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你關注糖尿病了嗎?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等。糖尿病我們都不陌生,大概每個人身邊都能見到糖尿病患者,它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侵入了我們的生活。治療糖尿病,全國名老中醫王暉是這樣做的。
1.寧心舒情湯加味治療消渴病郁證
鄭某,男,40歲,行政管理人員。初診:2013年1月9日。
主訴:口干多飲多尿1年余,伴乏力失眠1個月。
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口渴欲飲,繼則渴飲加劇,且出現小便次數增多等癥,于當地醫院就診,查空腹血糖15.0mmol/L,診斷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物效果不佳(具體藥物不詳),半年前予以胰島素治療,目前予“門冬胰島素30筆芯早18U晚16U餐時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9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0~15mmol/L。1個月前,患者出現神疲乏力、失眠、性欲冷淡、情志抑郁等不適。
刻診:神疲乏力,少寐健忘,口干口苦,心煩心悸,多思善慮,脘腹痞脹,二便尚調。
查體:眼圈發黑,苔薄白微黃,質暗紅,中裂,脈弦細。
中醫體質分類判斷提示:偏頗體質(氣虛質,血虛質,陰虛質,氣郁質)。
輔檢:糖化血紅蛋白7.8%,甲狀腺功能檢查未見異常。
中醫診斷:消渴病,郁證。
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
辨證:心肝血虛,肝氣郁滯。
治則:養血寧心,疏氣達郁。
處方:酸棗仁20g,淮小麥30g,茯苓15g,麥冬15g,百合30g,川芎12g,蒼術15g,香附10g,焦梔子12g,青龍齒30g(先煎),7劑。
二診:2013年1月16日。投前法,患者夜能入睡4小時,心悸心煩較前減輕,余癥同前,空腹血糖7.7mmol/L,餐后血糖10.2mmol/L。苔薄黃,質稍紅,脈滑,上方(酸棗仁用30g)再進14劑。
三診:2013年1月30日。上方再進14劑,患者睡眠較前明顯改善,神疲乏力減輕,心悸心煩、口干口苦、脘腹痞脹已罷,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血糖9.8mmol/L。上方再治療1個月,查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血糖8.0mmol/L,將門冬胰島素30筆芯減量至早14U晚10U餐時皮下注射。隨訪3個月,患者血糖穩定,睡眠較前明顯改善,無神疲乏力、口干口苦等不適。
按語:患者以神疲乏力、少寐健忘、口干口苦、心煩心悸、多思善慮、脘腹痞脹為主要表現,結合患者既往病史,屬于中醫學“消渴病”合并“郁證”范疇,對該類患者,王師往往并不—味著眼于降糖治療,而是從調暢情志入手,自擬寧心舒情湯加減,以養血寧心、疏氣達郁。方中以酸棗仁安神益肝養心為主,川芎調血以助棗仁養心,茯苓化痰寧心,以助棗仁安神,取“酸棗仁湯之意也”。青龍齒重鎮安神,淮小麥善于養心以寧神志,麥冬可清心生津液,百合有清心寧神止渴之功,另取越鞠丸以行氣解郁。《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云:“夫人以氣為本,氣和則上下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病從何生……故改用香附以開氣郁,蒼術以除濕郁,川芎以行血郁,山梔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故諸藥合用可起到寧心安神、行氣解郁之功效。中藥的降糖作用是綜合性的,臨床用藥不可專執滋陰清熱苦寒,更應注重氣機調暢,推動臟腑氣化功能,才能取得良效。
2.先益氣泄濁、后滋補肝腎法調治消渴病
王某,男性,38歲,公司職員。初診:2012年6月2日。
主訴:反復口干多飲多尿2個月。
病史: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口干多飲多尿,測空腹血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11mmol/L,服用二甲雙胍片后空腹血糖降至6~7mmol/L,餐后2小時血糖8~10mmol/L,但口干多飲多尿癥狀依舊。其母親有糖尿病史。平素多食肥甘油膩之物。
刻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納呆,全身困倦,頭脹肢沉,睡眠尚可,大便尚調,小便黃,睡眠尚可。
查體:體型偏胖,BMI27.60kg/m2,腹壁脂肪肥厚。苔薄白,質淡胖,邊齒痕,脈滑。
中醫體質分類判斷提示:偏頗體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
輔檢:生化提示:TC5.80mmol/L,TG2.01mmol/L,空腹胰島素10.60μU/mL。
中醫診斷:消渴病(消渴期)。
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
辨證:氣虛痰濁證。
治則:益氣健脾,升清降濁。
處方:降濁合劑加減。
蒼術30g,生薏苡仁30g,生麥芽30g,生扁豆30g,絞股藍30g,雞內金30g,葛根30g,生山楂30g,懷山藥30g,丹參30g,生黃芪30g,荷葉20g,決明子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上下午服。
二診:2012年6月9日。服用上方7劑后,患者訴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頭昏重稍減,大便偏溏,納開。苔薄白,質淡胖,邊齒痕,脈細滑。原方去決明子進14劑。
