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越秀區小升初電腦派位,家長正從大屏幕上看派位結果。 記者王燕 攝
“小升初”考試招生被叫停引熱議 優質學校或復辦初中 “名校辦民校”優質生源或被分流
這一周來,城中最熱的話題之一莫過于“小升初”考試將被取消。對民辦學校、特別是“名校辦民校”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名校辦民校”是公辦知名中學參與開辦的民辦初中,誕生于本世紀初。由于此前法律規定存在模糊和矛盾之處,“名校辦民校”一直采用考試招生的辦法招攬了大批優質生源。十多年來,“名校辦民校”一路發展壯大,但也一路爭議纏身。“禁考令”之后,“名校辦民校”將采取何種方式招生?它們還能夠保持現在的辦學質量和地位嗎?廣州的初中教育“公”、“民”格局是否將會發生變化?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文/記者黃茜
“名校辦民校”現狀、地位如何?
現狀:每年1/3小學畢業生趕考“名校辦民校”
今年的6月27日到6月29日可謂是近年來“最密集考試季”。6月27日上午,小學畢業考結束,一系列“小升初”考試隨即展開,包括:“名校辦民校”大聯盟、小聯盟的聯考,部分民辦初中單獨舉行的考試,公辦外國語學校的招生考試。今年,民辦學校“大聯盟”新增了兩所學校:番禺香江育才實驗學校和增城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粗略估算,大約有超過4萬名學生報名參加民辦初中(主要是“名校辦民校”)考試,爭奪約3000個招生計劃,考錄比約為13.3:1。
廣州每年的小學畢業生大約有12萬人,也就是說,將近1/3小學畢業生加入了民校的招生考試。從2004年到現在,這樣的“趕考”場景幾乎年年上演。簡而言之,“名校辦民校”是公辦知名中學參與開辦的民辦初中。它的誕生符合法律的規定,卻一直伴隨爭議,被認為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特殊現象。
格局:民辦初中僅占兩成 卻掌握“優質資源”
與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同,廣州的初中格局呈現出一種值得玩味的現象。
如果單從數量上來看,公辦學校占據了八成,民辦學校約占兩成,公校占了絕對“大頭”。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1年底,廣州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有1822所,在校生達到99.6萬人。
但如果從實力上來看,將近30所“名校辦民校”占了廣州優質初中的大半壁江山。其每年招生考試都是場面盛大,中考的成績也穩居前列。公辦學校里,華附、省實、二中、廣鐵一中、廣大附中都有初中部,但規模有限。而其他普通公辦初中數量雖多,但在實力上與“名校辦民校”還有距離。
總而言之,從格局上看,將近30所“名校辦民校”與少數仍保有初中部的名校一起,占據了“金字塔尖”。家長和學生要尋求優質初中教育資源,就不得不投考“名校辦民校”。
“名校辦民校”怎樣走到今天?
