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前話實踐,關于與實踐相關的一些哲學命題,算是番外篇吧,可以跳過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譽為“包含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獻”,一般被看成是“馬克思之所以成為馬克思”的里程碑式作品,全文11條,翻譯成中文也才一千多字,非常精煉,其中第1、2、5、8和11條摘錄如下(譯文是中央編譯局2009年版本)
1、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2、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PS:都二十一世紀了,我們不能再用十七、十八世紀的物質觀念去理解這個世界;
?4、自然界是物質的,由自然界分化出來的人也是物質的,一句話,世界是物質的;9、綜合3-8,我們身處一個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想要把一件事做成,我們只能“實事求是”,教員對“實事求是”和“有的放矢”這八個字的解釋非常精辟,詳見《改造我們的學習》
10、我認為《純粹理性批判》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源頭之一,并且認為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對于人類來說,就是一個“物自體”,我們只能用有限的意識和思維去逼近這個無限客觀世界的所謂真實,而逼近的唯一路徑就是實踐,沒有其他法門。至于這個真實世界到底是什么,甚至有沒有這個所謂的真實世界,不知道,只是在這層意義上,我堅持二元論和不可知論。但“物自體”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界,真實不虛,“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非馬哲觀點,嚴重夾帶私貨);
11、人的意識世界,全部來源于,并且依賴于經驗世界。在實踐這個工具箱里,具體說有四種“有型”(參見之前轉發的文章),分別是:基因化的經驗(可能是康德所說的先天認識形式)、理論化的經驗(模型)、敘事化的經驗(他人的故事)和認知化的經驗(自己總結的模型和故事),需要牢記一點,所有的經驗都是有“疆界”的。(部分是馬哲觀點,但嚴重夾帶私貨)
鋪墊了這么多,其實只是想重申實踐的重要性:沒有實踐,我們不知道世界為何物;沒有實踐,我們不知道經驗為何物;沒有實踐,我們不知道頭腦中想的那些事情,到底對不對。
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有問題,涉及一些科學哲學領域,但大體能用,也適合激勵人心,畢竟我們不是搞學術的,不用太較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