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代文舉大事記
歷代文舉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歷代文狀元 發布日期:2009-08-19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四月十六日,隋煬帝頒詔:五品以上文武職事官以十科舉人,十科為: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才堪將略,臂力驍壯。后改為四科取士。其中均有“文才美秀科”,即為進士科的前身。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孫伏伽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唐調露二年,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四月,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奏請明經、進士二科加試帖經,進士加試雜文。

  唐載初元年,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

  二月十四日,武則天親試應制舉人于東都洛陽洛成殿。這是皇帝首次親試制舉人,開元年間成為例行做法。本年停進士帖經、試雜文。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神龍以后,開始有曲江游宴及雁塔題名。

  唐天寶八載,公元749年

  自天寶二年至本年,達奚繤、李巖相次知貢舉,以試詩取代帖經的成績而錄取帖經不合格者,開啟了詩賦取士之途,逐漸形成了進士帖一大經、雜文試詩賦及對策的基本考試格局。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

  本年始置兩都貢舉,禮部侍郎官號皆以“知兩都”為名,每歲于京師長安及東都洛陽兩地分別放榜。

  唐大歷十年,公元775年

  五月詔,今年諸色舉人并赴上都集。故明年東都貢舉停,此后不置。

  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自貞元十五年至本年,中書舍人高郢知貢舉,始用經義為進退,明確以對策而非雜文之詩賦為進士錄取的主要標準,而對策又主要看策文的內容而非詞藻華麗。由于進士科對策切中時弊,以后逐漸成為選拔高級官吏的主要途徑。

  后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

  正月,諸道貢舉157人,見于崇元門。取進士18人,崔邈為狀元,中書舍人封舜卿知貢舉。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十二月,敕:新及第進士23人有聞喜宴、關宴,逐年賜錢四十萬。

  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

  是月,規定將來三傳、三禮、三史、開元禮及九經、五經、明經諸科考試內容。

  后唐天成五年,長興元年,公元930年

  五月,敕:宏詞、拔萃、明算、道舉、百篇等科,并宜停廢。

  后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

  二月,應禮部貢院奏請,進士試雜文及諸科舉人入策改為晝試。

  后晉天福九年,開運元年,公元944年

  十一月,工部尚書權知貢舉竇貞固奏請進士試雜文及諸科舉人入策,于考試之時,準舊例夜試,以三條燭為限。又請準舊例,其進士并諸色舉貢人等有懷藏書冊入院者,扶出不令就試。十二月,敕:準竇貞固之奏。

  后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

  十月,兵部尚書張昭條奏請興制舉。詔:應天下諸色人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達于教化等者,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并許應詔。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二月二十日,宋中書舍人扈蒙權知貢舉,取中楊礪等19人。此后,太宗一朝承襲唐及五代之制,一般每年均開科取士。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

  三月十九日,因下第進士徐士廉等擊鼓論榜,宋太祖別命考官,親御講武殿覆試。自此殿試遂為常式。

  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

  二月二十五日,宋太祖御講武殿,覆試禮部奏名合格進士王式等,得王嗣宗以下31人,賜及第、出身。試諸科得三禮紀自成以下34人,賜本科及第、出身。從此榜開始有省元、狀元之別。

  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

  正月,是榜大量增加取士名額,得進士109人、諸科207人、特奏名進士及諸科又184人,共計500人。皆未命官,先釋褐,賜綠袍、靴、笏;賜宴開寶寺,并賜御詩二首。取士之多,寵章之異,前所未有。

  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

  九月二日,宋太宗御講武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加試論一首,從此,殿試以詩、賦、論三題為準。

  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

  四月二日,賜新及第進士宴于瓊林苑,從此成為定制。從此科王世則榜開始,賜同出身分為三甲,殿試分甲自此始。

  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

  正月,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等同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鎖宿,以避請托。從此成為定制。三月,從陳靖之請,始令殿試糊名考校。殿試進士賜第,始分五等,第一至第三等賜進士及第,第四、第五等賜進士出身。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

