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傳說中的夏朝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夏朝存在了不到500年。它出現在約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其最后一位君主是有名的暴君桀,最后被成湯所滅。但是,外國史學家卻對夏朝的存在持懷疑態度,很多人認為夏朝只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這樣一個朝代存在,這是為什呢?

有些人以為,這是因為《史記》和司馬遷距離夏朝1500~2000年,不足信。其實,在中國現存的更早的文獻中,大多數都提到了夏朝或大禹,一般都是夏商周三代并列的。司馬遷只是綜合已經存在的文獻而已。

例如,《尚書》有不少篇說到夏朝和商朝,周朝人確認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統朝代。其中《周書》產生的年代在西周初年,距夏朝不過數百年。晚一些的《左傳》中,夏商周三代是并列的,且提到夏朝及《夏書》的地方極多;也直接提到了夏朝君王(夏朝時稱為“后”,商周稱為王,以后稱皇帝)的名字,如啟、相、皋、孔甲、桀等。

而我們也很清楚的是,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問題是關于他的歷史記載,是少之又少,神話傳說倒是不缺。歷史學家們出于嚴謹考慮,一直認為沒有考古印證的記載都存疑,所以夏朝是否存在成了史學界一大謎團。

由于上古文明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我們中國境內也有很多文明走向消亡,沒有傳承下來,所以就算挖出來的東西確定出自商代之前,也不能確定就是夏的遺跡。

眾所周知,在建國之后的考古發掘中,我們挖出了大量的青銅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通過專家考證,這些甲骨多半來自于中國的商朝。根據史料記載,商朝的政權十分迷信,無論干什么都得先占卜。這些人有一種占卜方法,就是把龜甲或者動物的肩胛骨放在火上烤,烤熱了之后甲骨就會龜裂,然后古人看甲骨的裂紋預測吉兇。

通過這些甲骨,然后比對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很確定地說,在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土地上,有這樣一個稱為商的政權存在。

而此后大量出土的青銅器,又說明了在商朝之后,中國歷史上真的有周政權存在。通過對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我們發現,商周這兩個政權之間是具有繼承性質的。所謂繼承,不單是一個政權在同一塊土地上取代了另一個政權,而是說兩個政權之間的文化是延續的。

但是和商周兩朝不同,夏朝到今天都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存在。在我們的文字記載中,夏朝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夏商周還有傳承關系,所以我們不能挖出來一個商周之前的文明就說是夏朝。

其實,商朝之前的文明我們已經挖出來好幾個了,比如說二里頭遺址、仰韶遺址、龍山遺址等。這些遺址雖然能通過科學手段進行斷代,但是由于沒有充足的文字記載,誰也無法確定這就是史料記載中的夏朝遺跡。

當然,在文獻中記載的夏朝的年代,中原地區確實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豫西二里頭遺址,按C14測定為3900至3600年之前,其時代恰在商之前,確實開始建立了相當不小的宮室和宗廟,還有道路及排水體系;其青銅鑄造技術,已經比再早一些年代的文化有了很大進展,開始鑄造鼎、爵等禮器,這和夏朝鑄鼎的歷史記錄是符合的。

But!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考古證據,是否可以和“夏王朝”的文獻記載相匹配,在歷史學界尚無定論。中國學術界現在已經基本上接受了夏王朝就是相當于“二里頭文化”這個階段的說法。而西方學術界則不太認可這個說法。

這倒不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之類的禍心,而是研究方法不同。西方史學界在研究文獻的時,首先要研究文獻的成文時間,文獻的性質,以及是否有旁證。

其實對于這些上古文明,史學家們的考據是很嚴謹的。歷史學家不可能挖出來一個東西就往朝代年譜里安。商周之后中國的歷史記載一直沒有中斷,所以這個時間段內挖出來的東西,很輕松就能確定屬于哪個時代,甚至還能確定到具體人物。

