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五大王牌軍分別是第18軍、第5軍、新1軍、新6軍、整編74師。
五大王牌軍配備了美國先進的軍事武器,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阻擊了日軍侵略的步伐,也在槍林彈雨中磨煉了戰斗經驗。
但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王牌軍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卻屢屢敗退,最后被我黨消滅,這怎能不讓蔣介石震驚!
而蔣軍五大王牌主力,正是粟裕、林彪二人在中央領導下率部干掉的。
1947年,蔣介石的整編74師接到命令,前往山東地區與我軍交戰。
收到命令之后,整編74師從上層領導到士兵都露出了笑臉,因為在他們的眼中,74師就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的傳奇之師。
雖然這樣的態度有些自負,但整編74師的全體人員這樣想卻不是沒有道理的。
抗日戰爭時期,整編74師的前身第74軍自組建起就參加了淞滬會戰,之后從淞滬戰場撤下來后,又很快投入南京保衛戰中。
此后,第74軍又參加了蘭封會戰、德安戰役、上高會戰、堅守云頭山、白茅山陣地等,重創了日軍第14師團,頂住日軍113聯隊的猛攻……
常年多次的勝利,自然讓第74軍的戰士有著一股傲氣,更別說就連蔣介石都對他們十分看重,曾多次在重要場合夸獎第74軍,還給他們頒發了國民黨內最高榮譽飛虎旗。
即使在1946年,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所屬的國民黨士兵依舊傲氣不減一分。
然而這樣驕傲的整編74師,卻在1947年消失在了解放戰爭的戰場上。
蔣介石派出整編74師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與我軍進行抗衡并且攻下山東地區。
不可否認,他們一開始也確實做到了,一連拿下了淮南、淮陰等地,而領軍的張靈甫也因此得到了嘉獎。
因為整編74師進入山東,我軍不得不開始轉移,但轉移并不代表著逃避,我軍只是在尋找一個機會,一個能夠徹底將敵人殲滅的機會!
我軍的陣地內,粟裕正看著地圖一言不發,他知道國民黨軍來勢洶洶,也清楚很多地方都被國民黨軍攻占了,但為了全國解放大局,他不能意氣用事,一定要等一個合適的時機。
行軍打仗,天時、地利、人和,三點缺一不可,在不是絕好的時機下,粟裕不會輕易的做出判斷。
但有時候,他又敢大刀闊斧地下決定。
在整編74師剛剛進入山東地區時,我軍只能四處調動,不斷迷惑敵人,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貿然發起進攻是十分危險的。
此時整編74師的師長張靈甫認為,我軍也只是打打伏擊,卻完全忽略了粟裕內心的真實想法,我軍要打的就是整編74師。
1947年5月,我軍主力部隊開始向東轉移,此時張靈甫以為自己立功的機會到了,便不顧身旁友軍的安排,帶領部隊孤軍直入。
殊不知,粟裕此時就在等著他的行動。
粟裕在指揮部內,當聽到部下傳來張靈甫行動的消息時,他知道是時候對整編74師出手了。
雖然此戰的勝算僅有六層,但對于他來說已經足夠了。
粟裕立即下令,命麾下的部隊全部出發,此行目的很簡單,要讓整編74師在齊魯大地,有來無回!
于是粟裕在擬定好作戰計劃后,讓其下屬的兩個縱隊,負責切斷整編74師與其友軍之間的所有聯系。
當我軍開始行動的時候,張靈甫還以為粟裕的目的是為了拖住他們,為解放軍大部隊謀劃時間。
然而,正是因為這樣自負的行為,,張靈甫即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戰斗打響之后,自負的張靈甫,仍然沒有將粟裕的隊伍放在眼里,一直到他要將隊伍合攏在一起時,才發現原來自己早已經成為了甕中之鱉。
粟裕在切斷了張靈甫與國民黨軍之間的聯系后,便立即向隊伍下達了新的命令,他讓第六縱隊立即堵住張靈甫的后退路線,已實現完全包抄!
