作的人,《非你莫屬》節(jié)目組就是有意拿民科來亮丑,并借此提高收視率。教授們通常會哄著民科,只要他們不搗亂就行。
前面說過民科要在學術會議上發(fā)言,但高檔次會議的組織者會盡力避免,多年前某院士舉辦全國靜電學術年會,有個民科不邀而至并要求做會議發(fā)言。上過中學物理課的都知道,絲綢與玻璃棒摩擦產生正電荷,毛皮與橡膠棒摩擦產生負電荷,這個民科搞了個交叉實驗,絲綢與橡膠棒摩擦,毛皮與玻璃棒摩擦,在家里用幾十塊錢的電流表測試,發(fā)現(xiàn)兩者都產生了負電荷,然后再一頓推演,結論是他推翻了靜電理論。
他執(zhí)意要大會發(fā)言,院士很無奈,親自請他在實驗室里做實驗,這位民科拿著兩套棒子開始擦,擦得滿頭大汗也沒出現(xiàn)他想要的結果。院士給他解釋,這是個電磁屏蔽實驗室,而你家不具備電磁屏蔽能力,你用電流表觀察到的結果是外面靜電場感應所致,而這間屏蔽室里沒有感應,所以你想要的結果出不來。
院士親自帶他做實驗并講解其錯誤所在,如果您認為民科會承認自己錯了,那說明您根本就不懂民科。產生科學方面的奇思怪想是很正常的,被專家指出了錯誤,自己也認識到了,那這種人是科學愛好者不是民科。而民科是永不認錯的,那位靜電民科當時懵了,沒能在大會上發(fā)言,但回家后就故態(tài)重萌。
民科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數(shù)學物理,從不涉足工科領域,畢竟工科是要以實踐來驗證的,但根據(jù)你自稱的電路理論連個手電筒都做不出來,自然就沒有說服力。而數(shù)學物理不同,可以扯上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公式,內行人不屑看外行人會發(fā)蒙。
相對論與“歌猜”一樣,是民科很熱衷研究的科學問題,甚至有一個反相協(xié)會,聚集了大量反相對論的人,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共同面對同一個敵人--愛因斯坦。多年前我了解過這個團體,甚至研究過他們的帖子,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雖然他們都反相對論,但反法各有不同,他們之間的觀點是不兼容的。
我給這個團體出了個主意,說我有直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渠道,可以把反相的文章呈給物理專業(yè)院士看,但是反相文章太多了,而真理只有一個,你們應該搞一個內部PK,把錯誤反相文章PK掉,選出一個大家公認正確的反相文章來。
這個把各種毒蟲放一個罐子里自相殘殺的毒計被他們一眼識破了,他們雖然偏執(zhí)但并不真傻,內心也知道自己是咋會事,他們享受的就是這種玩法,而我這個主意會破壞這種玩法,這是他們絕對不能接受的餿主意。
我父70多歲了,在家里閑的無聊,最大的樂趣就是早上在豆腐腦攤跟一幫老頭會合,邊吃早點邊點評世界大事,摻雜著很多想象、杜撰和信口開河,有必要厲聲喝止他們嗎?有必要指明他們不會上網早已脫離社會了嗎?當然不必,老頭們相互抬轎子一起獲得心靈慰籍,這是件挺好的事啊,說的對錯有何關系?
但是,如果你認為這幫整天說大話說狠話的老頭是被埋沒的治國天才,那就是你沒有見識了,就跟認為民科是被埋沒的天才一樣沒見識。科學的大門是敞開的,任何人都可以在遵循科學研究規(guī)范的前提下研究科學,通過發(fā)表論文的方式得到認可,而民科們有意不走這條路,人家享受的就是發(fā)帖子搞辯論并以受害者形象示眾的玩法,何必戳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