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快樂
實驗小學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能力。
2、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3、以“秋天”為主題展開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口語作文能力。
教學過程:
1、描述導入,激發興趣:
⑴ 你們喜歡秋天嗎?說說理由,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畫或掛圖(可以是前面課文的掛圖,也可以是學生平時畫的)。
⑵ 明確交際話題:秋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是個豐收的季節。秋天給我們大家帶來很多的快樂,讓我們述說一番秋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好嗎?揭示:秋天的快樂
⑶ 老師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興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開話題:
⑴ 請學生說說自己在金秋時節做過哪些事?你感到最快樂的事是什么?讓學生先說說。
⑵ 提出交流要求,各自準備。要求:
把做的事兒說清楚。
說出自己的快樂。
可以邊說邊演,可以請同桌一起說說演演。
3、講評結合,促進交流:
⑴ 指名學生上臺口述,師生結合要求評點。
⑵ 以示范為例,和同桌或在小組內互述,并推薦出讓自己感受最快樂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⑶ 師生評選最佳學生。
4、學習小結,指導實踐:
小結學生交際的情況(以肯定為主),同時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導學生生活實踐。
5、拓展活動:
畫一畫秋天的圖畫或所做的快樂的事。
附:習作練筆
1.秋天的快樂
一個陽光明媚的秋天,我們三二班同學到果園找秋天。
3.秋天的快樂
秋天,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去公園畫畫。
公園的草坪上飄滿了一片片金黃色的銀杏葉,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張金黃的地毯。走在上面,會發出沙沙沙這樣美妙的聲音。
選一個最美的地方,坐在遠處,看上去猶如一張畫。
最美的植物當然就是菊花仙子了!你看,菊花有五顏六色的,紅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麗極了!我便細心地畫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畫畫好了,我覺得一點也不像,但我還依然快活,把它放在畫冊里。
到現在,這幅畫是我最心愛的一幅畫。
4.秋天的快樂
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我和小伙伴一起到我家附近的小東山去玩。
我們沿著小路爬上山坡,來到果園里,映入眼簾的有紅彤彤的蘋果、金燦燦的梨、黃澄澄的橘子,還有許多水果連名兒也叫不出來,看得我眼花繚亂。小鳥仿佛是聞到了這些水果的香味,也趕來湊熱鬧。它們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說“這邊的風景真美麗!”
我們走過果園,來到樹林,眼前一亮,哇,黃黃的銀杏葉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只只彩蝶在風中飛舞;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菊花仙子在向我們頻頻點頭。于是,我們情不自禁地在這仙境中跳著,笑著,追逐著……
天色已晚,我們只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小東山。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還在不停地說:“今天真快樂!”
5.秋天的快樂
我再往前看,看到了路旁一些飄落的各種各樣的樹葉。我急忙讓爸爸停下車。我們趕過去,撿了幾片楊樹葉子、樺樹葉子、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樹葉子當樹葉標本。我們找得非常認真,都希望自己找到一個和大家不一樣,又很漂亮的樹葉。當我找到一片像楓葉的紅樹葉時,爸爸、媽媽一陣歡呼。我也像撿到了寶貝,心里美滋滋的。
這時,媽媽沖我眨眨眼睛,大聲宣布:“20分鐘到,比賽結束!”我們倆看著兩手空空的爸爸哈哈大笑……
附2:
怎樣寫看圖作文?