可是,已發現的考古證據無法提供有效線索,來判斷《尚書》《左傳》《孟子》《史記》中有關夏代的說法是否正確。反過來,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來看,并無表明夏朝存在的證據。殷商離“夏王朝”時間更近,對“夏王朝”記載的詳實程度還不如幾百年后的孟子,這個在邏輯上是很難說得通的。

而對于這種只存在于文字記載中的文明,史學家又必須保持懷疑態度,畢竟古人沒有科學的記錄手段,很多東西可能是出自臆想或政治需要。

當然,我們也不是要迷信外國人。西方史學家在接觸中華古文化時,他們對于西亞北非的古文明已經研究很長時間了,滿腦子都是西方考古成就,當時中國又沒有足夠的田野考古成果,他們對于中國古文獻又是那樣生疏,掌握起來又是那樣困難,所以,他們曾認為水稻是從印度傳過來的,青銅器鑄造技術是從中東傳過來的,中國文字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后代等。

2004年以來,中國官方考古界也在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后,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是一項多學科結合、聯合攻關的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此項工程共涉及20多個自然和人文學科,旨在找出并解答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諸多問題,比如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黃帝和炎帝是否確有其人,是否還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等等。

但到目前為止,官方也未曾發現中國古代存在超級文明的任何證據,只是研究了中原地區6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然后宣布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

二里頭遺址平面布局圖(來源:杜金鵬《偃師二里頭遺址祭祀遺存的發現與研究》,《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

圍繞“夏”而產生的種種紛爭,并不只是對材料、方法、理論的不同認識導致的不同結論,背后,還有一個人的身份,進入考古學的初衷,史觀,和對安身立命之所在的不同理解。

“據古代傳說,商代以前有一個夏代。”“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還是一個空白點,這豈是應該有的現象?”盤古開天,若干時間后出現圣人堯、舜、禹接連禪讓,直到禹的兒子啟直接繼承父位,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此開始,直到為商人所滅。這是中國古史的標準敘述,只不過,誰也沒有“見過”史書以外任何夏朝存在的證據。

因尋找“夏墟”而發現二里頭遺址的徐旭生(徐旭生家屬 供圖)

“二里頭”,正是徐旭生1959年的那次尋找“夏墟”發現的。它原本只是一個河南村莊的樸素名字,因為徐旭生的考察而成為考古學上的“二里頭遺址”,一代代學者的發掘和研究漸漸揭開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時期”、“二里頭國家”的面紗。

1978 年二里頭2 號宮殿基址發掘現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隊 供圖)

從洛陽龍門高鐵站下車,再需一個小時車程就能到達二里頭村。圪當頭村與之緊鄰,村口一塊石牌坊十分引人矚目,上書“最早的中國”五個大字。據說這個村子的人商量什么事情意見都不一樣,唯獨立這塊石牌坊全體一致通過。二里頭遺址的范圍包括四個自然村,考古人員最初到達二里頭村并以此命名,但很多重要的發現誕生在圪當頭村,于是圪當頭村村民毅然豎起了這座石牌坊。還請“許博士”——二里頭考古隊隊長、圪當頭村榮譽村民許宏,為之寫了一幅對聯:“中原熱土有名村村稱圪當頭,西地良田現宮城城為紫禁城”。

圪當頭村村口的石牌坊,上書“最早的中國”五個大字,這是許宏對二里頭的概括(蔡小川  攝)

正是在圪當頭村的西邊,許宏及團隊發現了二里頭遺址的宮城,他將之形容為“中國最早的紫禁城”。雖然面積只有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卻是后世三千多年宮城的鼻祖,因為在此之前的都邑遺址都是不求方正、因地制宜的。從二里頭開始,有了質的變化。 “之前,一直有外國學者懷疑二里頭只是個散亂無序的祭祀中心、宗教中心,因為都城這一類政治性城市必須有規劃性”,許宏團隊的發現使這種懷疑不攻自破。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及其上的雙輪車轍、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最早的圍垣官營手工業區、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等,也接連在二里頭遺址發現。

