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目前在中考中約占22%左右,高考中約占28%左右,從中考到高考,文言文的考試呈現由基礎性字詞的運用翻譯,向賞析類分值過渡的特征。
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目前在中考中約占22%左右,高考中約占28%左右,從中考到高考,文言文的考試呈現由基礎性字詞的運用翻譯,向賞析類分值過渡的特征,也就是說,越到后來,文言文考核的要點不變,仍是圍繞“字”的字義和用法展開,文學常識則向古詩文賞析方面有所偏重。
1.小學與中學文言文的不同
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學的文言文,說實話,那個不叫文言文,那個叫文言小故事。就是說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翻譯,可以作為正式學習文言文的過渡。
但是在初、高中的時候,表現上它會出很多的題型,有意的家長查看一下歷年的高考題、中考題,看它考什么。
答案是它會考各種各樣的題型,包括翻譯,解釋,分析,選擇、閱讀理解(翻譯后的閱讀理解題其實與現代文閱讀無異),除了與現代文相同的閱讀理解題。你把那些題都查看一遍,看完之后你會發現,所有的題,到最后歸根到底樣東西,那就是“字”。
2、文言文學習的核心,不是技巧方法,而是掌握字義和用法
(1)、字義的考題與學習
比如說翻譯一個句子,你做到最后你會發現真正決定這個選項能否正確的,是這句話中的那個疑難字,只要這個字解釋正確了,那整句話都將無誤。
假設,讓你翻譯這句話“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這句話中,直正相對難一些的,是那個“去“,這句話能否翻譯正確,取決于學生對里面某個疑難字字義的是否能夠翻譯正確。
這個環節上,就產生了很多翻譯方法和技巧,我們承認些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就是英語翻譯一樣,你掌握一些技巧方法肯定有用,但能否正取翻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是否掌握了這個單詞的字義。
同樣,“去“字,它有五個主要意思,分別為1、離開;2、過去的;3、距、距離;4、除去、除掉;5、前往、到……去,五個意思。
就算一個學生再笨,只要他掌握了這五個字義,有疑問時挨個帶入到句中,也能根據上下文意判斷出,這兒的“去“,是”距、距離“的意思。
那么,一個同學不管他多聰明,掌握了多少技巧,如果他不知道“去“還有”距、相距“這一字義,他便會帶入自己已知的字義來進行翻譯,導致錯誤百出。
在考核字義上,能變化出各種題型,但核心都是在檢測你對古文言中疑難字字義的掌握是否全面。
所以說初中的語文學習,課堂老師會給你講十種技巧和方法,但是我自始至終認為文言文學習真的沒有技巧,全靠扎實地去掌握字義和它的用法,做好每堂課的筆記,牢記每個字所包含的不同字義。
(2)古文言中“字“的用法
其實古文言中“字”的用法,仍是建立在對字義掌握的基礎上的。
字義的用法是指這個字它在不同的環境中會采用不同字義,比如“書”字,它當名詞用時,是書或書信的意思,當動詞用時,用的是“書寫”或“寫信”之意。
字的具體用法,表面上有些讓人犯難,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如果你掌握了“書”字所有的字義,就算你用笨的辦法依次帶入到句中來檢驗,依次查看,照樣能得到正確答安案。
有好多孩子在學習技巧的時候說,我學習文言文有代入法,有引入法,有原詞翻譯法,還有直譯法,平譯法,但如果你不懂得他的字義,所有的一切都白搭,但如果你掌握了字義和用法,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只是起到了井上添花的點綴作用。
因此,歸根結底,文言文的學習,都在于一個“字”上。那我們該怎樣去解決文言文字的掌握問題?
3、我們該如何規劃應對中學文言文的學習?
