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能夠一眼看透本質的人,是如何思考的?這篇文章講透了(深度干貨,建議收藏)
凡是能夠一眼看透本質的人,思考都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叫做:U型思考。
 
在電影《教父》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臺詞: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能不能看透本質,關鍵就在于你是否擅長U型思考,所以U型思考,也是拉開人生差距的分水嶺。
 


讀懂這篇文章,你就能明白,那些一眼就能看透本質的高手,究竟是怎么思考的。如果你還能將這套思考方法學會,并應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當中去,那你也能擁有和別人截然不同的命運。
 
先來看一個案例。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只狗和一只雞放在兩側用墻圍住的地方,然后在它們面前隔上一層鐵絲網,并在鐵絲網的外面放上食物。
 
這個時候雞和狗看到食物會怎么辦呢?有趣的一幕發生了。
 
雞筆直地朝食物的方向沖去,但很快就被鐵絲網攔住了,它在網前看到食物近在咫尺,卻又可望不可及,于是急得左右蹦跳,但即便這樣,它仍然夠不到食物。
 
而狗呢?它不是先朝著食物方向沖去,而是先對食物、鐵絲網以及周圍的墻環視了一會兒,然后向后轉,繞過右側的那堵墻,跑到鐵絲網的對面,把食物給取到了。
 
看完這個案例,是不是覺得雞有點傻?確實有點傻,但我們不能嘲笑它,因為很多人也是像雞一樣思考的。
 
回想一下自己,生活當中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可能都是缺錢的問題。生活需要錢,結婚需要錢,買房需要錢,而工資卻遠遠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
 
那怎樣解決缺錢這個問題?大部分人的行為,可能都是增加工作時長。為什么會選擇增加工作時長?因為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增加收入的方法。
 
但這樣能解決缺錢的問題嗎?顯然不能,要是這樣能致富,世上就沒有窮人了。
 
像這種簡單、直接的思考方式,通常就叫作直線思考,跟前面說的那只雞,其實沒什么區別。
 
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怎樣思考的呢?就像前面所說的狗那樣,先找到切實可行的致富路徑,再開始行動,而不是老板給點加班工資,就屁顛屁顛地跑去加班了。
 
這就是高手擅長的U型思考,遇到問題,不走直線思維,而是先向下挖掘出問題本質,找到本質解,再去解決問題,這種避直就曲、迂回求解的思考方式。
 
簡單的說,U型思考,就是通過挖掘問題本質,基于本質再來做決策的思考方式。它與直線式思考向對應,因為思維路徑有點像U,所以叫U型思考,同時也叫本質思考、迂回式思考。
 
 
為什么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喜歡直線思考呢?這跟我們人類長期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有關。
 
在遠古時期的原始人,由于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需要對環境刺激做出快速的本能反應,才能生存下來。比如遇到危險就戰斗或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儀的異性就立馬追求等。
 
后來進入到了人類社會,來自環境的生存威脅消失了,人類才進化出了理智腦。它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在這個星球上占據了絕對的生存優勢。
 
所以至今,人類的心理機制有兩套系統,一套是負責快速本能反應的系統1,它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還有一套是負責理性思考的系統2,它以邏輯為基礎,在意識中處理信息,比較緩慢且很費腦力。
 
在人的發育成長過程中,系統1的發育要遠遠早于系統2,它基本上在10歲之前的童年時期就發育成熟了,而系統2通常要到20歲之后才發育成熟。
 
而這兩套系統是怎么協作的呢?因為系統2而比較費腦力,主要負責處理復雜問題,所以碰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它是不會出來工作的,全部扔給系統1處理。
 
比如,別人跟你說話,需要你馬上回應,肯定系統1就處理了,或者像3x3這樣的簡單數學問題,也是系統1優先處理。
 
只有系統1處理不了的問題,才會讓系統2來處理。
 
比如別人問你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你靠本能反應回答不上來,就需要系統2來好好思考一下了,或者像25x32這樣稍微復雜點的數學問題,也需要系統2來處理。
 
簡單的說,我們的大腦就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它的天性就是不喜歡思考的。
 
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有思維懶惰的習慣,遇到問題就喜歡簡單直接的直線思維,比如短視、從眾、慣性等等,而不是依靠復雜的本質思考來做決定。
 
就像王興曾說過的一句話:人們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現實是,越是重要的決定,越是需要運用本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比如高考志愿、就業方向、個人投資、競爭策略等等。
 