看圖作文是培養同學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好形式。
看圖作文的種類很多。從圖的形式來看,可分單幅圖和多幅圖。從畫面內容來看,有人物畫,有記事畫,有狀物畫,有風景畫,而看圖寫出來的作文或寫人記事,或寫景狀物,也應該有所側重。
看圖作文要求我們用語言再現畫家作畫的意圖和畫面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跟命題作文比較,有利的因素是有的,但困難也不少。材料是現成的,不用絞盡腦汁去想,但畫面上展示的往往是全部過程的一個或幾個側面,與畫面有關的情節往往在畫外,想再現得成功,還是靠我們進一步去挖掘,去聯想、構思、組織材料,安排層次等,看圖作文并不容易。
但也不難,只要認真做到看、想、寫,寫好是大有希望的。
(一)看。仔細觀察畫面內容,細心領會圖意。圖是文的依據,把握住畫面是寫好作文的關鍵。觀察的一般順序是整體——部分——整體,即最初要看出圖的大概意思,先有個整體概念。然后,要搞清楚畫面各部分內容,諸如畫面上的人物、事物、環境、時間和地點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再回到整體上進行重點觀察,領會畫面上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中心思想。比如《送信》這幅圖主要畫了一位郵遞員阿姨冒雨送信的情景。應重點觀察她身被雨淋,卻把雨衣蓋在郵包上的行動,以及和那位收信的小朋友的對話,以至她的心理活動等,作以認真地分析,從中進一步體會郵遞員阿姨工作認真負責的高尚品質。
(二)想。根據畫面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畫面上表現的往往是“一瞬間”的情景,而這“情景”發生前和發生后的情況不可能都表現在畫面上,因此,寫作文時就要進行豐富而合理的想象。想象主要有兩個途徑:
1.就圖想象,以擴充畫面情節。抓住畫面上的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的關鍵處,圍繞中心展開想象。如《送信》中郵遞員阿姨被雨淋的樣子,信送到收信人手里以后的欣慰心理,以及她揮手離去的樣子等等。都可以憑借豐富的想象,把情節寫得具體、緊湊。這樣,畫面由“靜”變“動”,由“無聲”變“有聲”,人物也就活起來了。
2.離圖想象,補充畫面內容。要把畫面沒有畫出來的,又有必要交代的內容補充完整,想象圖外圖。像郵遞員出發前和送完的情況畫面上沒有,作文時不寫情節就不完整,就應該通過想來填補。
注意選擇那些合乎情理、突出中心、與眾不同的想象內容,要善于從不同角度展開想象。
(三)寫。這是看圖作文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把觀察到的內容,經過自己思考以后條理清楚地寫出來。在動筆之前確定中心,明確要描述的畫面說明了什么道理,然后有層次,有順序地敘述出來。主要內容要詳寫,次要內容要略寫,這也是看圖作文應注意的。
看圖作文,有很大的創造性。我們要經常練習,逐步掌握它的寫作方法。
如何寫好寫景狀物文章
(一)要緊緊抓住景物的特點去寫。
寫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這樣才能寫出此景與彼景的不同之外,抓住特點就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善于捕捉和發現景物的特征,從而使所寫的景物有特色,使景物的特點突出。例如: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就緊緊抓住春天的美和生機勃勃的特點;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就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使所寫的景特點突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寫景就要把所寫的景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要做到這一點,只抓住景物的特點是遠遠不夠的,還只是給讀者以模模糊糊的感覺,必了使畫面變得清晰、就要緊緊抓住能表現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所抓的表現特點的具體事物越多,特點就越明顯,越突出。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為了突出春的美麗和充滿活力的特點,抓住了能表現這些特點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及人們的活動,使我們感受到春的美和活力,使春的特點具體而突出。
既然寫了這么多能表現景物特點的事物,那么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就有一個順序問題,這樣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可用的順序很多,例如時間順序,方位順序,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的順序,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的順序……總之,不管采用什么順序,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有順序,二是要有助于表現景物的特點;三是由符合景物的自然規律,這樣,寫出的景物才能真實。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這樣安排順序,是完全按春的生長順序安排的,所以先寫春草,是因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個報告春的到來;而隨后隨著景物的順序,春色越來越濃,春意更加盎然,后我們看了文章就看到了春天的發展變化過程,覺得是如此的真實,可信。
一、時間順序:1、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2、一天的早晚順序。
二、空間順序:1、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2、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3、從整體到局部或從局部到整體。4、東南西北的順序。三、游覽(參觀)順序。
(四)要對所寫的表現景物特點的事物進行具體描寫。
只把景物擺在那里,并不能給讀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更不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對所寫的事物進行細致,具體的描寫,這樣,才能使讀者的眼前再現出作者所描繪的事物,很好地表達是作者的感情,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描寫春草時,細致地描寫了春草的情態——“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春草的質地——“嫩嫩的”;春草的色澤——“綠綠的”;春草的長勢——“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樣,就把春草的美和勃勃生機很好地表現出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不進行具體細致的描寫,就很難達到這一目的。在描寫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有時,單純地描寫要寫的事物給人的感覺還是不具體,對感情的表達還覺欠充分,此時還可以描寫其它看似與所描寫景物無關的其它事物,這就叫側面描寫,例如,在寫春草時,作者還寫了孩子們在草地的嬉戲。通過這些活蹦亂跳的孩子的活動,更表現出春草的活力和可愛,這就是側面描寫的作用。另外,在描寫事物時,有的事物由于種種原因,很難下筆去做具體的描寫,例如寫春風,這春風是無色無味,無形的東西,如何下手呢?我們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感官。這樣,也能把較為抽象的事物寫具體,例如在寫春風時,作者就抓住了觸覺、聽覺、和嗅覺這些感官,把無形的春風的輕柔、芳香、和悅的特點寫具體了。
