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在前代的基礎上,東漢繼續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并實行征辟、察舉的選官制度。東漢中葉以后,外戚與宦官長期把持朝政,社會矛盾激化,豪強地主稱雄,中央統治日趨黑暗、腐朽,產生了“黨錮之禍”,最終導致黃巾大起義爆發。此后,軍閥割據,統一王朝名存實亡。 東漢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大地主莊園式生產在農業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手工業在紡織、冶煉鑄造、煮鹽、漆器及造紙等方面有較大進步。東漢王朝進一步保持與包括西域在內的周邊地區和民族的密切交流。 東漢雖讖緯迷信思想盛行,但也產生了王充等思想家、班固等史學家和文學家、張衡等科學家、張仲景等醫學家等等杰出人物,將當時的文化推向領先世界的水平。此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東漢年號表
|
漢光武帝劉秀
(公元前6~公元57)
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廟號世祖,謚光武帝。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后,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后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
此后,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于(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六年統一了關東,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于完成了統一事業。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臺,最后總攬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并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1/10。與此同時,劉秀還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后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后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對于農民的反抗斗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于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讖于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