這些重大事情,用簡單直接的直線思維,就像是飲鴆止渴,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比如賺錢就是這個道理,你越急著賺錢,你越賺不到錢。
 
那怎樣由直線思考,升級到U型思考呢?只需要掌握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然后通過刻意練習,讓U型思考這種思維方式習慣化就好了。
 
具體的訓練步驟可以分為以下3步:
 

1.針對現實問題向上發問,找出核心問題

 
在邏輯學上有個三段論理論,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結論的演繹推理,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應用得非常廣泛。
 
比如:
 
人是會死的(大前提),因為你是人(小前提),所以你也會死(結論)。
 
男人會長胡子(大前提),因為你是男人(小前提),所以你也會長胡子(結論)。
 
這種邏輯推理,通俗地說法,就是我們常用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種思路。為什么(Why)是尋找大前提,是什么(What)是尋找小前提,怎么辦(How)是尋找結論
 
比如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時候,有人喜歡研究長生不老藥,問題是:怎樣才能讓自己長生不老?但如果向上多問兩步,自己是什么?就能得出小前提(自己是人),自己為什么會死?能得出大前提(人是會死的),從而得出結論(自己總有一天是會死的),這樣就會發現讓自己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
 
還有男生剛長胡子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到煩惱,但如果向上多問兩步,自己是什么?能得出小前提(自己是男人),自己為什么會長胡子?能得出大前提(男人都會長胡子)。知道了大前提小前提,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長胡子是很正常的事,沒什么可擔心的了。
 
這兩個例子中說的大前提小前提,都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一般不會這么發問。
 
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基本上都是How型的問題,其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往往都是隱藏的。這就需要我們用What(是什么)和Why(為什么)發問,才能將它們挖掘出來,從而得出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工資太低,怎樣把工資漲上去?想找到提升工資收入的辦法,我們可以這樣問,工資是什么?工資是我們售賣自己勞動力的價格。為什么我的勞動力價格升不上去?物以稀為貴,我的稀缺程度不夠。
 
通過這樣連續向上發問,我們會發現大前提是“物以稀為貴”,小前提是“我的勞動力也是交易物”,所以就能得出結論,想要提升工資收入,首先是提高自己勞動力的稀缺程度。
 
這樣我們就不會想著通過加班,干一些重復性的勞動來提升工資了,而是花時間去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所以,開啟U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針對自己的問題,多用是什么(What)和為什么(Why)發問,將一個How型的問題,轉化為一個What型或者Why型的問題。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找到大前提,而這個大前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質,或者叫第一性原理。
 

2.聚焦核心問題,挖出問題本質

 
在將How型問題,轉化為What型或Why型問題后,就已經開始問題本質的挖掘了。但在思考What和Why型問題的時候,又有特定的思考方法,幫助我們更容易找到問題的本質。
 
這里比較常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有5Why追問法和類推法兩種。
 
2.1 5Why追問法
 
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原因,往往都是有一條因果鏈的,由A導致了B的發生,B又導致了C的發生,C又導致了D的發生,D又導致了E的發生。
 
而5Why追問法,就是不斷地針對問題發問“為什么”,沿著導致問題出現的因果鏈,一步步探究下去,直到找到問題因果鏈最深處的根源為止。
 
這個追問過程,不一定需要問5個為什么,可能是3個為什么就找到了問題根源,也可能是需要八九個為什么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就有過一次經典的5Why提問。
 
有一次他看到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讓人修過好多次也不見好轉,于是便上前詢問工作人員:
問:為什么機器停了?(1Why)
答: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
問:為什么超負荷呢?(2Why)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問:為什么潤滑不夠?(3Why)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來油。
問:為什么吸不上來油?(4Why)
答:因為油泵軸磨損、松動了。
問:為什么油泵軸磨損了?(5Why)
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潤滑油里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這種由表面現象,沿著問題因果鏈路一層層推出問題本質,找到解決方案的過程,就是5Why提問法。
 
用好5Why追問法的關鍵,是要歸因正確,任何一個“為什么”歸因錯誤,都會導致因果鏈路走向了錯誤的方向,從而找不到真正的問題根源。
 
所以在歸因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盡量不要歸因于外界
 
比方說你開了一家早餐店,生意不太好,用5Why法來發問:
 
為什么生意不好?因為對面也開了一家早餐店。(1Why)
為什么對面也開了一家早餐店?因為原先的理發店老板不干了(2Why)
什么原先的理發店老板不干了?因為理發店老板賭博破產了。(3Why)
 
