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的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不過哪怕再浪漫的人也不會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既然是虛構的,那么虛構者是從什么角度進行虛構的呢?這幾天被居家隔離,不妨花一個小時時間和大家探討一下,想到哪里說到哪里。
從史書記載來看,唐僧當年去西天取經沒有團隊,是一個人去的。之所以后來出現了四加一的取經團隊,有兩個說法:一是唐僧路上帶了幾個寵物,后來異化成了團隊;二是唐僧本身就是一個人,其他不過是他虛幻出來的幾個化身。寵物不太靠譜,我更傾向化身的說法。
具體而言,孫悟空是唐僧內在勇氣和力量的象征,豬八戒是唐僧內在貪婪和享受的化身,沙僧是唐僧沉靜和理性的化身,白龍馬是自我救贖的化身。
人是復雜的,唐僧也不例外。當一個不諳世事的和尚走出寺廟,不免就要和社會打交道,就要面對紛紛擾擾的世俗世界。按照出場次序,唐僧的第一個化身是孫悟空。孫悟空的特點是天不怕地不怕,充滿勇氣和力量。渾身本事是好事,但是不受限制的本事容易惹麻煩。
唐僧像很多年輕人一樣,一出門就要面臨各種風險,狼蟲虎豹還好,更可怕的是世道人心。唐僧原來在寺廟里吃齋念佛,面對的是善男信女,自然不會知道江湖兇險。可是一出門就遇到各種爛人,相信唐僧也很惱火,于是體內那個孫悟空首先蘇醒了。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恨不得把壞人殺個干干凈凈。相信很多年輕人都有過這樣的性格,但是社會教育了我們,現實教育了我們,不得不給自己內心那個孫悟空戴上緊箍咒。
當唐僧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的那一刻,他自己應該也是痛苦的,畢竟那個滿地打滾的人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去西天取經,本來就是為了拯救世界,可是這個世界卻又那么黑暗,似乎不值得自己去拯救,這時的唐僧是矛盾的。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花果山,花果山又何嘗不是唐僧的花果山呢?好在唐僧還是堅守了自己的信念,收服了心中這個最大的化身。
當勇氣和力量得到了控制,唐僧需要接受第二個挑戰,內心的貪婪和享受。豬八戒永遠是快樂的,哪怕頭拱地吃屎,哪怕被妖精調戲,他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唐僧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雖然一心向佛,并不代表他就是佛,他內心也有一個豬八戒的化身。
和孫悟空不同,豬八戒似乎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所以克服起來難度會更大一些。從城市到農村的唐僧,走到高老莊,內心的豬八戒就被喚醒了,從此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食色性也,年輕的唐僧也需要不斷和自身的欲念作斗爭。不過和對待孫悟空不同,唐僧并沒有給豬八戒戴上緊箍咒,而是一種非常和諧的存在。
有時候豬八戒會犯錯誤,這是唐僧疲憊時對自己的一種放松,但是豬八戒的艷遇總會變成一種夢境,重新回到現實。與其說這是豬八戒的夢,不如說這是唐僧自己的夢,畢竟夢是不受理性控制的,也是可以原諒的。無論是偷懶,還是貪吃,都是一個人正常的反應。如果唐僧內心沒有豬八戒這個化身的話,他根本就沒有西天取經的必要,可以立地成佛了。
唐僧下一個化身是沙僧,他是唐僧初步修煉成形的一個標志。沙僧某種意義上很像唐僧,他本事不大,但是卻勤勞認真、溫和善良,在團隊中起著壓艙石的作用。相比較唐僧前兩個化身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僧對取經沒有任何的退縮和懷疑。孫悟空有花果山的田園之樂,豬八戒有高老莊的溫柔之鄉,沙僧卻從來沒有再回流沙河的想法。
讀西游記的人都有一種感受,當沙僧成為西天取經團隊成員之后,大家對這個團隊變得更有信心了。沙僧的出現意味著唐僧的修行上了一個新臺階,已經不再有任何猶豫彷徨,將西天取經當成了一場贖罪的過程。唐僧以大唐的“御弟圣僧”身份出發,經過長時間的磨難,慢慢地接受了宿命的安排。
人總是會被環境改變的,唐僧也不例外。沙僧的老實和卑微既是一種修煉,也是一種對環境的妥協。哪一個少年不是英姿勃發?哪一個青年不是胸懷大志?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堅持到底呢?大多數人像閏土一樣變得唯唯諾諾,成為一枚可以任意移動和犧牲的棋子。一開始都是因為志向,后來變成了一種妥協,最終變成了一種宿命。
西天取經團隊里面還有一匹白龍馬,這是唐僧一個最為隱秘的化身。雖然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是“人”,白龍馬是馬,但是白龍馬出身是高貴的,是東海龍王的太子。作為一名從小就失去父親的和尚,唐僧內心還有著一個對自己身世和父親的幻想,希望自己通過修煉和贖罪能夠見到自己的父親,這是一個孤兒難以言表的愿望。
男兒至死是少年,不管修行多高,能夠拒絕多少的財富、權力和愛情,那種對父愛的追尋是難以割舍的。在西行的路途中,當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時候,父親的影子可能也會閃現在唐僧面前,背負著自己前行。無論是騎在白龍馬背上,還是牽著白龍馬緩緩而行,這個時候的唐僧都是踏實而安寧的,因為父親陪在自己身邊。
人是復雜的,所以人是軟弱的,佛是純正的,所以佛是堅強的。當西天取經結束時,唐僧成了佛,他不再需要化身,只留下他本人窮經皓首,終其一生。在明月當空的夜晚,透過玉華寺的窗欞,唐僧或許還會想起自己的那幾個化身,不過在時間的消磨中,他們走的越來越遠了。
作 者: 劉 輝
圖片來源:unsplash
后期制圖: 謝多麗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