  正月,禮部貢院封彌卷首自此始。

  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五月,翰林學士晁迥等奉詔制定《禮部貢院條制》。十一月,定殿試考校試卷新制:舉人納試卷,內臣收之;先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御書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訖,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閱其異同,未同者再考之;如復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始取鄉貫狀字號合之,及第其姓名差次并試卷以閱,遂臨軒唱第。其考第之制,分為五等。

  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

  正月,詔貢院將來考試進士,參考策論以定優劣。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

  三月,詔頒貢舉條例。

  (1)州縣皆立學,士須在學習業三百日,乃聽參加解試;舊曾預試者,減為百日。

  (2)令解試舉人互相保任,所禁有七。

  (3)進士論三場,先策三道,次論一首,次詩、賦各一首。通考為去取,而罷帖經、墨義。

  (4)諸科舉人,九經、五經科并罷帖經,六場皆問墨義,其余諸科仍舊。

  (5)諸州解試,應由本處長吏保明行實而罷封彌、謄錄,省、殿試仍舊。

  宋嘉皊二年,公元1057年

  三月,進士御殿試者,除雜犯外,始皆免黜落。

  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

  三月,進士殿試罷詩、賦、論三題而改試時務策。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

  二月,頒貢舉制:

  (1)廢明經、諸科,專以進士一科取士。

  (2)進士罷試詩賦、帖經、墨義,改試經義、論、策。

  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

  五月,詔罷制舉。

  宋元皊二年,公元1089年

  四月,詔復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

  遼保寧八年,公元976年

  十二月,詔復南京禮部貢院。

  遼統和六年,公元988年

  詔開貢舉,有鄉、省、府三試之設。

  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

  始行科舉,急欲得士,初無定數,亦無定期。

  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

  五月,詔令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兩科取士。

  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

  詔增設殿試之制。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

  并南北選為一,罷經義、策試兩科,專試詞賦。

  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

  自今榜首開女真人策論科取士。

  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

  詔詞賦、經義科同日御試,各試本業。詞賦第一名為狀元,經義魁次之。恩例與詞賦第二人同,并在詞賦之下。一科僅有一個狀元,從此年改制。

  金貞皊三年,公元1215年

  四月,定諸進士登第授階制。策論、詞賦進士第一甲第一人特遷奉直大夫,以下授儒林郎,第二甲授征事郎,同進士出身授從事郎。

  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

  九月,翰林學士承旨王鶚等請行貢舉法,世祖從之,但未實施。

  元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

  十二月,詔行科舉定條例。

  元延皊二年,公元1315年

  三月,始開科,分進士為右左榜。蒙古、色目人為右,南人為左,仍用趙孟餳、元明善所設貢試法,凡蒙古由科舉出身者,授從六品,漢人降一等。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五月,詔設科舉取士。定于本年八月始。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不得授官。具體規定:

  (1) 三年開科一次,定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

  (2) 考試日期。鄉試八月進行。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額取100名。殿試三月初三日進行。

  (3) 鄉、會試共試三場。定文字程式,試《五經》義,限五百字以上,試《四書》義,限三百字以上。試《禮樂》論,限三百字以上。試經、史、時務策,限一千字以上。試第三場后十日,再試以騎、射、書、算、律。殿試,試時務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

  (4) 會試中式者,分別一、二、三甲,賜及第、出身,并封以品級。

  (5) 仕宦已入流品,或曾于前元登科仕宦者,不許應試。

  (6) 落第之人,不許喧鬧,違者究治。同時頒科舉法于高麗、安南、占城。各就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二月,詔暫罷科舉,命有司察舉賢才,以德為本,文藝次之。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

