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北京體育大學組織在校師生員工進行集中核酸檢測
據河北省衛健委消息,1月14日0時至24時,河北省新增90例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其中石家莊市報告84例,邢臺市報告6例。記者通過梳理確診病例行動軌跡發現,有數十人曾多次核酸檢測為陰性。90個病例中一半以上曾至少3次核酸檢測陰性,還有4次、5次,最多的6次。
此前,大連一位新冠確診病例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
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北京順義區、河北石家莊進行了第二輪全員核酸采樣工作,甚至對一些重點區域的重點人群進行了第三輪和第四輪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為何會有這么多“漏網之魚”?到底要檢測多少次才能放心?
文 | 宋夢 賴天瑩 馮曉紅
采訪專家丨張永祥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本文轉載自科學加客戶端,原文首發于2021年1月15日,原標題為《河北新增90病例中超一半曾多次陰性,核酸檢測多少次才能放心?》,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核酸檢測如何確定陽性?
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難道這個能讓新冠病毒“現形”的技術真的失靈了?當然不是!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核酸檢測本身的穩定性是好的,出現所謂檢不出或者假陰性、假陽性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任何檢測方法都有一個敏感性的問題。由于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從原理到實踐上存在差異,就有“測不準”的可能性。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張永祥告訴記者,新冠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一樣,是由RNA(核糖核酸)、蛋白等組成的,最外一層由脂質和糖蛋白組成包膜外衣。RNA很容易降解(細胞內某些單獨的RNA片段和鏈的破壞),蛋白衣殼會將RNA包裹在其中,與包膜外衣一同保護RNA。新冠病毒會通過特定細胞表面的受體入侵細胞造成感染,并且利用被感染者的細胞進行復制增殖。
▲新冠病毒在顯微鏡下的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醫務工作者可以通過采集人的特定部位的細胞標本,檢測其中是否含有病毒RNA,從而確認機體是否受到感染。
而RNA的核酸是由4種不同堿基排列而成的,如果要保證四種堿基兩兩排列,那么便有8種形式,相連的4個位點的堿基就有256種排列方式,組成RNA的堿基越多,排列的組合越復雜,而新冠病毒有幾萬個堿基。病毒的核酸就會像我們的身份證一樣,是它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核酸檢測就是為了識別出新冠病毒的“身份”。
以目前常用的PT-PCR技術為例,假設某人已患新冠肺炎,需要進行檢查,醫護人員會從他身上采集帶有病毒的細胞,運送到實驗室,將其充分滅活,使其原本的結構被破壞,核酸暴露,再使用試劑中的探針,查看它能否與RNA的某些關鍵部位發生高度的匹配,每匹配成功一次,就會產生相應的熒光信號,表明“基因身份證”得到了識別,PCR檢測儀會實時記錄熒光信號值。經反復檢查熒光強度越來越高,檢測軟件上就會出現一條上升的曲線,表明檢測呈陽性,證明該樣本存在新冠病毒的RNA。
2
什么原因導致“測不準”?
張永祥談到,病毒核酸檢測是確診陽性的必要條件之一。從技術層面來說,核酸檢測是一個多環節的工作流程,整個檢測包括采樣、運輸、滅活、核酸提取、PCR反應等,任何一個環節的錯誤操作或試劑、設備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樣本“假陰性”或者“假陽性”。
在核酸檢測的實際操作中,如果核酸檢測試劑盒、采樣管存在質量問題,會導致從根本上不能準確測定;另外,病毒保存液提取量過小、加入到PCR體系中檢測的核酸洗脫液體積過低,會導致核酸存在丟失的風險,使結果產生偏差而偏離真實值。
目前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需要取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正確的咽拭子采集要同時擦拭雙側咽扁桃體及咽后壁,鼻咽拭子采集要輕輕插入鼻道內,在鼻腭處停留片刻后緩慢轉動退出。而這兩處的取材,在過去的臨床實踐中很少開展,所以采樣人員基本都是從2020年才開始集中培訓并操作,人員培訓不到位勢必會造成操作不統一,這也可能導致同一個人每次的核酸檢測結果不一致。
▲檢測人員在實驗室對采集樣本進行鑒定
有研究指出呼吸道標本檢出率最高的是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其次是肺組織、抽吸痰或鼻咽吸取物,然后是鼻咽拭子或咽拭子。因此,鼻咽拭子或咽拭子檢測雖方便快捷,但并不是準確率最高的方式。如果患者感染已到了病程中后期,病毒則集中在下呼吸道,鼻咽部已不是主要感染區域,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經反復檢測也可能“測不準”。
張永祥說:“不同的人,體內的病毒載量可能不同。如果體內病毒載量特別高的話,能查出來的時間就會短一些。若是病毒載量很低的話,可能就會比較難檢測出結果。”
其實,也不難想象,同一批進行檢測的樣本,在檢測試驗的擴增階段,它們的基因序列都是呈相同的倍比擴增的。對于攜帶病毒基因序列多的樣本來說,擴增結束,病毒基因會更多,在用試劑盒檢測時,可能會更接近試劑盒的最低檢測限,更容易測出。而對于病毒含量本來就少的樣本來說,雖然也經過相同倍比的擴增,但是在用試劑盒檢測時,擴增出的病毒基因也遠遠少于攜帶病毒基因序列多的樣本。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多次病毒核酸檢測,才能抓住攜帶病毒核酸的“漏網之魚”。
曾有患者連續進行了5次核酸檢測,僅有1次為陽性,其余均為陰性。醫生查閱病史得知,該患者是一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攜帶者,長期服用抗HIV的藥物,體內新冠病毒的載量可能因藥物作用低于檢測下限,導致其核酸檢測反復陰性。
另外,實驗室檢測人員操作時,發生標本間交叉污染或實驗室遺留污染等,也會導致結果不準確。對于一個規范的臨床實驗室,有嚴格的質控策略,一般可有效避免病毒核酸檢測測不出、假陽性結果。還有病情變化、患者病情進展快慢不同、采樣時機及時間間隔等因素,也會影響到檢測結果。
3
核酸檢測做幾次才“保險”?
記者采訪專家時了解到,由于核酸檢測影響因素眾多,1~2次甚至連續3次的核酸陰性結果,也并不能保證受檢測者不攜帶新冠病毒。但對于非密切接觸者,核酸檢測結果更像是“通行證”——保證自己能進行一定的群體聚集活動,所以一般按需檢測即可,另外同時也要注意做好防護。
所以對于一般的人來講,不需要反復檢測。對于重點對象需要反復檢測,比如密切接觸者,剛開始可能排出病毒量不多,咽拭子有可能沒有檢測到,但是不代表體內沒有病毒。所以,我們要多次進行檢測,單次核酸陰性對重點對象來說,其實是不保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