宮殿區發掘現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隊 供圖)

在墓葬發掘現場繪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隊 供圖)

“最早的中國”,是許宏給二里頭的概括。這五個字,擲地有聲、一目了然、過目不忘。無論是圪當頭村的石牌坊,還是許宏考古科普作品《最早的中國》熱銷不斷,都可見其在公眾中影響力之大。

看起來皆大歡喜。前有徐旭生尋第一個王朝尋到二里頭,后有許宏主持二里頭考古發掘呈現“最早的中國”。故事到此似乎就可以大團圓結局了。

從二里頭村通往宮殿區的生產路,徐旭生先生一行最有可能在這一帶確認了二里頭遺址(蔡小川 攝)

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副隊長趙海濤和高級技師王宏章(由左至右)在二里頭發掘現場(蔡小川 攝)

只不過還沒有那么簡單。

許宏,這個近二十年內的二里頭考古隊隊長,竟然是中國考古學界少數認為二里頭的夏都地位乃至夏王朝的客觀存在都還存疑的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過,我只能說我不知道。到目前為止,這是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按他的觀點,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早期還不屬于信史時代,商王朝的上限仍不能確定,因而還不能徹底排除二里頭的主體屬于早商的可能性。如果二里頭的主體是商,那在早于它的考古遺存中還看不到什么能和文獻中興盛的夏王朝對應起來的“王朝氣象”。

雖然“冒中國考古之大不韙”,可許宏的觀點在不同代際和知識背景的人之中,卻很可能是主流。孫慶偉教授主講北京大學的通識核心課“考古學與古史重建”,他發現,年輕的同學天然相信“疑古”是先進、科學的,“信古”是保守、落后的。但孫教授不能同意,他認為:“‘有疑’是為了‘無疑’,在疑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裁斷,所以‘信’比’疑’更難,層次更高。現在的很多懷疑是很草率的,只是人云亦云,是缺乏判斷力的表現”。究竟孰是孰非?

二里頭考古隊前的廣場上,除了地方政府豎立的各類標志碑外,二里頭村也不失時機地立起了宣傳自己的村史碑(蔡小川  攝)

而無論二里頭是不是夏,通過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我們都已經可以一窺當時文明發展的情形。例如用作本期封面圖片的被稱作“超級國寶”的綠松石龍,它的存在意味什么?陶器、青銅爵……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我們對二里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有了相當多的了解,以及或許同樣多的困惑。

今天的中國,從南到北5500公里,從東到西5200公里,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被劃為34個行政區,13億人民由56個民族組成,人民幣上印著五種文字:漢、壯、蒙、維、藏。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人說“中國”就像滾雪球,民族、文化、疆域,一點點增添新的內容,直滾成今天的樣子。很多人認為,夏朝就是這個雪球最開始得以滾起來的“芯”。 

二里頭考古隊陶器陳列室里的陶器,其中小陶方鼎很可能是銅方鼎的模仿品,暗示二里頭存在銅方鼎的可能(蔡小川 攝)

二里頭考古隊陶器陳列室里的白陶酒器,白陶高嶺土做的,燒制溫度更高,由含鐵的多少,呈現不同的顏色(蔡小川 攝)

許宏說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卻不言夏。孫慶偉堅定認為夏王朝存在,乃至要用考古學“重建夏代信史”,他說夏朝是最早中國,卻不同意二里頭是最早中國。二里頭、夏、最早中國,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頗為復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慶偉(朱墨 攝)

“二里頭文化”和“夏文化”,原本是兩套話語系統中的詞匯,一套是考古學的文化類型,按時間先后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另一套是古史框架下的說法,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將“最早的中國”用考古學文化來表述,還是用古史框架里的時期來表述,代表了對“中國”的不同理解。

更有學者提醒,談論早期文明時,“中國”就是一個危險而充滿陷阱的詞。中華文明——據一種說法——有五千年歷史。可夏朝的開端(被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為約公元前2070年)距今只有四千年。夏以前“滿天星斗”的時代如何理解?另一種提醒在于,用“中國”(無論是否最早)來談論三四千年前發生在東亞大地上的事情,想必是把那些文明當作我們的先輩而以單線進化的思路去上溯,可我們有沒有把祖先當作“他者”來研究的可能和必要?