  八月,復設科舉,以三年一試,著為定制。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

  本年,恢復科舉。三月,命禮部頒行科舉定式:三年大比,子、卯、午、酉年鄉試。丑、辰、未、戌年會試。舉人不拘額數。考試限定在《四書》內出題,限定用朱熹集注,限定作文字數。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三月,選進士為翰林院承敕監六科庶吉士,進士入翰林自此始。本年,令會試主考官二員及同考官三員,在考試之前于翰林院官中聘請。其余同考官五員由在外學官中聘請。故會試同考官八人,三人用翰林官,五人用教職。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

  三月,策貢士于奉天殿,賜陳礧狀元。六月,因會試所取皆南方士子,引起北方士子不滿。朱元璋大怒,將考官或論死,或戍邊。狀元陳礧亦被殺。朱元璋親策諸貢士,取士皆北方人。賜韓克忠為狀元。此科又號“春夏榜”或“南北榜”。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

  三月,以侍讀學士解縉、黃淮為會試考試官,取中楊相等472人。并在進士中選取擅長文學者61人,改翰林院庶吉士。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由此始。

  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

  九月,定鄉試取士額。南京國子監及南直隸共80名。北京國子監及北直隸共50名。江西50名。浙江、福建各45名。湖廣、廣東各40名。河南、四川各35名。陜西、山西、山東各30名。廣西20名。云南、交趾各10名。本年,奏準,會試取士,不過百名。南卷取十分之六(60名)。北卷取十分之四(40名)。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三月,賜諸進士宴于禮部。著為令。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

  本年,奏準,由翰林春坊專管會試考官之事。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擔當,教官不許擔任。

  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

  本年,復定鄉試取士額。順天80名。應天100名。浙江、福建各60名。江西65名。河南、廣東各50名。湖廣55名。山東、四川各45名。陜西、山西各40名。廣西30名,云南20名。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

  本年,侍讀劉儼、編修黃諫主順天試。內閣大學士陳循、王文因其子陳瑛、王倫未中順天試,以考官不公,出題偏駁,犯御諱、并第六名林挺朱卷無批語等奏言,激帝怒。詔禮部同大學士高谷復驗。上有旨:“劉儼等考試不精,但無私弊,俱宥之。林挺并該房考官下錦衣衛獄,審問情實。王倫、陳瑛明年俱準會試”。因此有“欽賜舉人”之說。

  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

  本年,由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于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皆非翰林不任。

  明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

  二月,學士陳文、修撰柯潛為會試考試官。考試之日貢院起火,主試官越墻逃出,燒死舉子90余人。故改期至八月。

  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

  本年,定科場禁例,規定考試官俱于考試當月初七日入貢院。令舉人不許懷挾、越舍互相抄錄或托軍匠人等夾帶文字。軍匠人等亦不許替帶,違者治罪。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二月,大學士李東陽,少詹事程敏政主持會試。舉人徐經乃程敏政門人,賄其家僮得試題。講與同年解元唐寅。二人預作文與試題合。給事中華籩劾程敏政舞弊鬻題。當時未發榜,皇上詔李東陽單獨閱卷。唐寅、徐經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之中。后程敏政謫官,唐寅、徐經俱下獄,黜為吏。華籩以言事不實謫南太仆主簿。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

  本年,令增會試用同考官,共17人。翰林官11人,科、部各3人。分詩經五房,易經、書經各四房,春秋、禮記各二房。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

  本年,禮部尚書嚴嵩指摘應天試、廣東試錄語,考試官批語失列名,對策多譏訕。激怒皇帝。應天主考江汝璧、歐陽衢被錦衣衛官逮治。提調監試府尹孫懋等被南京法司究問。此科所取生儒不許參加會試。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