這就是把原因歸結于外界,就算你找到了最后的問題根源,對你的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在追究問題原因的時候,外界因素雖然有一定影響,但那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能夠改變的,只能是存在于我們自身的問題,所以在歸因的時候,一定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第二、要尊重事實,不要找借口
 
比如工廠設備因為沒有及時維修,導致壞掉了,讓公司產量下降,用5Why法來發問:
 
為什么設備沒有維修?因為設備一直在高負荷運轉。(1Why)
為什么設備一直在全負荷運轉?因為要沖產量。(2Why)
為什么要沖產量?因為接了很多訂單。(3Why)
為什么訂單多?因為要賺錢。(4Why)
 
這就是在歸因的時候找借口,確實因為要賺錢,導致設備沒有及時維修,但這不應該成為借口,因為不維修造成設備損壞,公司會損失更多。
 
維修設備應該是大事,只要工人及時上報,老板肯定不會為了賺錢,冒著損壞設備的風險,而讓它一直高負荷運轉。
 
所以正確的歸因路徑應該是這樣的。
 
為什么設備沒有及時維修?因為工人沒有報備。(1Why)
為什么工人沒有上報?因為領導沒吩咐過需要報備。(2Why)
為什么領導沒吩咐過?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制度。(3Why)
 
經過這樣追問,就能找到答案:制度缺失。
 
找借口,也是很容易讓問題的因果鏈路,走向錯誤方向的一大主要原因,所以我們在使用5Why法追問的時候,也一定要規避掉這點。
 
 
2.2 類推法
 
類推法指的是從一個或多個事物中,提煉出共通性的本質特征,然后再將這些本質特征,推及到其他事物的思維方法。
 
具體的用法是,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時,可以針對此問題所在的領域A,尋找一個與它類似結構的領域B。將在B領域已經得到驗證過的理論或實踐經驗,運用到領域A的問題上來。
 
類推形式主要有三種:同領域類推、跨領域類推和理論類推。
 
同領域類推
 
同領域類推,簡單的說借用別人的經驗。
 
比如做短視頻,怎樣做出爆款短視頻呢?我們可以這樣發問:爆款短視頻的底層邏輯是什么?為了尋找這個底層邏輯,我們可以去向一些做得好的短視頻博主學習,借鑒它們的經驗,或者直接把他們的爆款短視頻,拔出來仔細研究,看看有什么規律可循。
 
這里類推的邏輯關系是這樣的,A想做短視頻,需要尋找爆款短視頻的大前提」。于是他找到做得比較成功的短視頻創作者B,B因為已經能夠做出爆款短視頻了,所以他肯定知道爆款短視頻的底層邏輯,也就是A要找的大前提」。然后B直接把這個「大前提」分享給A就是了。
 
這里的A和B就對應了上面所說的領域A和領域B。
 
其他的實體行業也是如此,比如餐飲行業,不管你是做火鍋的,還是做快餐的,其中的底層邏輯都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咨詢公司就是一種專門給別人提供行業最佳實踐方法論的機構,他們會把某一個行業內的所有問題進行一個遍歷,然后對這些問題進行最佳實踐經驗的提取,再將這些最佳實踐經驗賣給有需要的人。
 
跨領域類推
 
跨行業類推,主要指兩個跨度比較大的領域之間的類推,這個世界上很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但如果往深處挖,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將這些底層的共同特質提取出來,就能進行跨領域的類推運用。
 
在《直擊本質》這本書中,作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他在讀高中時,在歷史課上學習到了印度的“不均衡發展策略”。
 
這是怎樣一種發展策略呢?當時印度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不發達,他們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但因為資源有限,又無法全面提升。
 
該怎么辦呢?最終他們采取了這樣一種策略,先集中力量發展較為容易的輕工業,等輕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發展重工業。因為輕工業資源依賴較少,容易在短期內取得成果,同時也能為重工業發展打下基礎。
 
正是采取了這種“不均衡發展策略”,讓印度經濟在短期內獲得了非常快的提升。
 
等到作者上高三時,竟然將這種“不均衡發展策略”,運用到了自己的數學復習上來。
 
他將數學試卷中最后一道問答題當成印度經濟體系中的“重工業”,其他題當成印度經濟體系中的“輕工業”。
 
根據“不均衡發展策略”,他的數學復習策略就是:先全力練習選擇題、填空題和簡單的問答題等,再練習最后一道比較難的問答題。
 
 
原來他復習的時候,為了提高分數,總是喜歡集中精力去練習最后一道難題,但提分的效果很不理想。而他在用上這種“不均衡發展策略”后,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次考試,他總能考到他想要的分數。
 
