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其他目疾秘方
23.1 瞳仁散大方
【來源】韋文貴,《韋文貴眼科經驗選》
【組成】熟地24克,丹皮、山萸肉各6克,薄荷5克,山藥、茯苓、白菊花、澤瀉、五味子各9克,靈磁石30克(打碎、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鎮肝益腎,滋陰明目,活血祛風。
【方解】方以六味地黃湯加薄荷、菊花,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取其陰虛而神散,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薄荷輕清涼散上清風熱,疏肝而不傷陰,下解郁滯而通玄府;菊花平肝祛風明目;加五味子以收斂耗散之精氣;磁石以重鎮安神,平肝明目,二者同用,有鎮肝益腎滋陰縮瞳之效。諸藥協同,共奏鎮肝益腎、滋陰明目、活血祛風之功。
【主治】麻痹性瞳孔散大,外傷性瞳孔散大以及急性熱病后雙目青盲,肝風上擾之瞳孔散大。
【加減】兼頭痛眼痛,加羌活、防風;眉棱骨痛,加蔓荊子、白芷;婦人月經不調,加香附、澤蘭;痛經,加艾葉、木香。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23.2 蒲銀解毒湯
【來源】林義奎,《中醫雜志》(3)1985年
【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赤小豆各18克,金銀花、夏枯草、赤芍各15克,連翹、丹皮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通壅散結。
【方解】眼眶蜂窩織炎,是眼科臨床較嚴重的外障眼疾之一,多因風熱毒邪,或肝脾之火上壅,氣血凝滯不行所致。方中以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赤芍、丹皮、夏枯草,化瘀通壅散結。合之共奏清熱解毒,消腫通壅散結之效。
【主治】眼眶蜂窩織炎。
【加減】外用三黃散(陳明生方):黃連、黃柏、大黃各等份,共研細末,酌以涼開水調敷患眼,每日二帖。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23.3 補氣鎮驚湯
【來源】路際平,《千家妙方·下》
【組成】炙黃芪24克,柏子仁12克,川芎、膽星各6克,遠志、菖蒲、茯神、當歸身、杭白芍、炒棗仁、半夏各10克,細辛3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氣逐瘀,解痙化痰。
【主治】眼瞼痙攣(眼瞼跳動)。
【療效】臨床屢用效佳,一般7劑即效。
【附記】若因勞瞻竭視,視力疲勞而致雙瞼跳動者,可用“活血益氣湯”,方為黃芪24克,黨參15克,當歸12克,川芎6克,白芍、炒白術、枸杞子、蔓荊子、升麻各9克,柴胡6克,紫荊皮4.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效果頗佳。
23.4 溫腎益脾湯
【來源】李樹勛,《千家妙方·下》
【組成】黨參20克,黃芪、仙茅各25克,芡實、金櫻子、巴戟天各10克,肉桂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脾益腎。
【主治】眼瞼下垂(眼肌重癥肌無力型)。
【療效】治療7例,均獲得滿意療效。
23.5 增液潤燥湯
【來源】李紀源,《千家妙方·下》
【組成】生地、元參、玉竹各20克,麥冬、黨參各10克,烏梅、沙參、知母、地骨皮、白芍各15克,五味子、當歸、天冬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滋陰潤燥,益氣生津。
【主治】藥物性角結膜干燥癥。
【療效】臨床屢用,一般服30劑即可獲愈。
23.6 通脈明目湯
【來源】李紀源,《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當歸尾、紅花、山甲、木通、劉寄奴各10克,赤芍、桃仁、路路通各12克,水蛭4克,土元6克,地龍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童便或黃酒為引,日服2次。
【功用】通脈活絡,逐瘀明目。
【主治】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暴盲)。
【療效】驗之臨床,效果甚佳。
23.7 滋腎柔肝湯
【來源】白光中,《千家妙方·下》
【組成】熟地、山藥各20克,棗皮、茯苓、丹皮、澤瀉、菊花、當歸各10克,枸杞子15克,白芍60克,何首烏、甘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滋腎柔肝。
【方解】肝脈連目系,精之窠為眼,與腎關系密切。眼球轉動失靈,乃肝腎陰虧,目系功能失職,故方用杞菊地黃湯加芍藥、甘草以護肝腎之陰;當歸、何首烏以養肝血;久病多瘀,故加丹參活絡;細辛開竅;內濕生則加陳皮化濕;谷芽和胃,意在“補而不滯”,所謂“藥隨證遷”是也。
【主治】麻痹性斜視。肝腎陰虛,目失所養。
【加減】久病入絡,加丹參、細辛;脾濕內生,加陳皮、谷芽。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