經過兩天兩夜的奔襲,六縱隊在張靈甫的退路上進行了部署,大戰也在這一刻爆發。
決戰生死的時刻到了,一旦成功,國民黨將徹底失去對山東地區的控制權,于是粟裕下令全軍發起進攻。
此時蔣介石也知道了這個消息,他立即親自前往戰場督戰,并且開始調配軍隊,準備趁著機對我軍進行包抄,不過他的計劃最終落空了。
面對有著王牌軍之稱的整編74師,我方戰士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他們哪怕是戰死,也要將整編74師打下來。
經過我方軍隊多方面的配合,這場以孟良崮為主戰場的戰役,打了三天三夜,我方殲滅整編74師32000人,擊斃張靈甫。
在這場戰役之后,我軍戰士士氣高漲,在蘇北和山東戰場,接連幾次重創了第18軍。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在1948年的11月時,我軍勢如破竹,在陳官莊與國民黨第5軍主力部隊,激戰10天,最終將第5軍主力部隊全部要剿滅!
粟裕憑借對戰場的布置,殲滅了敵軍的兩個半王牌主力部隊,與此同時,遠在東北的林彪,也滅掉了蔣介石的另外兩個王牌部隊!
在蔣介石的五大主力軍中,有兩支部隊是相對比較年輕的,這兩支王牌更是被稱為形影不離的“雙子星”。
1942年,中國遠征軍前往緬甸作戰失敗,開始向印度輾轉,在那里,他們得到了美軍的強大支持,不僅在訓練上得到了幫助,還因此配備了最先進的美式武器。
這便是新1軍和新6軍的前身,回國后他們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最先進武器的天下第一軍,卻在戰場上早早的夭折。
擊潰他們的正是我黨的東北野戰軍!
抗日戰爭結束后,蔣介石將這支天下第一軍派往東北,目的是在第一時間搶占東北的控制權。
新1軍和新6軍收到命令之后,立即向著東北開拔,一路上他們勢如破竹,接連拿下了鞍山、營口等地。
蔣介石在得知消息之后也是十分開心,然而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新1軍和新6軍即將面對的是東北野戰軍!
1946年,國民黨想占據北滿,當時四平是通往北滿的重要樞紐,如果想要拿下東北,四平是不得不攻打的地方,為此新1軍和第17軍從沈陽出發,兵分兩路攻打四平。
1946年4月,東北野戰軍總司令林彪到達四平,為即將爆發的四平保衛戰作部署。
此時四平作戰指揮部中,幾位領軍人物正在探討著這場仗怎么打,他們深知國民黨的部隊裝備精良,可無論如何這次都要贏。
因為這場戰役關系到能否成功解放東北!
4月8日晚,我軍正式開始反擊,直面新1軍。
那天晚上激戰了一夜,戰士們全部浴血奮戰,將所屬新1軍的新38師
中的4個連隊全部殲滅。
與此同時,我軍在昌圖縣也同樣取得了勝利,兩次戰斗中,我軍一共殲滅新1軍1200人,這是新1軍建軍以來首次遭受到重創。
新1軍和新6軍畢竟是被稱為“雙子星”的軍隊,新1軍和遭受重創之后,新6軍立刻前來支援。
面對新6軍的到來,我方軍隊并沒有直接與之硬拼,隨后在接下來的幾次戰斗中,我軍在林彪的指揮下,多次南下并一舉殲滅了新6軍的兩個團。
后方的蔣介石異常的生氣,眼看著自己的計劃一點一點的被破壞掉,直接下令將新6軍的軍長孫立人撤了下來,不過這樣也并未能扭轉戰局。
接下來的日子里,東北野戰軍越戰越勇,先后進行了四次的臨江保衛戰,每一次都將新6軍打得落花流水。
隨后,我軍一路直上,徹底拿到了戰場的主導權,并準備一舉攻下錦州城!
蔣介石發現我軍的意圖之后,立刻讓新1軍和新6軍向遼西進發,想要保住錦州城,不過他的想法早就人盡皆知!
我軍在沿路設下埋伏,等的就是國民黨軍的自投羅網。
同年的10月21日,我方軍隊在黑山和大虎山地區,攔住了蔣介石派去的第九軍團,與其苦戰五天。
這五天的時間里,我軍拼盡了所有力氣,為最后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因為戰士們的堅持,我軍的主力才能大舉進攻,并成功將國民黨的10余萬兵馬留在了遼西!