溯源:因創建示范性高中 名校“剝離”初中部
上世紀90年代,廣州的民辦初中基本是“純民辦”,學校的法人、資金、場地、師資都是自籌,與公辦學校沒有關系。當時廣州的高中學位、特別是優質高中學位“吃緊”。資料顯示,當時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只有五成多能升讀普通高中。為此,到2002年,廣州提出要在三年內建設24所國家級示范性高中。
根據規定,示范性高中原則上必須是省一級學校和獨立普通高中。由于必須是“獨立普通高中”,各校必須將初中“拿出去”。而參與創建示范性高中的學校正是廣州最優質的中學,它們“拿出去”的初中部也是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2003年和2004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相繼實行。其中對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做出了具體要求,這意味著法律允許“公校參與辦民校”。在兩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廣東省教育廳發文,允許并鼓勵重點中學參與舉辦民辦學校。這便是“名校辦民校”的由來。
發展:始終伴隨“利用公共資源賺錢”的爭議
2000年,廣州市育才中學參與創辦育才實驗學校。這是廣州較早成立的一所“名校辦民校”,它也成為業內的“龍頭老大”。2003年,廣雅中學、廣州市二中與廣州市六中也紛紛殺入“名校辦民校”隊列。
“名校辦民校”從誕生開始就伴隨著爭議,焦點在于:其使用國有的公辦名校資源,卻收著高價學費。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名校辦民校”利用公辦資源的情況目前仍然存在,“打擦邊球”的并不少見。
與免學費的公辦初中相比,“名校辦民校”收費高昂,早在十年前就已收費5000元,如今“行價”早已突破萬元,甚至一學年收費過兩萬元也不再是新聞。
坊間對“名校辦民校”的非議一直沒有消散過。2012年,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進行了“名校辦民校”民調。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市民反對“名校辦民校”,原因以“利用公共資源賺錢不合理”、“義務教育變成收費教育”為主。
壯大:考試招生攬得優質生源 催生“補習熱”
2004年~2005年,“名校辦民校”各自舉行考試,小學生四處趕考的情況引起關注。教育部門規定,民辦學校必須在同一天進行招生考試。這一方面催生了民校聯考,另一方面也被視作官方“承認”了民辦初中考試招生的行為。
借助公辦“母校”的資源,加上以考試選拔的優質生源,“名校辦民校”在辦學質量上漸入佳境。以2008年為例,廣州中考平均分前10名的學校中,“名校辦民校”占據了6席。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如何挑選學生?“名校辦民校”為招生考試設置了不小的難度。從近年來披露的試題來看,不少題目的難度已大大超越小學教學大綱,甚至部分題目屬于競賽題型。
學生和家長由此悟到:想要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就得在課堂之外再補習。小學生甚至從四年級就要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補習,負擔更加沉重。
“名校辦民校”路在何方?
招生:派位直升不太可能 面談可行
縱觀全國情況,“小升初”免試是大勢所趨。目前,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等地已取消了“小升初”考試,湖南省、黑龍江省的部分城市也正著手取消。從上海和江浙的經驗,取消考試招生后,多運用“自主招生面談”或“派位+自主招生面談”的方式進行招生。招生的過程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從報名程序到面談內容均受監管。
廣州市教育局方面表示,將組織民辦學校負責人赴江浙等地考察、“取經”,尋求替代考試招生的招生方案。而記者了解到,對“名校辦民校”來說,面談是可以考慮的形式,派位卻難以接受。
有民校負責人表示,雖然有公校參與辦學,但十多年來民校還是獨立發展,在硬件(如校園面積、設施設備)、軟件(如師資隊伍)、品牌等多個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都是靠我們自己,沒有拿過政府的錢,每年還要給公校交品牌使用費。現在一聲令下,就要把學位拿過去派?這說得過去嗎?”還有民辦學校負責人表示,自主招生是《民辦教育促進法》賦予民辦學校的權利,這是不能被剝奪的。
對此,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江東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民辦學校有權自主招生,不能簡單地按照公辦學校的派位、直升的做法。
年內或出臺文件促“名校辦民校”轉型
一直以來,社會上都有呼聲,要求“名校辦民校”要么徹底與母校脫鉤、成為“真民校”;要么政府收回,成為公校。
2009年廣東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孟浩遞交提案,建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省、市、區(縣)級由公辦學校或借公辦學校之名而舉辦的民校進行全面檢查和登記,暫停批復“名校辦民校”,對已開辦的進行體制轉型:要么做真民校,要么成為公校。
記者了解到,廣州市教育局已牽頭代市政府草擬了《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送審稿)》,按程序上報市政府審議,有望在今年內出臺。
據透露,這份送審稿中就有內容是關于“名校辦民校”該怎么辦的。權威人士告訴記者,最關鍵的是技術問題:品牌資源怎么計算、民校與名校如何切割等等。
優質學校或復辦初中 將“后來居上”?