(1)、以“字”為單位,評估孩子文言文學習基礎和進展
如果家長要檢查孩子的初中的文言文學習的話,別的你都不用檢查,您就檢查孩子的字義掌握情況。不必檢查這篇文章他是否會背(從文言文的角度上看),或是能否整體翻譯,這種翻譯應該是在字義學習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產物,而不是追求目標。
因為考試時出的文章如果是孩子此前沒學過的,真正拼的不是靠這個翻譯,而是字義。所以我們檢查就檢查字義。
(2)、我們的孩子要掌握多少字?
說到檢查“字”的掌握,首先要知道檢查哪些字。
文言文的常用字有1400多個,但是在考試的時候真正等成為疑難字的,并不多,首先他得字義較豐富,其次要較為常見,常見的形式是被各種在各類經典古文中易出現的字。
從以上兩個角度來看,為篩選這些字確定了思路和方向。
我們審讀中國古代經典文學、史集、經集和子集類經典篇目,從中先確定出疑難字,再對他們的出現頻率進行排列,得出近300余個備選字。然后再拿歷以年中考、高考文言文考試篇目和題型進行驗證,最后得到了《中學必考文言文170字》這一內部文言文輔導資料。
也就是說,孩子們必須要掌握和較常見的文言文疑難字,經我們的篩選整理,有140多個實詞,30多個虛詞。
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如果在中學階段,他把這170個左右的字掌握了,應該文言文就不會有什么,很少有偏出這些字的。
因此,孩子最基本應該掌握的,是這170字,可以較好地應對文言文考試,但如果要學得更加扎實穩妥,自然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3)學習《黃保余中學語文知識地圖》的孩子如何檢查提高文言文?
我們為了方便孩子消化,在《中學語文知識地圖第一冊》每一講的后面后會附六個字,那六個字是我們專門編寫的,要求孩子們每周課后記憶。
有個別中途加進班的來的家長可以會無法得到全部資料,可以在開學后稍等一段時間,一般五月份會開講座,或者是11月份開講座。講座現場會發,同時,我們最終版的170字圖書已經列入出版計劃,相信未來的幾個月中,家長們能夠拿到更詳盡更全面的文言文資料。
在這其間,孩子是通過自學來掌握字義的,如果掌握的過程中有疑難或是興趣不高,可以在寒假或暑假的時候參加《中學必考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的短期班學習。
上次有家長問,為什么我們不在平時的課堂上把那些文言文的字講一講呢?
是的,可以講,但我們不能講,因為那是浪費我們的寶貴時間,這些內容,以識記為主,孩子下課以后他可以掌握,而且我們把各種用法,都已經標明了。
我們的主張是,凡是孩子能獨立自主完成的內容,不要占據他寶貴的培訓班時間,孩子課外培訓班的時間多珍貴,一節課交六十塊錢,如果學文言文,正常來說,你一小時能講五、六個疑難字的字義講透了就不錯了。而且四五個字的字義加起來就是二十多種意思,還是要留給孩子們課后記憶。
那么這一學期下來,孩子只掌握了不到90個字,而且這90個字,可能他還是在學校要再學一遍的,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在培訓班解決文言文的所有問題,重點靠平時、靠識記。
我們所開的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的短期班,僅是提供給孩子們更好的方法、更詳盡的資料、更生動有趣的講解,但這不能替代孩子平時的認真學習和努力識記。
(4)、沒有參加我們課程學習的孩子如何提高文言文?
首先提出一點,不要寄希望通過課外培訓班來全面提高文言文或文學常識,那樣得不償失,課外培訓課程更像葡萄糖,它能及時補充營養、調節身體平衡,但你別靠他長身體,在文言文和文學常識方面,這樣的身體長起來也是虛的。
如果你把大量本應平時掌握的內容去上課外培訓班解決,那么真正應該在多在課外培訓班解決的閱讀和寫作往哪放?