實驗室中清理出的綠松石龍形器和銅鈴,本期封面圖片中文物的全貌。出土于二里頭遺址的貴族墓葬,墓主人為一名35歲男性(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隊 供圖)

1990年,美國洛杉磯舉辦“夏文化國際研討會”,這是首次在國外進行大規模夏文化研討,考古學家鄒衡前往參會。據鄒衡回憶,會議開始后國內學者頗意外,原本準備的發言都是關于哪種考古學文化是夏文化,而大會中心議題竟是夏朝是否客觀存在。會上學者大致分為三派意見,據鄒衡的總結,第一派對夏朝持否定態度,不承認其客觀存在,認為是神話傳說的時代,“持這種意見者幾乎都是歐美學者”;第二派肯定夏朝的客觀存在,“持這種意見者基本上都是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人或是有中國血統的美籍華人等”;還有第三派,他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不表態,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是日本學者”。

觀點和身份之間竟有如此之強的聯系,即使最遲鈍的人也會意識到,考古學這門學問難以“純粹”,尤其是在一個有著豐富歷史遺產或負擔的民族。中國考古學從誕生之日,直到今天,都被評價為“民族主義”的。不過李零教授提醒:“民族主義,并不全是負面”。

圍繞“夏”而產生的種種紛爭,并不只是對材料、方法、理論的不同認識導致的不同結論,背后,還有一個人的身份,進入考古學的初衷,史觀,和對安身立命之所在的不同理解。

[附注]

1)大禹(黃帝之玄孫,昌意之曾孫,帝顓頊之孫,鯀之子,姒姓,名文命,字密,號夏后氏,前2205年-前2198年在位)

2)帝啟(姒姓,名啟,一名建,一名余,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

3)帝太康(姒姓,名太康,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太康去洛水之南打獵,被后羿阻擋,無法回國,史稱太康失國。)

4)帝仲康(姒姓,名仲康,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

5)帝相(姒姓,名相,一名相安,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帝相即位后,被后羿驅逐,后為寒浞所弒。)

6)帝少康(姒姓,名少康,前2118年-前2058年在位。少康討滅寒浞,中興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7)帝杼(姒姓,名杼,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

8)帝槐(姒姓,名槐,一名芬,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

9)帝芒(姒姓,名芒,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

10)帝泄(姒姓,名泄,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

11帝不降(姒姓,名不降,一名北成,前1980年-前1922年在位)

12帝扃(姒姓,名扃,一名禺,一名高陽,前1921年-前1901年在位)

13帝廑(姒姓,名廑,一名頊,一名董江,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

14帝孔甲(姒姓,名孔甲,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

15帝皋(姒姓,名皋,一名皋茍,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

16帝發(姒姓,名發,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

17帝桀(姒姓,名癸,一名履癸,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帝桀無道,為成湯所敗,放逐于南巢。)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名鯀,被帝堯封于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國號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涂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涂山之會:


夏建立后,大禹在陽城東南的涂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涂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后,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鑄造九鼎:


涂山大會之后,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后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涂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公元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禹死后,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后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后,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蕩。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甘之戰


啟奪得領袖職位后,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盟會,通報聯合體內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爭取支持者,以確立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啟有鈞臺之享。但是姒啟破壞傳統習俗的篡奪行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同樣覬覦聯盟最高權位的部落首領,以有扈氏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從姒啟作新的領袖,從而發生了姒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有扈氏以其強大,意欲僭取聯合體王權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罰”,而且將戰爭的手段與加強政教的手段結合,最終才戰勝有扈氏。姒啟伐有扈,在一定意義上可謂是禹伐有扈的繼續。

