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erman 全文2787字,閱讀需要10分鐘。
多元思維模型是搜集和處理信息,并按照信息行動的框架。它完美整合了多個學科的方法和公式,包括歷史、心理學、生物學、工程學、物理學等。
想法來自查理·芒格,“思維模型是大腦做決策的工具箱,工具箱越多,就越能做出正確決策。”
我們能比別人更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質,靠的并不是智力超群。至少99%以上的人還達不到拼智力的程度。靠的是掌握多元思維模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才能讓我們視野更寬、看得更深入。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人摸到腿說像柱子,有人摸到肚子說像一堵墻,有人摸到鼻子說像一根繩子。
盲人是我們,大象是世界的真相。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摸象,但又不掌握真相的全貌。
從單一的一個角度看世界好嗎?
有好的一面,能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比如學經濟的永遠從經濟學角度看,學心理的,總會從心理學角度看。但這樣做最大的弊端用查理·芒格的話說:
手里拿著錘子的人,看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這話的意思就是,人總是習慣從自己熟悉的角度看問題,解釋現象。而鮮有人能跨學科,從綜合視角看世界。這個觀點提出后,得到眾多聰明人的熱情響應。像貝索斯、馬斯克、萬維鋼、李善友都在信奉這一理論。
如果我們手里只有錘子,如果遇到的不是釘子,而是一個名貴的瓷器,會怎么樣?只能砸碎它嗎?
吳伯凡提出了工具箱理論,這個工具箱就是多元思維模型。我們需要同時準備很多種工具,來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場景。
工具箱里到底要裝什么工具,如果覺得問題抽象,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一一驗證。
一、學習方面
讀書時學過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那些知識,背過的那些公式都有啥用?
沒有老師解釋這個問題,最多就是說這些考試要考,考到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多數人學的過程也是抱著這樣的目的,所以很難提起興趣。
學習這些平時生活中都用不到的東西真的沒用嗎?當然有用,學習這些重要學科和重要理論,能讓我們學會各學科的底層思維。比如,能量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能量除了和速度有關外,還和質量有關。知道半徑就能算出圓周長和面積。
這些知識其實都是思維模型,而大家也一直在學習思維模型,只是沒有人指出來罷了。
二、讀書方面
讀書有什么好的方法?其實也是要掌握多元思維模型。
讀了很多書,但是對書中提到的內容記不住、搞不清、不會用,到底是為什么?
因為我們只是把書中提到的信息當成記憶的對象,而沒有把握書的精髓和核心觀點。
其實每本書的核心底層思維是有限的,其他內容都是為了服務和佐證底層思維的。讀書只重數量對多數人來說是一種誤導,認為量讀的足夠多,就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實,只是囫圇吞棗,到頭來說不清所以然。
為什么要倡導大家用RIA讀書法或者費曼學習法讀書。因為書中的內容是其他人總結出來的知識,如果不和自己發生聯系,不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就很難理解其中的內容,也轉化不成自己的語言。書中講的底層思維才是最有用的部分,就像公式、公理一樣,能觸類旁通,學以致用。
三、認知方面
人的洞察力到底是什么?普通人能擁有一眼看透事物背后本質的能力嗎?
查理·芒格說:
長久以來,我相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掌握的系統,他在你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框架。有了這個系統之后,你就能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一切事物都有底層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已經有人幫忙總結出來了,我們只需要直接拿來用。
把這些思維模型都化為己有,就相當于有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這些牛人幫你思考和決策。沒有什么比宇宙還復雜的東西,弄懂了這些復雜的底層邏輯,再看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就覺得簡單多了。
查理比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時間內,把一個復雜的商業的本質說清楚。這個特點被稱為“兩分鐘效應”。
四、遷移能力
什么是遷移能力?
如果用成語來描述,能想到兩個比較貼切的,一個是觸類旁通,另一個是舉一反三。
如果理解了什么是多元思維模型,就能慢慢理解遷移能力到底有多神奇。
我個人在整理思維模型的過程中,掌握了一個模型可以應用在很多場景。比如費曼學習法,可以在看書分享心得中應用,也可以把自己學習某項技能的體會通過對外輸出的方式得到強化。再比如,學習STAR模型和SCQA模型后,講故事的框架能力得到了提高。因為掌握的是思考方法,遇到合適的場景,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在腦子里搜索套用習得的思維模型。
概括地說,就是重要領域和重要學科的底層思維。
具體有哪些重要思維呢?
· 生物學:自然選擇、演化思維、自我調節
· 物理學:能量守恒、機械論、廣義相對論
· 哲學:第一性原理、演繹思維
· 數學:歸納思維、演繹思維
· 化學:催化反應、中和反應、臨界點效應
· 歷史:世界觀、發展觀、角色觀
· 熱力學:熵增定律
· 經濟學:看不見的手、資源稀缺性、理性人假設、邊際效應、機會成本
· 心理學:錨定效應、從眾效應
· 復雜科學:分形思維、自組織、神經網絡
· 機器學習:分類、聚類、回歸
· 創新:第二曲線、非連續性
· 商業:等價交換、長期主義
模型之間有相互聯系的地方,如果把幾個模型聯合起來,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前提條件是模型的數量足夠多,而且對每個模型解決什么問題,通過什么思路解決要了熟于心。
我目前已經梳理了35個思維模型,涵蓋了8個能力,梳理的過程不是簡單的量變積累,更重要的是建立連接。與個人經歷的連接,與現有思維的連接,與問題的連接。建立連接的過程就是讓大腦的溝回增多,加深的過程。
李善友教授提出一個方法——基點下移。很多思維模型有共同的起源,如果你能找到那個起源,推出一個更底層模型,這就叫基點下移。
要不斷探尋事物背后的起源,并推向極其簡單,逼近真理的地方,就是第一性原理。找到底層邏輯,就能撥開迷霧,快速看透本質。
做某個領域的專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在縱深做到專精后,也要花點時間在橫向領域有所涉獵,成為T型人才。尤其是對跨度比較大的學科間,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很多科研人員都會采取跨學科研究的方法,比如把物理學原理用于管理中。
模型的梳理和連接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應用。如果束之高閣,或者在收藏夾里吃灰,就失去了意義。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梳理適合自己的思維模型。就是平時能用得到的,這是個學與用互相促進的過程。離不開刻意練習,以輸出倒逼輸入都是很好的辦法。
別人總結出來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只停留在看的層面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不管什么好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
沒有什么理論是絕對真理,要時刻保持一顆挑戰真理的心。這會使你的思維體系不斷精進,而不是墨守成規。
要承認自己的渺小和無知,窮其一生所獲取的知識也是非常有限的。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可以讓你走的更遠。
什么是多元思維模型[1]
歡迎私信反饋你的意見,也歡迎點贊、轉發和在看,碼字不易,給點動力。關注HERMAN小講堂,原創文章第一時間推送。
[1]
什么是多元思維模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290057/answer/194283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