因此,孩子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班并不要緊,可以在兩方面加強,一是做好課堂筆記,重點記好字義和用法,二,平時多牢記疑難字的字義和用法。三、如果要提高識記效率和準確性,可以到時購買我們出版的《中學必考文言文170字》,或在我們做講座時,免費拿到部分資料(在未正式出版前,防止第三方機構竊用)。
家長在檢查時也可以遵照我們公布的疑難字字表進行。
如果孩子課堂上足夠認真扎實,老師的講解到位的話,文言文這塊不用參加培訓班也不愁,如果這塊兒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到時再尋求黃保余閱讀寫作機構的幫助也不遲。
(5)相關提醒
我們《語文閱讀得高分策略與技巧》(初中版)這本書后面的圖中,附有140個字的字表,家長可以查看,作為檢查孩子字義掌握的依據。我們緊跟著也會正式出版《中學必考文言文170字》這本書,大家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等出版后,家長或老師,只用照著那本書檢查就可以了。
同時家長也可以關注我們的每年兩場產品發布會式的講座。我們有一個習慣,每年開講座的時候就會發新產品。平時我們負責編書,每年五月和十一月就會發布新產品,小學中學都會有新產品發布。
[提要] 我們可以看任何一年的中考或高考試卷,在文言文部分,你能發現它會出很多的題型,包括翻譯,解釋,分析,選擇、閱讀理解。把那些題都查看一遍,看完之后你會發現,所有的題,到最后歸根到底樣東西,那就是“字”。
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目前在中考中約占22%左右,高考中約占28%左右,從中考到高考,文言文的考試呈現由基礎性字詞的運用翻譯,向賞析類分值過渡的特征,也就是說,越到后來,文言文考核的要點不變,仍是圍繞“字”的字義和用法展開,文學常識則向古詩文賞析方面有所偏重。
一、文學學習的核心不是技巧方法,而是字義和用法
我們可以看任何一年的中考或高考試卷,在文言文部分,你能發現它會出很多的題型,包括翻譯,解釋,分析,選擇、閱讀理解(翻譯后的閱讀理解題其實與現代文閱讀無異),除了與現代文相同的閱讀理解題。你把那些題都查看一遍,看完之后你會發現,所有的題,到最后歸根到底樣東西,那就是“字”。
1.字義的考題與學習
比如說翻譯一個句子,你做到最后你會發現真正決定這個選項能否正確的,是這句話中的那個疑難字,只要這個字解釋正確了,那整句話都將無誤。
假設讓你翻譯這句話“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這句話中,直正相對難一些的,是那個“去“,這句話能否翻譯正確,取決于學生對里面某個疑難字字義的是否能夠翻譯正確。
這個環節上,就產生了很多翻譯方法和技巧,我們承認些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就是英語翻譯一樣,你掌握一些技巧方法肯定有用,但能否正取翻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是否掌握了這個單詞的字義。
同樣,“去“字,它有五個主要意思,分別為1、離開;2、過去的;3、距、距離;4、除去、除掉;5、前往、到……去,五個意思。
就算一個學生再笨,只要他掌握了這五個字義,有疑問時挨個帶入到句中,也能根據上下文意判斷出,這兒的“去“,是”距、距離“的意思。
那么,一個同學不管他多聰明,掌握了多少技巧,如果他不知道“去“還有”距、相距“這一字義,他便會帶入自己已知的字義來進行翻譯,導致錯誤百出。
在考核字義上,能變化出各種題型,但核心都是在檢測你對古文言中疑難字字義的掌握是否全面。
所以說初中的語文學習,課堂老師會給你講十種技巧和方法,但是我自始至終認為文言文學習真的沒有技巧,全靠扎實地去掌握字義和它的用法,做好每堂課的筆記,牢記每個字所包含的不同字義。
其實古文言中“字”的用法,仍是建立在對字義掌握的基礎上的。
字義的用法是指這個字它在不同的環境中會采用不同字義,比如“書”字,它當名詞用時,是書或書信的意思,當動詞用時,用的是“書寫”或“寫信”之意。
字的具體用法,表面上有些讓人犯難,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如果你掌握了“書”字所有的字義,就算你用笨的辦法依次帶入到句中來檢驗,依次查看,照樣能得到正確答安案。
有好多孩子在學習技巧的時候說,我學習文言文有代入法,有引入法,有原詞翻譯法,還有直譯法,平譯法,但如果你不懂得他的字義,所有的一切都白搭,但如果你掌握了字義和用法,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只是起到了井上添花的點綴作用。
因此,歸根結底,文言文的學習,都在于一個“字”上。那我們該怎樣去解決文言文字的掌握問題?