三診:2012年6月23日。患者自覺神清氣爽,神振,乏力、少氣懶言等諸癥均減。苔薄白,舌質淡紅,脈細。生化提示:TC5.30mmol/L,TG1.70mmol/L。改投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2g,黃柏10g,生地黃20g,山茱萸10g,懷山藥30g,牡丹皮10g,茯苓15g,澤瀉10g,黃芪30g,當歸15g,絞股藍30g。上方繼服14劑,患者諸癥已罷,血糖控制穩定,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小時血糖6~8mmol/L。
按語:該患者中年男性,平素飲食不節,多食肥甘油膩之品,脾胃受損,運化功能失司,痰濁內生,故體型偏胖;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失調,痰濕中阻,上蒙清竅,故見頭脹;濕性重濁黏膩,故見全身困倦,四肢沉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苔白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滑。證屬消渴病氣虛痰濁證。氣虛痰濁證是王師在國內首創提出的消渴證型,有很強的臨床實用性,本案即為消渴病氣虛痰濁的典型案例。本案治療上王師先以自擬降濁合劑益氣化濁升清,待痰濁化去,再以六味加減補益肝腎收功。痰濁之邪難以速去,本方久服常收奇功,臨床還常用于辨證屬氣虛痰濁的代謝綜合征、高脂血癥等,可改善脂代謝、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糖代謝。
3.依病機分層治療消渴病痹證
萬某,男,52歲,工人。初診:2012年7月4日。
主訴:反復口干多飲多尿10年,加重伴肢體麻木、皮膚瘙癢2個月。
病史:有糖尿病史10年及膽囊結石手術摘除史6年,曾有煙酒史,現已戒煙。現服用達美康片60mg,每日1次;拜唐平片50mg,每日3次口服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可。2個月前出現雙下肢麻木及皮膚瘙癢。
刻診:雙下肢肢體麻木,皮膚瘙癢,多食易饑,神疲,腰酸,大便干,尿淋漓不盡,夜寐不安。
查體:形體消瘦,面膚色素暗淡,苔薄白,質暗淡,脈細滑。
中醫體質分類判斷提示:偏頗體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濕熱質、血瘀質)。
輔檢:糖化血紅蛋白7.5%,肌電圖提示:腓總神經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傳導潛伏期延長。
中醫診斷:消渴病(逆歸期),消渴痹證。
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辨證:脾腎氣虛、脈絡受損為基本病機,胃經燥熱為即時病機。
治則:先以清胃生津潤燥為主。
處方:玄參30g,生地黃30g,知母15g,蒼術30g,黃芩15g,黃連10g,桑葉20g,石膏30g(先煎),生黃芪30g,山藥30g,丹參30g,淡竹葉15g,生大黃6g(后下),14劑。
二診:2012年7月18日。投前法,皮膚瘙癢已消,雙下肢麻木減輕,多食易饑已罷,大便轉潤,尿頻數瘥,神疲乏力、腰酸依然,面部暗瘡。苔白膩,舌暗紅,脈弦細。
辨證:脾腎氣虛,脈絡受損。
治則:健脾益腎,和營通絡。
處方:生地黃30g,山茱萸12g,懷山藥30g,牡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5g,生黃芪30g,當歸20g,雞血藤30g,知母12g,黃柏10g。
食療方:薏苡仁30g,玉米30g,山藥30g,粳米30g,煮干粥服用。
隨訪半年,患者雙下肢麻木、皮膚瘙癢等癥狀均未再發作。
按語:本病案患者以口干多飲、多尿、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學“消渴痹證”范疇。王師認為,此病常為消渴日久傷精耗血,脾腎兩虧,脈絡受損,不能濡養肢體肌肉所致。然本病患者除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不適外,尚有多食易饑、大便干、夜寐不安等癥狀,故有胃經燥熱為即時病機,脾腎氣虛,脈絡受損為基本病機,當先以解決即時病機為主,故先以自擬消渴降糖飲加味以清胃生津潤燥,待胃經燥熱罷,投以健脾益腎、和營通絡之劑以針對其基本病機。病機分層理論為王師長年臨證的真知灼見,當病情復雜,基本病機與即時病機甚至階段病機、潛伏病機共存一體,用藥若是面面俱到,則結果可能是面面不到。此案中,王師從即時病機入手,先投清胃生津潤燥之劑,其基本病機癥狀也同時有所改善,此即王師所言,處理即時病機的同時是有利基本病機治療的,看似矛盾,實則統一。此案若入手即“有是證用是藥”,清、補、通絡同用,定藥雜味多,互相掣肘,難得良效。
跟名老中醫學習,盡享中醫之妙。
王暉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一生與中醫為伍,他的學術經驗盡在這本書——
點擊封面了解更多,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包括醫事傳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醫案舉隅、醫論醫話、方藥經驗、膏方運用、傳承與啟悟等部分,較全面地展示了王老的醫德、治學、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科學研究、傳承感悟等各方面的風采。其中學術思想部分詳細介紹了王老以氣化學說為主、病機分層理論和五行體質觀為輔的三大學術觀點;臨床經驗和醫案舉隅以臨床病案形式分類記錄了各類疾病的證治;醫論醫話和方藥經驗部分則是對王老臨證的四診、處方用藥經驗技巧等做了歸納性的記敘;膏方部分匯集了王老冬令膏方、素膏調體方面的醫案;王老帶教傳經數十年,桃李天下,傳承感悟部分中記錄了王老帶教中醫后學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