 

太康

姒太康(公元前2060―前1975年),姒姓,名太康,姒啟長子,夏朝第三任君主,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 。公元前2015年,其父姒啟去世,姒太康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后生活比姒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

太康失國


太康即位后,不但沒有改善朝政,反而變本加厲,終日田獵無度,流連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進柬,勸他以天下百姓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卻對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奪權斗爭造成的內亂,朝中眾臣對夏后氏很是失望。這樣,太康逐漸失去了民心,給一些覬覦權位已久的諸侯有了可趁之機。

有一日,東夷的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就趁太康出去田獵之時,領兵攔截了太康的歸路。太康見此狀況,驚慌不已,嚇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當時聞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張開大弓,于十里之外將太康射殺。太康一死,后羿便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朝中的權位,得以號令諸侯。

太康失國,皆因為他不顧百姓,只圖自己享樂,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轍。后羿自持善射,以為天下無人不服,便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絲毫約束。他像太康一樣終日沉湎于酒色,不問政事。后來,在他的親信中有一個叫寒浞的,此人詭計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無人,于是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可憐這“家天下”的夏朝,才傳了兩位君王,權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少康

姒少康,姒相子,夏朝君主。姒少康的父親姒相被寒浞所殺。姒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積極爭取夏后氏遺民,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于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后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寒浞,建都綸城(虞城縣西三十五里),恢復夏王朝的統治。姒少康大有作為,史稱少康中興。到了少康時期,夏朝才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謚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后直逼夏朝重鎮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后被湯追上俘獲,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后死于南巢。

傾宮瑤臺


夏桀荒淫無度,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興土木。史書上說他修建傾宮、瑤臺。傾宮呢就是一種高大的建筑,因為高,人立于樓上有傾危之感。有人說是一片面積很大的宮殿,占地足有一頃。不論哪種說法,宮殿的宏麗都令人咋舌。夏桀還有許多盡人皆知的暴政,如“酒池肉林”,如放餓虎于市中,欣賞人們驚恐逃命的樣子,等等。

時日曷喪


夏桀重用奸臣,排擠賢臣。他重用一個叫趙梁的小人,此人專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殺百姓。夏桀繼位后的第十七余年,有人引見伊尹給夏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

臨走前,桀自豪地告訴伊尹:“人民跟我的關系,就是太陽和月亮的關系。月亮沒有滅亡,太陽會滅亡嗎?”伊尹離去后,將這句話告訴給了成湯,成湯也將這句話告訴給夏民,以試探夏民對桀的態度。沒想到夏民竟指著太陽惡毒地咒罵桀:“若太陽什么時候會滅亡,我這個月亮愿意跟你同歸于盡!(時日曷喪,予及如偕亡!)”這便是成語“時日曷喪”的由來,表達了一種愿意與憎者去死的仇恨心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夏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如何滅亡的?
最初的文明:黃河流域的夏王朝
三個敗家子,能否撐起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夏文化中心的大旗?
夏朝始建于太康之世說
中國通史之夏王朝覓蹤(第六集)學習記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江西省| 龙泉市| 旬阳县| 霍邱县| 巍山| 彭阳县| 额济纳旗| 蓬溪县| 吉木乃县| 丹棱县| 靖远县| 三门峡市| 阿克苏市| 尚志市| 婺源县| 武鸣县| 巩留县| 吉木乃县| 石嘴山市| 贡嘎县| 景宁| 资阳市| 华宁县| 攀枝花市| 宁陕县| 栾川县| 宁都县| 扎鲁特旗| 海城市| 巴彦淖尔市| 汾阳市| 威宁| 寿宁县| 双柏县| 嵊泗县| 保亭| 石台县| 海原县| 鸡西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