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能從一個西陲國家,發展到成為天下的超級大國,最終東出統一天下,函谷關是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秦與東方六國的幾次大戰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函谷關的名字,往往這些國家都是打到函谷關,在這里與秦國對峙,可真正能攻破函谷關的人沒有幾個。
后來劉邦滅秦,也非常忌憚函谷關的險要,因此就繞開了這個關隘,成功把秦朝給滅掉。之后,漢朝依舊重視函谷關的建設,像七國之亂,黃巾起義這些大的戰爭,函谷關也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其實函谷關也并非是一個單純的關隘,它的位置也發生過多次的改變。在古代,長安與洛陽是國內的兩大都市,通常很多王朝都會選擇這兩個地方作為自己的都城,這兩座都市也有著一些關聯,在他們的連接段,這段古道處在崤山至潼關的澗谷之中,在這里修建的關隘,就被稱為函谷關。它的地理位置相當關鍵,依托崤山與關西高原的地利,連接黃河,秦嶺。是中原地區與關中連接的關鍵,在古代沒有飛機的情況下,要想在東西兩地行軍,就必須要通過函谷關才行。
秦漢時期,函谷關可以說是王朝的屏障,一直到唐朝,函谷關都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可令人不解的是,唐朝之后,函谷關在中國歷史上就好像消失了一樣,很多歷史的大戰,都已經沒有它的身影,可以說函谷關已經漸漸喪失了原本的作用,后來更是完全成為了一個象征,如今函谷關仍然還在,只是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景點,早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
首先,函谷關漸漸被廢棄,與潼關的興起有著極大的關系,我們都知道從唐朝開始,潼關就漸漸成為國內重要的關隘,后來潼關頻繁出現在各種大戰中。當初安史之亂,哥舒翰就表示只要能守住潼關,就能守住唐朝的天下,可沒有人表示守住函谷關,就能守住天下。
函谷關與潼關都處在了這段函谷古道上。兩邊的直線距離達到70公里,潼關是后來興建出來的,它處在西側臨近長安的地段,而函谷關則是處在東側的河南。可以說在這段函谷要道上,函谷關是東側的關口,而潼關是西側的關口。
這就是由于長安的建立,從漢朝開始,長安成為關中的核心,這里也成為歷史眾多王朝的首都,為了能保證首都的安全,就必須要利用好周邊的環境,潼關離長安更近一些,這里可以說是長安的東大門。其實守住這兩個關口,哪一個效果都是一樣的,但潼關離得更近,因此在補給物資,輸送兵員的時候就能省去不少的成本,一旦要守函谷關的話,就必須要經過函谷古道,那樣運輸起來會非常麻煩的。
還有一點,早期的秦漢那么倚重函谷關,是因為天下還沒有平定,東方殘余的勢力隨時可能威脅到他們,因此他們就必須要隨時準備出擊,肯定要控制住函谷關,否則東出的話,連函谷古道都沒辦法走出去。可后來的唐這些王朝就不太一樣了。
他們建立之后,都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政權,地方沒有什么割據的勢力,因此不用隨時準備東出,為了節省防御的成本,重點控制住潼關就行了。此外,千百年來的地理變化也是函谷關被廢棄的一個主要因素,之前守住這里就能守住關西,是因為這里沒別的路可以走了,要想帶兵攻擊關西的政權,就必須要通過這里才行,可后來隨著黃河的多次沖刷,周邊的環境發生很大的改變,函谷關已經不再是一個關口就能覆蓋所有道路的地方了,要想去往關西,出現了多條能繞開函谷關的道路,因此這里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像著名的東魏西魏對立,宇文泰就是以關西為主對抗高歡,兩人有人多次爆發了戰爭,可這些戰爭的關鍵點沒有一個是函谷關,宇文泰也沒有拒守函谷關來阻擋敵軍,這就能看出函谷關在當時的作用就已經被明顯弱化,修筑這些險關,本身就是為了能封鎖道路,一旦這里能被其他的道路取代,控制這里的險關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當然,函谷關被廢棄的主要因素,還是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在漢唐時期,長安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這么多年無數的政權在關中建立,這里也是與西域溝通的重要地帶。因此函谷關保障關西的作用就非常明顯,對于國家的幫助極大。
可唐亡以后,開封,北京這些大都市開始成為新的政治中心,由于漕運與海運的便利,因此這些都市都受到了統治者們的青睞,雖然宋太祖與明太祖都曾打算要回到長安建都,可他們還都沒有成行。既然國家的政治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這些地方,那么關中地區就不再是重點屯兵的地方了,函谷關保障都城的作用就消失了,因此不只是函谷關,潼關這些關隘,整個關西地區的作用都在不斷弱化,反而是東南,北京這些地方的作用開始越來越大。
曾經的函谷關有著輝煌的歷史,拒守這里,就能抵擋住千軍萬馬,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
這樣的天險,確實要比絕大多數的關口更加重要,可那都是因為當初的戰爭條件非常惡劣,早期軍事科技根本就沒有提升,不要說攻下一個險關了,就是攻下一座小城,都要花費不少的精力。函谷關與國內的眾多險關一樣,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用越來越小,那是因為軍事科技在不斷發展,戰爭的走勢也與之前有很大的區別。
漢唐是冷兵器時代的一個巔峰,可以冷兵器為主的軍隊,在攻城的時候就會受到極大的阻礙,因此他們要想拿下這些險關,就必須要想辦法不斷拼人數,缺乏太多的攻關手段,因此函谷關才能展現出自己的作用。
可唐朝開始,火器開始出現,尤其是后來的元明清三朝,軍隊里面都已經配置了大量的火器,還有像回回炮這類的功城武器。在這些武器的面前,關隘就已經沒有什么大的作用了,上來直接就拿炮火轟擊,已經能打破大量的關隘,因此后來這些朝代的諸多戰爭,往往關口的作用不是那么明顯,到了現代,軍事科技更是不斷發展,在飛機坦克的面前,這些所謂的險關就根本不值一提了,它們被漸漸廢棄,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宋太宗就曾經說過,“江山在德不在險要,”雖然他自己不是什么有德行的人,但這句話還是沒有問題的。
無論是函谷關還是潼關,再險要的關隘,也要考慮到國家是否能得人心。像秦曾經依靠著函谷關抵御六國幾百年,可后來劉邦只用了幾個月就滅掉了秦,這就是人心的作用,再險要的關隘也是人來守衛,一旦你的國家失去了人心,再擁有多少險關,也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早晚都會被攻陷的。后來的這些王朝,都在重復印證了這句話,沒有什么險關是能一直都守住的,與其依賴這些關隘,不如把國家好好治理,爭取得到民眾的支持,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參考文獻:《太平寰宇記》《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