1.以“字”為單位,評估孩子文言文學習基礎和進展
如果家長要檢查孩子的初中的文言文學習的話,別的你都不用檢查,您就檢查孩子的字義掌握情況。不必檢查這篇文章他是否會背(從文言文的角度上看),或是能否整體翻譯,這種翻譯應該是在字義學習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產物,而不是追求目標。
因為考試時出的文章如果是孩子此前沒學過的,真正拼的不是靠這個翻譯,而是字義。所以我們檢查就檢查字義。
2.我們的孩子要掌握多少字?
說到檢查“字”的掌握,首先要知道檢查哪些字。
文言文的常用字有1400多個,但是在考試的時候真正等成為疑難字的,并不多,首先他得字義較豐富,其次要較為常見,常見的形式是被各種在各類經典古文中易出現的字。
從以上兩個角度來看,為篩選這些字確定了思路和方向。
我們審讀中國古代經典文學、史集、經集和子集類經典篇目,從中先確定出疑難字,再對他們的出現頻率進行排列,得出近300余個備選字。然后再拿歷以年中考、高考文言文考試篇目和題型進行驗證,最后得到了《中學必考文言文170字》這一內部文言文輔導資料。
也就是說,孩子們必須要掌握和較常見的文言文疑難字,經我們的篩選整理,有140多個實詞,30多個虛詞。
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如果在中學階段,他把這170個左右的字掌握了,應該文言文就不會有什么,很少有偏出這些字的。
因此,孩子最基本應該掌握的,是這170字,可以較好地應對文言文考試,但如果要學得更加扎實穩妥,自然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3.學習《語文知識地圖》的孩子如何檢查提高文言文?
我們為了方便孩子消化,在《中學語文知識地圖第一冊》每一講的后面后會附六個字,那六個字是我們專門編寫的,要求孩子們每周課后記憶。
有個別中途加進班的來的家長可以會無法得到全部資料,可以在開學后稍等一段時間,一般五月份會開講座,或者是11月份開講座。講座現場會發,同時,我們最終版的170字圖書已經列入出版計劃,相信未來的幾個月中,家長們能夠拿到更詳盡更全面的文言文資料。
在這其間,孩子是通過自學來掌握字義的,如果掌握的過程中有疑難或是興趣不高,可以在寒假或暑假的時候參加短期班學習。
上次有家長問,為什么我們不在平時的課堂上把那些文言文的字講一講呢?
是的,可以講,但我們不能講,因為那是浪費我們的寶貴時間,這些內容,以識記為主,孩子下課以后他可以掌握,而且我們把各種用法,都已經標明了。
我們的主張是,凡是孩子能獨立自主完成的內容,不要占據他寶貴的培訓班時間,孩子課外培訓班的時間多珍貴,一節課交六十塊錢,如果學文言文,正常來說,你一小時能講五、六個疑難字的字義講透了就不錯了。而且四五個字的字義加起來就是二十多種意思,還是要留給孩子們課后記憶。
那么這一學期下來,孩子只掌握了不到90個字,而且這90個字,可能他還是在學校要再學一遍的,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在培訓班解決文言文的所有問題,重點靠平時、靠識記。
我們所開的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的短期班,僅是提供給孩子們更好的方法、更詳盡的資料、更生動有趣的講解,但這不能替代孩子平時的認真學習和努力識記。
首先提出一點,不要寄希望通過課外培訓班來全面提高文言文或文學常識,那樣得不償失,課外培訓課程更像葡萄糖,它能及時補充營養、調節身體平衡,但你別靠他長身體,在文言文和文學常識方面,這樣的身體長起來也是虛的。
如果你把大量本應平時掌握的內容去上課外培訓班解決,那么真正應該在多在課外培訓班解決的閱讀和寫作往哪放?