人們關注到,近幾年,廣州多所公辦優質中學在擴充初中部。廣鐵一中、廣大附中有了亞運城新校區和大學城校區之后,增加了大批初中優質學位。執信中學通過與109中學合并而“重獲”初中部。
如果單論品牌、辦學硬件、師資、管理等因素,名校辦民校與公辦名校或在伯仲之間。在此前提下,決定性的因素在于生源。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不諱言:有了好的生源,就不愁辦不好學校。考試招生讓“名校辦民校”獲得了優質生源,而優質生源又提高了民校的辦學質量,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但如今,官方叫停“小升初”考試,包括民辦初中的“明考”和公辦初中的“暗考”。如果雙方在招生層面回到同一起跑線,公辦初中和民辦初中未來誰領風騷?會不會三五年后,公辦初中“發力”反超?
一位官方權威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應以公辦為主,而且公辦初中要有優質教育資源、要均衡、要占據主導位置。民辦學校要在法律的框架下發展特色,可以辦得靈活,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多選擇。
他山之石
杭州民辦學校招生七成派位三成自招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市、浙江省等地的民辦初中已經不再通過考試招收學生。
在上海市,雖然民辦學校是自主招生,但各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對從報名到招生錄取的全過程都有具體要求和監管。比如,在上海市閘北區,今年民辦學校招生采取教育局官網統一報名方式。家長如需報考民辦小學和民辦初中,可以填寫2個志愿,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還需要注明是否愿意被調劑到其他學校。
今年2月,浙江省教育廳提出,從2013年起,全省“小升初”將不再允許進行與入學相關的學科知識筆試和面試。鼓勵民校通過面談了解學生的情況并確定錄取,在報名人數超過計劃招生數時,采取搖號錄取的方式招生。
以杭州市為例,民辦學校招生計劃數的70%實行電腦派位招生錄取,30%由學校自主招生錄取。杭州市規定,各民辦學校均須在確定的報名時間內和招生公告公布的地點設置獨立報名點,報名時不得以學科成績為由拒絕學生報名,嚴禁將奧數等學科競賽成績作為報名依據。面談應以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不得包含文化課的教學內容。
廣州目前辦學聲譽較高的“名校辦民校”將近30所,如果按照其招生考試方式,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大聯盟”、“小聯盟”和單獨舉行考試的學校。
“大聯盟”:廣外附屬中學、華附新世界學校、番禺執信中學、番禺仲元實驗學校、廣大附實驗學校、廣州四中聚賢中學、廣州一中實驗學校、真光實驗學校、南海執信中學、西關外國語實驗學校、育才香江學校、越秀區育才實驗學校、中大附屬雅寶學校、番禺香江育才實驗學校、增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15)
“小聯盟”:二中應元學校、二中蘇元實驗學校、廣雅實驗學校、白云廣雅實驗學校、六中珠江學校 (5)
舉行單獨考試的學校:中山大學附屬中學、省實天河學校、南武實驗中學、黃岡中學廣州學校、廣外附設外語學校、華師附中番禺學校 (6)
截至2011年底,廣州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有1822所,在校生99.6萬人
民辦高中有19所,初中144所,中學生106194人
占全市中學生的18.9%
民辦小學157所,學生數26.4萬
占全市小學生總數的32.22%
民辦中職21所,學生10095人
占全市中職生學生7.35%
民辦幼兒園1152所,幼兒256540人
占全市幼兒園幼兒總數的71.4%
“名校辦民校”大事記
● 2002年,廣州提出要在三年內建設24所國家級示范性高中。大批知名學校將初中部分離出去。
● 2002年至2004年,公辦名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名校辦民校”大批涌現。
● 2004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實行,為公校參與舉辦民校、民校自主招生提供了法律依據。民辦學校采用考試的方式招生由此開始。
● 2013年,教育部對相關法律作出梳理,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執行免試原則,“小升初”考試招生將被叫停。民校招生考試何時取消、以后以何種方式招生尚在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