這里作者就是應用了跨領域類推,邏輯關系是這樣的,作者想要快速提高分數,就需要找到能夠快速提高分數的大前提」。
 
怎么找呢?他發現印度發展經濟,和自己搞數學復習有些類似。而在印度經濟發展中,已經有一個經過驗證有效的「大前提」,所以就直接將它類推運用到自己的數學復習中來。
 
印度的經濟發展和數學復習,看似是兩個毫不相干的領域,但在作者識別出兩者之間相似的模式特征之后,方法論就可以類推運用,這就是跨領域類推的妙用。
 
很多厲害的人,都是這種跨領域類推的高手,巴菲特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投資有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只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并把它做到最好,而這個能力范圍是有明確邊界的。
 
而他的這項原則是怎么來的呢?來源于棒球選手的甜蜜區秘訣。美國史上最佳擊球手泰德·威廉斯分享的成功秘訣是:只打甜蜜區的球,而不是每個球都打,這樣就能保持很好的成績。
 
什么是甜蜜區?泰德·威廉斯將整個擊打區,劃分成77個只有棒球大小的小區域,然后從這77個小區域中找出自己的最佳擊打區域,就是他所說的“甜蜜區”。
 
然后他的做法是,只有當球進入他所劃定的“甜蜜區”時,他才會揮棒擊打,這樣他就能保持0.4的擊打率。此外他也統計過,如果去擊打“甜蜜區”之外的球,擊打率就會下降到0.3甚至0.2。
 
所以,對于“甜蜜區”之外的球,泰德·威廉斯無論如何都不會揮棒。
 
巴菲特看到泰德·威廉斯分享的這一秘訣后,立馬將它運用到了自己的投資領域中來。
 
跨領域類推的關鍵是模式識別,你要能夠從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中,識別出共通的模式特征,才能將它遷移運用。
 
理論類推
 
理論類推,就是借用理論成果來指導實踐,屬于實踐領域和理論領域的類推。
 
比如一個主管想讓底下的業務員多開單,該怎么辦呢?按照前面說的第一步,用What和Why發問:業務員開單的動力是什么?業務員為什么要多開單?
 
針對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想到錢這個東西,員工來工作就是為了錢嘛,那就開一單給你一份特殊津貼,但這樣真的有效嗎?
 
心理學上有個激勵過敏傾向理論,指的是當有激勵進入游戲,或者改變了激勵,人們會對激勵機制做出反應,而且這個反應僅僅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后的目的做出反應。
 
如果你知道激勵過敏傾向這個理論,就知道靠特殊津貼激勵業務員開單是不對的,因為一旦有了這份獎勵,業務員為了得到這個獎勵,可能會偽造虛擬訂單。
 
可見理論類推實踐,對于挖掘問題本質,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但用好理論類推,也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需要明確理論的適用范圍。
 
任何一個理論,都不是普遍適用的,而是有一定適用范圍的。將一個理論類推到一個不適用的領域,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比如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首因效應」指的是雙方交往形成的第一印象對后續交往關系有很大影響,也就是先入為主的效果。
 
而「近因效應」是指人們對與一個人最近一次的交往接觸,會比之前的交往接觸的印象更加深刻。
 
這兩個心理學效應,看起來好像是互相矛盾的,一個告訴我們要重視與別人的第一次見面,一個告訴我們要重視與別人的最后一次見面,到底哪一個正確的?
 
其實兩個都是對的,只不過使用范圍不一樣罷了。「首因效應」的適用范圍,是與陌生人交往,要重視第一印象。而「近因效應」的適用范圍,是與熟人交往,最后一次見面產生的影響往往很重要。
 
這兩個心理學效應,要是搞不清它們的適用范圍,就很容易用錯了。

 

3.針對問題本質,找到本質解法

 
經過第2步挖掘出來的問題本質,通常會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大前提」一直存在,是亙古不變的鐵律,但「小前提」沒有對上,所以導致問題。
 
比如:
 
機器為什么總是停擺?
問題根源:潤滑油里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它的「大前提」是:機器要想流暢運行,潤滑油里不能含有鐵屑。
而「小前提」是:潤滑油里含有了鐵屑。
「小前提」與「大前提」對不上,所以出問題了。
 
