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徹”出自《莊子·大宗師》。按字面理解,朝徹的意思就是早晨太陽的光輝遍灑、清徹、溫暖(喜歡莊子書中很多名詞,形象而深刻)。
莊子的 “朝徹”,是講一種修行的境界。
在《大宗師》中,南郭問女偊怎么修煉,女偊說起一種類似閉關修行的方法和過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p>
意思是:持守三天而后能遺忘天下;已經遺忘天下了,再持守,七天以后不被物役(即“外物”);心靈已經不被物役了,又持守,九天以后就能無慮于生死(即“外生”);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心境就能夠清明洞徹(即“朝徹”);心境清明洞徹,而后就能體悟道絕對無待的哲學本體即“道”了(即“見獨”);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即“無古今”);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后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即“不生不死”)。
理解這段話的關鍵是個“舍”字,即“舍其體而求其心”。外就是忘和舍的意思。如果不能“外天下”和“外物”,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斷然不可能做到“外生”;不“外生”,便同樣斷然不可能朝徹和見獨、悟見道的本體,獲得最高的智慧和境界。這種解釋可謂之道解——道家和道教的解釋。
第二種解釋可謂之佛解。如若按佛家理解,“朝徹”講的是對事物生滅次序幻相執著的放下,其次序也類似《金剛經》里所說的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彼^“外天下”是指圣人之才須擺脫社會的束縛,開始轉向對生命本身進行探求;“外物”即擺脫事物的束縛;“外生”指擺脫生命的束縛,進入對萬法唯識的認知,是佛家無我相的境界;“朝徹”是說擺脫識的束縛,洞徹了真如究竟,是佛家無人相的境界,不再單純從人的觀點出發看待問題;“見獨”指擺脫因緣的束縛,是佛家無眾生相脫俗入圣的境界;“無古今”是講擺脫時間的束縛,超越成心;“不死不生”是說擺脫生死的束縛,即非死非生,正是佛家不生不滅的無壽者相的境界。
第三種解釋可謂之禪解。在禪宗的語境中,這個“朝”就是時間很短的意思,朝徹其實就是頓悟。禪語有“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所講的也就是頓悟成佛的“朝徹”境界。
綜上,無論哪一種解釋,這個出自《莊子》的名詞給人的感覺都如朝暉朗照、明月當空,皆是光明遍灑之象,很美。
寫于丙申正月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