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國家藥監局發布:用于治療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AD)的國產創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被有條件批準上市。這也是全世界十七年來,再次有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市。所謂“有條件上市”,也就是說國家藥監局要求申請人上市后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藥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據。阿爾茨海默癥藥物開發的大背景是極其強烈的臨床需求。一方面是伴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阿爾茨海默癥發病率年年走高,患者的照護和治療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輕松的拖垮任何一個國家的醫保系統。一方面該病目前屬于“無藥可救”,因為目前的幾個藥物都是只具有改善癥狀的作用而不能阻止和延緩病情發展。《柳葉刀-神經病學》于2019年9月4日在線發表北京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論述中國癡呆現狀的文章(Dementia inChina: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advances)。
文章指出:研究通過多組調查數據系統分析,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為5.3%,農村高于城市(1.38倍),女性高于男性(1.65倍)。中國癡呆患病率自1990后呈增長趨勢,至2016年中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增長5.6%,而全球平均患病率僅增加1.7%。中國癡呆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的可能原因是人類壽命的延長和診斷標準的進展,導致老年人數量的增加和癡呆患者的檢出率更高。
2018年全球約有5千萬人患有癡呆(Dementia)(Alzheimer’s disease是Dementia的一種,癡呆這個名詞仍然全球范圍內在用,其實在我國臺灣地區的失智癥可能更佳),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1.52億,將是現在的三倍之多。根據2015年對癡呆患者的經濟費用調查顯示,中國癡呆患者的年總治療花費為1677.4億美元,每個患者年治療花費為19144美元。癡呆的年總治療花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7%。據估計,2018年全球社會癡呆相關成本為1萬億美元,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2萬億美元。關于阿爾茨海默癥的致病機理不清,有多個假說提出,主要包括:第一個是遺傳因素致病。通過研究家族性的阿爾茨海默癥病人發現,這些病人有三個基因中的一個的突變,造成 Aβ42 積累,導致蛋白沉積產生。還有一些其他的基因突變也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被發現對阿爾茨海默癥有影響,包括19個基因。 圖源:Sanford Burnbam Prebys MEDICALDISCOVERY INSTITUTE第二個假說是β-淀粉樣蛋白假說。這個假說提出 Aβ 蛋白積累形成Aβ沉淀的核心,引發神經毒性作用。2018年《Nature》上發表的一篇名為“阿爾茨海默病和正常神經元中的體細胞APP基因重組”的文章指出,科學家們找到了支持“β淀粉樣蛋白假說”的有力證據,并為我們揭示了阿爾茲海默病的由來。其病理機制是大腦神經元細胞出現了“體細胞重組”現象,而編碼β淀粉樣蛋白前體的APP基因在進行逆轉錄過程出現了多種變異,從而導致了APP基因的不正常表達。第三種假說是 tau 蛋白假說。這個假說提出 tau 蛋白結構異化導致大量 tau 蛋白在腦細胞里積累,接著導致細胞結構被破壞,神經的傳輸終止。從1998年至今,至少有250款藥物致力于阿爾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相關的疾病開發。但目前國際上也有且僅有4款新分子實體(NCE)獲批:膽堿酯酶( AchE )抑制劑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和NMDA拮抗劑美金剛。全球范圍內看,目前在研新藥除 AchE 抑制劑和NMDA拮抗劑外,更多企業聚集在β-淀粉樣蛋白受體拮抗劑、β-分泌酶抑制劑1、5-HT6受體拮抗劑以及tau蛋白等靶點領域。大多數癡呆是可預防的。據悉,柳葉刀將于2020年發表一篇柳葉刀阿爾茨海默病委員會特邀報告后續報告(The standing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該報告將涵蓋相關證據,證明大多數癡呆是可預防的。對于癡呆患者而言,其目標應該是盡可能獲得最好的護理,而這只能通過討論交流、消除誤解、早期診斷以及優先考慮患者和家屬的需求來實現。
2015年美國醫學研究中心NIH曾以約1000人的高齡者為對象,對其認知癥進行了調查,認知機能正常的人常用包含DHA、EPA的保健品,與不常用的人相比認知機能低下得到延緩。進而將兩者的MRI相比,前者認知癥相關腦部位的萎縮變得不易發生。根據此次研究結果,DHA、EPA不僅能預防和改善癡呆癥的癥狀,或許還可以預防和改善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記憶力低下問題。這也突顯出Omega-3脂肪酸對認知癥預防和改善的重要性。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全部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可節省大量的經濟成本,Omega-3就是一種很好的預防方式。Omega-3對癡呆的預防作用機理主要還是在DHA(二十二碳六烯酸)。2017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指出,DHA是神經保護D-1(NDP-1)的前體物質,有助于改善阿爾茨海默癥、中風及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等。
全球Omega-3s基本來自海洋資源,如魚油,長期的供應已導致魚類資源短缺和海洋生物多樣性降低,全球都在探討建立可持續的Omega-3供應鏈。采用在密閉發酵罐內培養單細胞藻類,如裂殖壺藻、雙鞭甲藻等,可以高效合成DHA及EPA,不依賴自然海洋資源且供應鏈短、安全可控,在資源利用性和產業鏈可持續方面更具競爭優勢。 作為中國微生物油脂工業化生產的領先企業,嘉必優利用“低能等離子注入誘變技術”(非轉基因)對裂殖壺藻、雙鞭隱甲藻等產油微生物進行持續的誘變和純化,實現工業化發酵法高產藻油DHA產品。裂殖壺藻是一種植物性單細胞微生物,所產藻油DHA具有素食性、純天然等消費屬性,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素”油脂。相較于魚油類DHA,藻油DHA可以被不同飲食文化的消費者所接受,從而為健康食品廠商提供產一種更完美的解決方案。嘉必優DHA藻油軟膠囊┃圖源:嘉必優
目前,嘉必優藻油DHA藻油包括油脂(35-45%)和微膠囊粉劑(7-11%)、藻粉(10-25%)三個產品系列。其中,微膠囊粉劑主要應用于嬰幼兒配方食品及各種粉體類健康食品,油脂則在軟膠囊、乳化劑類孕、嬰、童營養補充食品中有很好的應用。隨著DHA在防治AD及其它老年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這兩類產品都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