工資為什么漲不上去?
問題根源:自己的稀缺程度不夠。
它的「大前提」是:物以稀為貴,想要工資高,自己的稀缺度必須高。
而自己的「小前提」是:稀缺程度不夠。
「小前提」與「大前提」對不上,所以出問題了,工資太低。
 
為什么做不出爆款內容?
問題根源:沒有抓住人性弱點。
它的「大前提」是:抓住人性弱點,用戶才會喜歡,內容才能爆起來。
而自己的「小前提」是:內容沒有迎合人性弱點。
「小前提」與「大前提」對不上,所以出問題了,內容爆不起來。
 
第二種情況,是因為外在環境變化,導致「大前提」發生了變化,而「小前提」沒有及時跟進,所以導致出了問題。
 
比如,一個年輕小伙子,原來單身的時候,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收入也不斷攀升,這樣顯然沒什么問題。
 
但后面結婚生小孩了,他需要花時間來照顧家庭了。但他要是多花時間來照顧家庭,工作就未必保得住,而要想保住工作,就不能照顧家人,所以導致他每天都焦頭爛額。
 
這就是外在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大前提」發生了變化。
 
原來的「大前提」是工作第一,「小前提」是他所有精力撲到工作上,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好的,收入不斷攀升。
 
但成家之后,「大前提」變成了家庭和工作同樣重要,這時他的「小前提」沒有跟著變,就導致了問題。
 
再說一個商業上的案例,鏈家是靠中介業務起家的,前期行業還處于粗放發展的時候,公司靠著不斷地招人,不斷地擴張城市,不斷地開店,讓鏈家獲得了快速的增長。但當它的交易規模達到萬億的時候,中介業務就沒法進一步增長了。
 
這也是「大前提」發生了變化,行業從粗放向精細化發展了,而「小前提」(靠招人、開店擴張的增長方式)沒有改變,所以就導致了問題(增長停滯)。
 
這時鏈家的創始人左暉,作為一個雄心勃勃的企業家,肯定是想讓鏈接繼續增長的,這時該怎么辦呢?
 
他在2018年推出貝殼業務,打造一個讓眾多房產中介人協作的大平臺。鏈家首先讓自己多年積累的房源數據開放出來,吸引同行過來協作,讓所有的中介人都將自己的房源和客源貢獻到這個平臺。
 
這時鏈家的增長方式就由傳統的人力驅動,轉變成了數據驅動,有種馬槍換炮的感覺,效果也特別好。貝殼平臺僅僅運作了一年多,它所帶來的擴張速度,就超過了鏈家過去十幾年的擴張速度。
 
第三種情況,是屬于開創性的問題,前輩們從來沒有做過的,所以也就沒有現存的「大前提」可用,需要去尋找新的「大前提」,然后由「大前提」得出「小前提」,才能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有一個家具設計師,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新家具為什么難以實現?是因為它既要極輕薄,又要極穩固。但在以前的家具設計當中,輕薄和穩固兩者是矛盾的,想要輕薄,重量就得大減,這樣就犧牲了穩固性。而想要穩固,通常又得增加重量,這樣就犧牲了輕薄性。
 
這個時候家居設計師該怎么辦呢?因為前人的設計經驗,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他得去尋找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新的「大前提」,比如找到一種能夠兼具輕薄與穩固的新材料。
 
這時它的演繹推理邏輯關系應該是這樣的:
「大前提」:新材料A能夠兼具輕薄與穩固性。
「小前提」:以新材料A來制造家具
「結論」:制造出來的家具一定是既輕薄又穩固的。
 
解決以上這三種情況的本質問題的方法,總結起來主要就以下三點:狠補缺點、發揮優勢、升維思考。
 
狠補缺點
 
像第一種情況,挖出來的「大前提」是亙古不變的鐵律,缺的是「小前提」的匹配,這時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很清楚了,缺什么就補什么。
 
比如機器總是宕機,是因為潤滑油不干凈,不干凈,那就加個漏斗,把鐵屑過濾掉,讓潤滑油純凈起來就好了。
 
工資漲不上去,是因為自己的稀缺度不夠,那就多學知識技能,提升自己能力,讓自己變得稀缺就好了。
 
內容爆不起來,是因為沒有抓住人性弱點,那就深挖人性弱點,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內容創作中來就好了。
 