  二月,學士張潮、庶子江汝璧為考試官。張潮病死貢院,考試官只江汝璧一人。當時刑科給事中王交、王堯日論劾會試考試官少詹江汝璧、修撰沈坤、編修彭鳳、歐陽渙、員外郎高節,朋私通賄,有壞制科。并追論順天鄉試主考秦鳴夏、浦應麒阿奉內閣首臣翟鑾,使其二子汝儉、汝孝聯中鄉試,又聯中會試,崔奇勛乃汝儉等師,焦清與汝儉聯姻,四人會試俱一號。歐陽渙亦汝儉等師。經吏部都察院核查。江汝璧、秦鳴夏、浦應麒、彭鳳各阿取輔臣之子是實,然未受賄。沈坤、高節皆以納賄取中陸煒、彭謙、汪一中。而監察御史王珩、沈越失于糾察。上以跡弊明顯,遂勒翟鑾、汝儉、汝孝、奇勛、焦清及彭鳳、歐陽渙俱為民。并下旨“杖汝璧、鳴夏、應麒六士,革職閑住不敘。珩、越降一等,調外任。節、岳充軍。謙為民。坤、一中、煒仍留供職。”

  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

  二月,首輔張居正二子懋修,其兄敬修,次輔張四維子嘉徵,俱中式。廷試賜張懋修、蕭良有、王廷撰及第。懋修兄敬修,良有弟良諭,廷撰弟廷諭,俱同榜登第。此科一甲俱兄弟同榜同登進士。本年,奏準,殿試錄文字限五百字,過多者不許謄錄。

  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

  十二月,定宗室科舉入仕例。詔許奉國中尉以下入試,輔國中尉以上爵尊不得與。禮臣言,封爵、科目原自兩途,彼即愿自科目入仕,應照士子出身資格銓除,何拘原爵,神宗采納。

  

  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01年

  三月,會試,庶子湯賓尹任同考官,領《易》一房。考生韓敬原為其門生,湯賓尹于他房搜得其卷,強使總裁、侍郎蕭云舉、王圖取韓敬為第一。其他考官效之,至使各房互換闈卷共18人。當時下第舉人憤憤不平。次年,湯賓尹受彈劾,與韓敬先后掛察。

  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二月,會試,吳江人沈同和第一,同里趙鳴陽第六。榜發,吳中士子不平。因為沈同和素不能文,實賄買編號與趙鳴陽連席。考卷為趙代作。二主考和房考韓光皊俱自劾檢舉,革去沈同和名,與趙鳴陽下法司,兩人并謫戍。此科,會試無會元。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

  二月,會試始開宗科,朱慎軻成進士,授中書舍人。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

  本年,選徐湃、朱統飾等22人為庶吉士,宗室官選庶吉士自朱統飾始。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

  本年,特開奇謀異勇科,詔下,無應試者。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

  十月,詔各直省開科,以二年秋八月舉行鄉試,三年春二月舉行會試。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

  二月,清于京師首開龍飛科。三月,賜新進士恩榮宴于禮部,并定新進士青衣官服,冠服金鍍銀三枝九花頂。一甲一名在午門賜六品頂帶、袍服。定新進士銓選法。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

  三月,首開滿、漢兩榜同期張掛,各有滿或漢狀元,同年兩榜。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

  再開滿、漢兩榜,同期張掛,各有滿或漢狀元,同年兩榜。后不再分榜,統一為漢人榜。

  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禮部奏:自順天元年以來,會試舉人俱在天安門外考試,奏請本年準于太和殿前丹墀考試。從之。后定為例。本年,更定科場條例。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

  二月,停試八股文體,科考以策、論、表、判取士。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

  七月,復命科舉考試仍以八股文取士。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九月,己卯順天鄉試科場案發。是科發榜后,物議沸騰、落第考生揭文于市,斥責正考官李蟠、副考官姜宸英瞻顧情面,納賄徇私,所取皆朝臣及富家子弟。為人指參。十一月,諭將已經順天鄉試所取舉人,齊集內廷,皇帝親自復試。圣祖親命試題,特命嚴加監試。正考官李蟠謫戍關外,副考官姜宸英病死刑部獄中。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

