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風景,三種情
——讀向微的《老家·老屋·老鄉》
《老家·老屋·老鄉》是一篇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散文。作者充分運用五官來體驗家鄉的風土人情,飽含著對故鄉深深的眷戀。看似古老落后的老家,恰恰是游子日夜牽掛和歸宿的故土。家鄉始終是美好的,即使是漂泊異鄉,故鄉依然無時無刻纏繞在游子心間,激勵著游子們愛家鄉,夢家鄉的濃濃情懷。
這篇散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作者把家鄉的自然美、古樸美、人情美刻畫得淋漓盡致,把游子的眷眷鄉情盡融于畫卷中。
自然美,千里情。文章第五自然段,充分運用視、聽、嗅覺,用白描手法,把典型的山區農家呈現在讀者面前。看到的是“永遠長不大的小溪”,小溪依然,青山依然,人事全非;聽到的是小鳥彈奏,“牛鳴,雞啼,狗吠”,還有“大肥豬的鼾聲”,再通過作者豐富的聯想,“組合成老家特有的舞臺”;嗅到的是“泥土與芳草”的清香,富于鄉村風味,給人有一種田園甜暢的感覺。這樣還原出作者“魂牽夢繞”的老家風情,也飽含著作者對老家的眷眷深情。
古樸美,依戀情。當走近老屋(第六、七自然段),又是另一番古色古香的情景:青瓦變成了灰灰的白,木板的山墻爬滿了皺紋,窗戶木雕方格變成了古銅幣細致、圓潤。這是何等的古色,好像正在散發出一陣陣清幽的古香味呢!遠方的游子哪能不被她的古樸美所迷倒啊?“嘎的一聲”輕嘆,恰似在深山老林中聽到一聲熱情燙貼的呼喊,招喚著無數的游子遠航歸來。火炕、柴火、青煙、油光發亮的青石板,誘發著游子對老屋的向往和依戀。
人情美,歸屬情。老家、老屋固然是游子所眷戀,但家鄉的老鄉更是他們的歸屬所在。親人、老鄉們“捧出了自己種的落花生、葵花子、板粟和柑橘等土特產”,充分體現了老鄉憨厚、純樸的本色;“他們臉上掛著喜滋滋的笑容,眼神充滿了信任的光亮”。“那黑黝黝的皮膚和長滿老繭的大手”。這是多么熟悉和親切的老鄉,即使在外帶著滿肚的委屈和困擾,都會隨之而煙消云散,盡情投入能容納百川、胸懷坦蕩的鄉親愛的懷抱里,感受那份無價的親情、人情、鄉情。
本文作者就是抓住了老家、老屋、老鄉所固有的不同特點,充分的把自己感受融化在字里行間,形成三道風景,三種情的寫作特色。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附:老家·老屋·老鄉
向微
有個地方,山挽著山,水纏著山,還有座老屋偎著山。
因為座座青山相接,宛如一條奔騰欲飛的蛟龍,于是,人們把這兒叫青龍。
那就是我魂牽夢索的老家。那方山,那方水,養育了那方的子孫萬千;從山下的那座老屋,走出了我的爸爸,我的爺爺,我的爺爺的爺爺。
踩著春節的腳步,我又回到了這依山伴水的老家。
走在山間的小路上,一陣陣泥土與芳草的清香靜悄悄地散發著,縷縷青煙在房屋頂上舒展開裊娜的舞姿,永遠長不大的小溪與樹上頑皮的小鳥,彈奏著歡快悅耳的樂曲,牛鳴,雞啼,狗吠,還有躲在畜欄里的大肥豬的鼾聲,組合成老家特有的舞臺,使老家籠罩在輕紗薄霧般的夢里。
老屋由小到大悄然而至。屋頂上片片青瓦,像被霜打過一樣,現出一層灰灰的白。山墻是木板釘成的,數年下來,出現了許多縫隙,好似一條條皺紋,靜靜地爬在老屋那飽經滄桑的臉上。老屋的窗戶,是用木雕成的細細方格,酷似一個個古銅幣,那么細致,那么圓潤,宛若一幅精美的土家織錦。
我推門進去,“嘎”的一聲是那老門發出的輕嘆。火坑里的柴火吱吱地燒著,并有著濃濃青煙陪伴。屋的檁和梁早已熔成一色,火坑四周的青石板也被踩得油光發亮。
這時,家里的親人,還有老鄉們捧出了自己種的落花生、葵花子、板粟和柑橘等土特產。他們臉上掛著喜滋滋的笑容,眼神充滿了信任的光亮。老鄉們那黑黝黝的皮膚和長滿老繭的大手,十分惹人注目。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操作?還是與大自然奮力拼搏的獲取?說不完勞動的艱辛,道不盡豐收的喜悅。我的老鄉,是一群純樸、勤懇、善良、忠厚的老鄉。
青山撫育了老家,老家建起老屋,老屋住著老鄉。
老家,老屋,老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