這都是狠補缺點,缺什么就補什么,讓自己的「小前提」匹配上「大前提」就好了。
 
發揮優勢
 
在解決本質問題的過程中,除了狠補缺點外,發揮自己的優勢也是很重要的。而且相比補短板,發揮自己的長板還要輕松得多。
 
比如前面說的鏈家突破增長瓶頸,其實靠的就是發揮優勢,來改變增長引擎的。
 
鏈家經過10多年的積累,成了全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平臺,優勢就是數據。以這些數據為根基,打造新的協作平臺,驅動新的業務增長。不僅效果好,轉型過程還挺輕松。
 
當「大前提」是客觀規律或者時代趨勢的時候,能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也是決定自己事業成敗的關鍵。
 
比如你是做C端產品的,打造爆款產品的底層規律是什么?是滿足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你在洞察力這方面很有優勢,那你很容易找到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從而打造出爆款產品。
 
再比如現在短視頻是大趨勢,如果你是個活潑的文科生,表達能力強而且知識面廣,那你就很適合做個知識博主,能吃到短視頻行業的一點福利。相反你要是個木訥的理科生,那就未必適合從事這個行業了。
 
升維思考
 
什么叫維度呢?維度是我們描述事物的某種屬性。比如一個橘子,通常我們描述它的屬性有哪些呢?大小、甜度、顏色,大部分人可能只能想到這三點。
 
但要是讓一個營養學家來看這個橘子,可能還得增加營養含量這個維度。
 
一個物體在我們腦海里是一維、二維或者三維的,并不代表它只有一維、二維或三維,只是我們沒有去發現而已。就像一個橘子,除了大小、甜度、顏色三個維度外,我們還可以給橘子增加溫度、形狀、密度等多個維度。
 
而升維就是通過增加維度,來跳出問題的限制與常規解法,重新思考問題及解決之道的思維方式。
 
比如前面說的,面對保住工作和照顧家人這樣的兩難處境,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生活是二維的,只有工作和家庭,當這兩者矛盾了,也就無解了。
 
但如果我們給它增加一個維度:快樂,我們會去尋找一種能夠讓自己真正快樂的工作方式,一旦找到了這種工作方式,選工作還是選家庭這種兩難處境,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家具設計師要想設計出既輕薄又穩固的家具,也是升維思考,在輕薄和穩固之間,增加材質這個新維度,一旦在這個維度上找到了新的材料,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時候,由舊思維造成的問題,是無法通過舊思維來解決的,需要升維才能找到答案。就像愛因斯坦所說:我們不能用制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說到這里,再總結一下,由本質問題到處本質解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讓「小前提」匹配上「大前提」就好了,不管是「大前提」變了,還是「小前提」原本就沒匹配上,都是如此。而在讓「小前提」匹配上「大前提」的方法,要么狠補缺點,要么發揮優勢。
 
還有一類是創立新的「大前提」,這類方法主要通過升維思考來解決,當你創立了新的「大前提」,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
 
在得到本質解之后,戰略上的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剩下的都是戰術上的問題。
 
只要你將這個本質解,視為自己篤信不疑的道理,然后堅定地按這個道理行事,總會有扒開烏云見明月的那一天。
 
有一句話叫做,戰術上的勤奮,永遠彌補不了戰略上的懶惰。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航向,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而U型思考就是用來解決戰略問題,幫助我們確立前行方向的,所以擅長U型思考的人,往往也都是些戰略高手。
 
最后,希望大家將這套U型思考學會,擁有一眼看透本質的能力,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評張明楷《刑法學》第六版上集(一)/肖佑良
《簡單的邏輯學》容易獲得機會的人,擁有這種能力
學會演繹推理,把一般規律運用到具體實踐中
[轉載]分析就是邏輯推理
不可不知的15種思維
量子力學理論的“態疊加”,是否意味著“時間到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贵阳市| 津南区| 英山县| 江西省| 榆林市| 望都县| 南川市| 台江县| 玛沁县| 乌兰察布市| 贵港市| 汉源县| 安岳县| 枣阳市| 白城市| 无锡市| 林西县| 呼和浩特市| 泗洪县| 绥棱县| 启东市| 若羌县| 延川县| 洛隆县| 天峨县| 台前县| 宁国市| 肇东市| 顺平县| 龙州县| 苏尼特左旗| 彰武县| 承德县| 乃东县| 新干县| 香河县| 湘阴县| 曲阳县| 郧西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