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子是現(xiàn)代家規(guī)的倡導者,我的小家庭里有家規(guī),家規(guī)使我們家庭幸福,孩子健康快樂。我生長的大家庭里,是沒有明確的家規(guī)的,但父母經常引用爺爺說過的話語來教導我們。另外,他們的真誠、正直和善良,一直影響著我們幾兄弟的成長。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東北平原的一個小村莊里,父親是在偽滿洲國期間,讀過三年私塾的人,解放后長期在農村當會計,母親則是沒有讀過書的文盲。父母共生育了我們兄弟7個,我排行在六。
父親去世時,靈堂門柱上“終身勤儉持家有道,得四面贊許;畢生正直教子有方,贏八方敬仰”的挽聯(lián),是父親80載人生的真實寫照。
父親性情暴躁,心直口快,為人正直,而且家規(guī)甚嚴,父親要求我們做到的,他都能先做到。他常言:身教重于言教。小時候,常聽父親講,勞動最光榮,規(guī)定我們幾兄弟必須參加勞動。
父親不只是讓我們勞動,并經常身先士卒,帶領我們幾兄弟參加各種勞動。他最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能干的,不如會算的,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受了窮。”他用這句話教育我們在勤勞的同時,要懂得籌劃和計劃。還有就是讓我們“勤打掃院子,少趕集”,意為勤快、清潔是提倡的,而沒事趕集亂花錢是不應該的。
母親則以她的“善良和勤勞”而著稱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每有乞討的從門口走,母親總是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米飯端給他們;因為母親勤勞,使得我們七兄弟有吃有穿沒光著露著。記得小的時候,每天睡覺時,母親總在燈下縫縫補補,閉上眼睛之前看到的是母親飛針走線的身影。而早晨睜開眼,看到的是母親在灶臺旁忙碌的身影。
在我家不成文的家規(guī)里有一條:不要與人打架。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是男孩的緣故,父母常常這樣強調,但是男孩子,尤其是在那個年代,不打架的還是少數(shù),所以即便有這樣的約束,偶爾還是要和別的孩子打一架的,尤其是比較叛逆的我。父母告訴我們,不讓我們打架為的就是“與人為善,寬厚為本。”漸漸長大,我們也都知道了這個道理。
像接力一樣,我又把父母的良好品行,根植在了我的女兒身上。為了弘揚父母的優(yōu)良品質,使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又在他們不成文的家規(guī)的基礎上,制定一個適合促進家庭幸福和孩子健康成長的家規(guī)。
女兒出生后,我就和她媽媽商議家規(guī)的事,孩子一歲時,第一份家規(guī)終于出臺了:
一、針對家長的條款:
1、不對孩子吼叫,遇事給孩子講道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