  六月,防止滿人棄武從文,特敕令停止宗室子弟科舉考試。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

  五月,定會試分省取中進士之制。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

  十月,雍正帝諭令:今年殿試天氣已寒,諸貢士若照舊例在丹墀對策,恐硯池冰結,難于書寫。著在太和殿內兩旁對策。并傳諭總管太監殿內多置火爐,以使諸貢士得盡心作文寫卷。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

  十二月,朝廷按人撥款,敕工部國子監復立進士題名碑。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本年,江西鄉試科場案發。主考官禮部侍郎查嗣庭,所出試題有“維民所止”一道,世宗認為是有意要砍去雍正兩字的頭。查嗣庭交三法司審訊定罪被誅,兄弟二人受牽累遭遣戍。始開“文字獄”。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

  二月,議準于會試落卷內練選文理明通者引見。嗣于乾隆二年、十年、十九年俱照此舉行錄用如之,開“明通榜”。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九月,防止舉子挾帶,禮部奉旨議定試場規定:帽、袍、褂俱用單層;皮衣去面,氈衣去里。褲單層。?用單層,鞋用薄底,坐具用氈片。其余概不許帶入。考具中卷袋不許裝里,硯臺不許超厚、筆管鏤空、木炭長二寸、蠟臺用錫,柱要空心通底。餑餑逐個切開。考籃編成玲瓏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檢等等。而且在士子點名時,頭二門內,搜役兩行排立,士子從中而入,兩人搜檢一人。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三月,敕令改殿試日期于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初一日傳臚。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

  四月,禮部請定于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從之。以后歷科并沿此例。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

  四月,定殿試進呈名次在前的十卷,不必預拆彌封,候欽定后,再行傳齊,按名引見。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

  二月,規定閱卷,自本年萬壽恩科始,正、副考官用墨筆,謄錄書手用朱筆。內外簾官由原來藍筆均改用紫筆,原用紫筆對讀生改用赭黃筆。

  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

  本年恩科中式新進士本下令在乾清宮考試,因為本科中式人數較多,天氣漸熱,恐不免擁擠,住在保和殿復試。后作為定例。從此科后一直沿用保和殿殿試。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

  年內四下諭旨,三令五申嚴格搜檢磨勘之法,嚴禁科場懷揣挾帶等弊端。增定《科場條例》。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

  太平天國年號為四年,太平天國開科取士,謂開“天試”、“東試”、“翼試”、“女試”等。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諭近來科場弊端百出,書吏互相勾串,暗通消息。嗣后每遇鄉試年份,著禮部將科場條例及續增事宜先期頒發,各考官當恪守成規,力杜關節。

  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

  是科,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十八省在京應試舉人一千三百余人上書皇帝。請拒和、興學、變法、廢科舉等。史稱“公車上書”。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五月,詔廢八股文取士。自下科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一律改試策論。準備遞減數額。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二月,袁世凱、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歲科試分兩科減盡,鄉試分三科減盡。即以科場遞減之額,酌量移作學堂取中之額。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八月四日,袁世凱、張之洞等再奏罷廢科考。光緒帝頒詔準自明年為始,所有鄉會試,各省歲考、科考均一律停止。

  清光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本年,維持一千三百年的封建科舉制度壽終正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科舉制度的歷史發展演變和影響
一路趕考——從童生到進士(明清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場
科舉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小辭典3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米脂县| 山阴县| 沁水县| 崇仁县| 固原市| 黎平县| 建昌县| 分宜县| 绥滨县| 岚皋县| 古浪县| 柳林县| 洞头县| 阜平县| 宁海县| 儋州市| 从江县| 手机| 赣榆县| 醴陵市| 崇州市| 哈密市| 楚雄市| 甘孜| 法库县| 无锡市| 伊金霍洛旗| 喀喇| 敖汉旗| 白河县| 平罗县| 湾仔区| 西盟| 大英县| 蓝田县| 凤庆县| 安阳市| 化隆| 得荣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