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娭毑獨自住在地下車庫,即使白天室內也要開著燈 記者 張媛 攝
養了8個子女,卻差點找不到容身之處
無奈告上法庭,判了輪流贍養卻無人執行
好不容易大兒子剛履行完,二兒子又不干了……
她住過工棚,曾于凌晨被“丟”到法院,現在住在地下車庫
兒女住樓房,九旬老母住工棚。無奈之下,凌娭毑將自己的八個子女告上荷塘區法院,雖然最后凌娭毑勝訴,但八名子女仍然不履行法院的生效判決。凌娭毑只好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輪到二兒子贍養時,他拒不接受。近日,凌娭毑凌晨1點半被大兒子送到法院門口,在拘留20天和接母親回家的選擇之間,二兒子選擇了后者,不過,他卻把老母親一個人留在了離家有段距離的潮濕簡陋的地下車庫。
凌娭毑自述
老屋拆了給三個兒子蓋了新房,她和老伴被送進工棚一住十幾年
見到凌娭毑時,她正坐在荷塘區馨香小區一間地下車庫前曬太陽。車庫改裝過,算是她的家。老人家今年95歲了,除了吃飯睡覺,她不太愿意進屋,最近天氣時晴時雨,雨后暴曬時,屋里水泥地的濕氣蒸騰成悶氣,所以電風扇得一直開著。屋子里只有一張小床,桌椅板凳。三餐由二兒子送來,洗澡、洗衣,老人都只能自己燒壺開水解決。
凌娭毑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最大的女兒今年已經70歲了。“說穿了就是因為錢。”凌娭毑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家里在荷塘區有棟老屋,八間房,家業留給兒子們。因老屋年久失修,三個兒子又要建房,當時便簽了分家協議。“協議寫明了,老房拆了,地皮留給三個兒子建房,女兒都嫁出去了,也沒給什么嫁妝,就不用負擔我們養老,三個兒子每人分給我和老頭子一間房就行。”只是凌娭毑沒有想到,房子拆了后,三個兒子住進了新房,地皮蓋起了十幾個門面,自己卻和老伴被送進小屋棚,一住就是十幾年。
“屋棚就在老房邊上,是小兒子當年搭起來的。”凌娭毑說,工棚簡陋,屋頂、窗戶只是鋪了層油布遮風,夏熱冬寒,最初連電也沒有,每晚只能點蠟燭。
工棚要拆了,子女們鬧起了矛盾,九旬娭毑面臨老無所依困境
承諾的房子一直沒有兌現,見父母生活條件實在艱苦,小兒子出錢,將屋棚改裝了一遍。直到2010年,屋棚又要拆遷。
“房子是小兒子砌的,拆遷款就歸了小兒子。”凌娭毑說,但其他幾個子女認為,這房子應該屬于父母,征收款也該交給父母。“這樣他們就能從我這里分錢。”凌娭毑說,這么多年也只有小兒子給她一間屋棚,所以她堅持房子歸小兒子所有,也就是因為這件事,幾個兒女之間鬧起了矛盾,甚至到了見面就打架的程度,贍養責任也是互相推諉。
“老人家一個人住在這,萬一出了什么事,都沒人知道。”附近鄰居都知道凌娭毑的事,昨天見記者在此,議論紛紛。“我當然想住到兒子家里去。”凌娭毑說。
告上法庭
法院判了輪流贍養,子女們拒不執行;好不容易大兒子剛履行完,二兒子又不干了
“這件案子,我們傷透了腦筋。”該案承辦法官告訴記者,凌娭毑的贍養糾紛,已于2010年審理完畢,當時判決3個兒子每月給付老人贍養費300元,且需提供住房,并承擔照顧老人起居生活的義務,具體為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由3個兒子按每人次四個月的時間輪流將老人接到家中照顧。但判決生效后,老人的子女們拒不履行贍養義務。
2011年,老人向法院遞交了強制執行書。記者了解到,考慮到該案涉及家庭內部糾紛,沒有必要把子女們的關系搞得十分僵化,執行人員多次對他們進行了調解。最終,老人的子女們同意履行義務,并將執行款送到法院。不過,法院回訪發現,老人的兒子們并沒有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輾轉于幾個女兒家。