因此,孩子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班并不要緊,可以在兩方面加強,一是做好課堂筆記,重點記好字義和用法,二,平時多牢記疑難字的字義和用法。三、提高識記效率和準確性。
家長在檢查時也可以遵照我們公布的疑難字字表進行。
如果孩子課堂上足夠認真扎實,老師的講解到位的話,文言文這塊不用參加培訓班也不愁,如果這塊兒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到時再尋求參加培訓班幫助也不遲。
(一)《史記?周本紀》(片斷)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①,見巨人跡②,心忻然說,欲踐之③,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④,以為不祥,棄之隘巷⑤,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⑥。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⑦。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⑧,宜谷者稼穡焉⑨,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⑩,爾后稷播時百谷。”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注釋:
① 野:野外,郊野。
② 跡:腳印。
③ 踐:踏,踩。
④ 居期:到了日子。這里指懷孕滿十月。
⑤ 隘:狹窄。
⑥ 薦:藉,墊。
⑦ 屹:聳立的樣子。
⑧ 相:仔細察看。
⑨ 稼穡:種植和收獲。種植叫稼,收獲叫穡。
⑩ 黎民:眾民。黎,黑色。因眾民發黑,故稱黎民。
本周學習重點詞:適、覆、遂、志、法、舉
“適”:1、動詞,到……去:“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公子文》);2、嫁,古代士大夫以上,稱做嫁,普通老百姓女兒出嫁,稱做“適人”;3、正好,恰恰在這個時候“適逢大雨”(《陳涉世家》);4、通“嫡”,指正妻所生之子,如“殺適立庶”。(《魯周公世家》)
“覆”:1、反,后引申為“翻”:“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后又引申為覆沒:“將軍覆沒”;2、倒、傾倒,使傾倒:“傾覆我國家”;3、動詞,蓋;
“遂”: 1、成,順利地做到:“百事乃遂”;2、成長,順利地生長:“犧牲不略則牛羊遂”(《國語?齊語》);3、“遂過”兩字連用,表示知錯不改,索性錯到底;4、于是,就,從此就;5、終于、結果、最后:“齊侯伐衛……自衛將遂伐晉。”(《春秋?左傳》)
“志”:1、心的傾向,志向,志愿。“得志”連用,表示達到目的或得高位;2、記載下來:“修泣而志之”(《歐陽修文集》)。
“法”:1、法律、法令,上古的“法”,著重在“規定刑罰”;2、效法,學習:“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3、方法、辦法,如“守城之法,木為蒼旗,火為赤旗”(《墨子》)。
“舉”:1、舉起來,抬起來:“吾力足以舉百鈞” (《孟子》);2、舉薦,提拔,如“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論語?衛靈公》);3、攻下:“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4、全,全都,全部:“舉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tái,)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嚳(kù)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腳印,心里欣然愛慕,想去踩它一腳,一踩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滿了十月就生下一個兒子,姜原認為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里,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著躲開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在樹林里,正趕上樹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渠溝的冰上,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他身下。姜原覺得這太神異了,就抱回來把他養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棄小的時候,就很出眾,有偉人的高遠志向。他游戲的時候,喜歡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種出來的麻、豆長得都很茂盛。到他成人之后,就喜歡耕田種谷,仔細觀察什么樣的土地適宜種什么,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種植收獲,民眾都來向他學習。堯帝聽說了這情況,就舉任棄擔任農師的官,教給民眾種植莊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處,他做出了很大成績。舜帝說:“棄,黎民百姓開始挨餓時,你擔任了農師,播種了各種谷物。”把棄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后稷,另外以姬為姓。后稷的興起,正在唐堯、虞舜、夏商的時代,這一族都有美好的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