這次戰斗,新1軍的兩個主力師全部被滅,剩下的最后一個師選擇了開門投降。
新1軍被滅后,新6軍也迎來了自己的覆滅。
當錦州城和沈陽城成功解放之后,東北野戰軍的主力對黑山和大虎山地區的新6軍發起了進攻,一舉拿下國民黨軍部,全殲新6軍。
東北戰區上,一顆被蔣介石奉為“雙子星”王牌部隊徹底覆滅!
1949年,蔣介石的五大王牌軍隊全部被滅,茍延殘喘的第18軍也沒能逃脫。
在第5軍還沒有被殲滅的時候,第18軍就被我方劉鄧大軍徹底擊潰。
第18軍相比全機械化的第5軍,實力上還是差了很多的,所以被滅也實屬正常,不過五大王牌軍被滅后,蔣介石的實力也損失大半。
其實在面對我軍的圍攻,蔣介石的五大王牌軍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第18軍這樣強悍的部隊,按理說即使是打,也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由于領導人的戰略失誤,才最終導致其覆滅。
黃維對戰場的錯誤判斷,依舊造成了不可改變的現實,而這時候的蔣介石和杜聿明,不但沒有果斷地進行改變,反而猶豫不決,怎能不覆滅。
相比18軍,整編74師則是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
這支部隊戰功赫赫,甚至是從來沒有過敗績,這也讓他們在后期的戰斗中開始輕視敵人,仗著自己擁有美軍最先進的武器,便自大自滿。
更何況同屬于蔣介石的軍隊,他們與其他友軍之間的關系并不好,在危難時刻,甚至都沒有己方軍隊愿意營救,這也是導致整編74師被滅的原因之一。
而新1軍和新6軍看似一體,且戰斗力兇猛,但是這樣的部隊,最怕的就是指揮者的意見分歧。
偏偏在與我軍交戰的時候,國民黨內部出現了意見分歧,朝令夕改讓新1軍和新6軍在戰斗中處于被動,最后難以抵擋勢如破竹的我方軍隊。
而第5軍是唯一一支機械化部隊,這樣的部隊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在面對敵人是光是武器就已經占了上風。
除了武器之外,第5軍的訓練也異常嚴格,因為他們軍隊的領軍人物便是杜聿明。
蔣介石也將第5軍當做自己的掌上明珠,奈何大作戰時,蔣介石優柔寡斷,讓第5軍失去了最佳的突圍時間。
要知道在戰場上,一分一秒都能決定一支隊伍的成敗,一旦猶豫不決,后果只能是兵敗。
第5軍的失利,也使杜聿明被我黨俘虜。
據不完全統計,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殲滅蔣介石的這五大王牌軍,共殲敵大約22萬,這也是蔣介石失敗的很重要一個原因!
其實在戰場上,軍隊不怕強敵,怕的是不能夠馬上做出決斷的領導者。
我軍在作戰時,粟裕和林彪都能夠根據戰局制定出相應的計劃,并且每一支隊伍之間都會相互協調,力求勝仗。
反觀蔣介石,在軍隊的一些決策面前猶豫不決,不夠果斷,間接讓隊伍失去了最佳的突圍與反攻的時間。
而且,在隊伍失敗時候,蔣介石還對帶軍打仗的人進行問責,除此之外,軍隊之間也不和諧。
蔣介石的失敗是必然的,所謂王牌主力部隊,在我軍面前也不過是一擊即潰而已。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點上,蔣介石就注定要失敗了!
楊漢立簡介
湖南省作協會員,共賞文化公司董事長,共發表文學作品近600篇及新聞、調研論文、書法、攝影作品500余件,公開出版有5部文學作品集,獲全國歐陽修散文獎等多項散文、散文詩大賽獎,入選數十種全國性文學作品選本,其中文化散文集《侗族時光》獲中國作協出版專項扶持,有《炎帝故里文化電視講座》15集和《炎帝故里在會同》專著1冊,對古文字有較深的研究,與人合著94萬字《會同話與簡易漢字學》和《室內陳設設計與環境藝術》(高職高專環境藝術專業規劃教材),編輯畫冊、文學書籍多部。參與策劃和組織實施紀念粟裕百年誕辰、全國首屆會同炎帝文化研討會等大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