2014年春節前夕,荷塘區法院執行局將老人三個兒子傳至法院問話,要求他們按每四個月輪流的次序接回家中贍養,否則進行司法拘留。老人的三個兒子終于同意。在2014年5月中旬,大兒子即將履行完首期義務,通知老二來接凌娭毑時,老二不予理睬,老大便在凌晨把母親送到了法院。
“在司法拘留20天和接母親回家的選擇之間,二兒子才選擇了后者。”承辦法官告訴記者,他多次去老人三個兒子家走訪,眼見家家豪宅,再去看凌娭毑,不免也有些心酸。
子女說法
有的說不知情,有的互相指責“做得出”
怎么改善老母親處境,都說“沒辦法”
“我盡了義務,其他的我不清楚,我也沒辦法解決。”昨天下午,記者聯系了老人年過花甲的大兒子,他只說了這樣一句,就不肯再做聲。對于老人住在地下車庫改裝的房子里一事,他只說不知情。
“拆遷款我拿了,那是應該的,房子就是我砌的,輪到我養,我會接到屋里來,其他時候,我也管不了。”老人的小兒子說,二兒子不肯把老人接到家里,那是他“做得出”,但“也是他的事”。
記者先后采訪了老人的五名女兒,對于老人目前的贍養狀況,她們都表示“沒辦法”,只是說“會經常去看望”。
昨晚,記者終于聯系上老人的二兒子,他說:“已經按程序走了,我也盡了贍養義務。每天燒水,送飯,哪里缺了?”二兒子說,家里只有兩間臥室,自己和妻子一間,女兒一間,其他房子都租出去了,讓母親住在地下車庫改裝的房子里,也是沒辦法。“他要真為我娘好,就該把拆遷款留給我娘,憑什么自己拿著。”二兒子說,不僅老三“做得出”,幾個姐妹,也沒人贍養母親。
律師說法
拒不贍養老人可能構成虐待罪
關心老人精神需求也被寫入法律
“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本報法律顧問聶煒律師告訴記者,但多數人都認為贍養就是給給生活費,讓老人衣食無憂。而子女拒不贍養老人,則可能構成虐待罪、遺棄罪和拒不履行法院判決裁定罪。
據悉,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把子女們“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條款,規定家庭成員應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經常看望或問候老年人。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有要求贍養人付給贍養費等權利。經老年人同意,贍養人之間可就履行贍養義務簽訂協議。贍養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和老年人的意愿。
聲音
為什么連烏鴉都知道反哺人卻不知道了
昨晚,突接編輯短信,曰:“因拆遷款等原因,八個子女把九旬老母扔下不管。法院判決輪流贍養仍不管。編前會想約你寫五六百字短評。”
看后震驚。迅速回復:“夫復何言!‘因果報應’四字,全部說完。余皆廢話。”
我們必須明白,樹上結了“棄養父母”的果,乃是樹根里埋了惡因。現在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學知識和技能,把人生最好的光景,用在非常枝葉的問題上。整個社會主流,極難看到“唯慧是業”的意志。很多父母,擠破頭都想花大錢把子女送名校,期望以后有個好“人脈”,進而有個好“吃喝”。最高的追求,“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要么培養成政治工具,要么培養成經濟工具,斷人慧命。
歷來以孝治天下的偉大民族,竟出“八個子女棄養九旬老母”丑聞,我們必須翻出腸子,深刻反省:為什么連烏鴉都知道反哺,人卻不知道了?別說是有錢,沒錢也要贍養老人啊。還有一個細節,頗可注意:整個事件,不見一個兒媳或女婿,出來行道。可見伴侶之重要。
錢是社會的血,凡事只認錢,就得壞血病。(株洲晚報 記者 伍靖雯)
返回大湘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