(五)要在描寫中注意變換描寫的角度,使描寫主體化。
在描寫時,不要平鋪直敘的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景物也給讀者主體化之感。例如,我們可以把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使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可以把近景描寫和遠景描寫相結合,使景物更有深度;可以把景物的描寫和人物的描寫相結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美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氣息。
(六)注意表達自己的感情。
寫景不只是為寫景,寫景最終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感情,把感情注入于所寫的景物之中,才使所寫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更好地感染讀者,寫景中,表達感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借描寫表達感情;借聯想表達感情;借議論表達感情和直接表達感情的諸多方法,我們可以不斷的學習,靈活的運用。
(七) 展開合理的想象。
在對景物進行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張開想象的翅膀,根據所見所感展開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狀態、顏色、聲音、氣味描寫出來,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黃鸝站在樹枝上歡快地唱歌。”就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黃鸝的活潑可愛;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作者從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使景物內容更加豐富,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從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想到廣廈、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此句將大興安嶺同祖國各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認識到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切、舒服”之感頓涌心頭。
(八)注意過渡和連綴
寫作寫景狀物文,也同樣需要注意過渡與連綴。如果說寫景狀物文可以被視為是一座座的房子,這“一座座房子”的磚,不僅同樣需要水泥的勾連,而且也需要勾連得牢固。過渡,對于寫景狀物文,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寫好寫景狀物文,千萬不能忙中出錯,忘記過渡這樣一件事。
(九)注意材料與材料之間的有機搭配
寫作寫景狀物文,同樣要求材料的有機搭配。材料與材料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材料,在一篇文章中,很可能并非只代表一個材料,它是與其它材料共同配合表現文章中心的。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材料搭配,在寫作寫景狀物文的時候,也必須作為我們行動的必要準則之一。
總之,寫好景物是寫作的基本功,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勤于動筆,掌握方法,不斷學習,就一定能用我們的筆,記敘下多彩的大自然景色,培養我們更加高尚的情操。
怎樣通過看圖文培養小學生想象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看圖學文,圖文并茂,這類課文既生動又形象。
但是,畫面是相對靜止的,課文是在畫面基礎上展開的,除了靜態的描寫外,還有動態的畫面上看不到的內容。如何通過圖畫與課文中的靜與動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再現想象,如何通過看圖作文,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呢?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靜止的畫面為學生再現想象的媒介心理學告訴我們,大腦思維是靠外界信息的不斷刺激活躍起來的。外界信息的獲得必須學會仔細觀察。通過觀察,獲取畫面中的信息,是通向想象的第一步。為了克服學生觀察的盲目性、無意性和情緒性,教師可以通過標題、主題思想、基本內容來確定觀察目標;通過畫面的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的觀察方法。如《難忘的潑水節》的時代背景介紹,可使學生在觀察時有的放矢,準確理解;如《長城》、《桂林山水》、《黃山奇石》等描繪景物的畫面,可引導學生采用由遠及近、由近到遠的觀察法,或采用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先整體后局部的觀察方法。
二、以動態的描寫為創造想象的具體表現觀察畫面所獲得的,只是表象。如何通過表象看本質,既通過觀察弄清楚課文中哪些內容是作者由畫面而直接進行描繪的,哪些是由畫面而想象的。一般說來,在教學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分析這些動靜相連的描寫,是在這樣三個原則下進行的:(1)畫外的想象描寫必須是合理的。課文在畫面的基礎上展開的想象,必須與畫面相適應。如《我們也要當紅軍》中兩個孩子的向往和懇切的表情,毛澤東的微笑,是畫面所展示的。而小孩子要求當紅軍的語言,“毛澤東點點頭,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則是作者合理想象的,這些想象是在人物表情的前提下展開的,是合乎情理的;(2)想象的描寫必須是連貫的。這種連貫,既有時間和空間的連貫,又有事件本身的先后的連貫,它與畫面的描寫也是連貫進行的;(3)畫外的想象描寫必須是生動真實的。
唯其生動,才能打動讀者;唯其真實,才有教育意義。
三、領會圖文中的動靜關系在看圖作文中的運用從看圖學文到看圖作文,這是知識的遷移。沒有遷移,便沒有運用,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在看圖作文時,教師要用看圖學文的方法進行引導:(1)學會審讀畫面的“靜”。這種畫面本身內容的“靜”,包括場景、背景、事物的主次、時間的先后、人物表情的喜怒哀樂等內容。對觀察所獲得的信息,要進行整理、歸類、重新組合,為創造想象增加“輻射能量”。(2)學會聯想畫面的“動”。畫外音的“動”,包括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的起因、結果。具體的過程細節,都必須是經過靜態的畫面所提示的內容來聯想的,這些聯想也必須遵循合理、連貫、真實生動的原則。(3)學會完美地統一“動”與“靜”,即將畫面本身和聯想的內容表述成文,完善文章應有的要素。如果畫面的內容與想象的內容是脫節的、矛盾的、毫無關聯毫無意義的描寫,則說明觀察與聯想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