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術界主流的觀點,認為河南的新鄭為黃帝故里,新鄭市不僅由市政府牽頭成立了黃帝文化研究會,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而且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黃帝公祭活動,影響深遠。盡管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渭水注》明確指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于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也認為“軒轅黃帝誕生于甘肅清水。”但是,黃帝故里清水說畢竟還只是少數人知道或者認可的事情,要想在學術界、全國范圍內樹立其“黃帝故里”的地位,還要做大量的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黃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五帝”之首,被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我們以炎黃子孫自豪,以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為傲,成為每個中華兒女表現最統一的民族情結。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對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發祥地進行研究和重新確立,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因為時間的久遠和科學技術的局限,對于史前文明的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無論史料記載或者神話傳說,頗多不實和荒誕之處,導致上世紀“五四”運動以后“疑古派”的興起。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考古發現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這就為恢復歷史的原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關于黃帝或者黃帝部族的發祥地,此前的說法大致有3種:
其一是河南新鄭說,現在國內主流觀點都認為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
其二為山東曲阜說。晉代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就認為黃帝生于壽丘:“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說:“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
其三為天水市清水說。北魏酈道元認為黃帝生于天水。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也認為“軒轅黃帝誕生于甘肅清水。”? 就史料來看,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部落起源于渭水流域,至于具體的位置,有人認為是姬水(陜西中部),也有學者認為是天水市清水縣。
如白壽彝先生認為:“黃河流域有兩個著名部落。一個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領是黃帝;一個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領是炎帝。這是兩個近親部落,它們結成了部落聯盟。它們活動的地區,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來沿著黃河兩岸向東發展,達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帶。”?
張豈之認為:“黃帝生于陜北黃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寶雞市姜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后來成為華夏族。”?
石興邦先生說:“根據史籍和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存,炎黃部落是從渭水流域地區發祥成長起來的。古史文獻記載,當時活動在這一地域的是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集團。黃帝部落活動在北部高原地區,經營半農半牧的生活。炎帝部落則分布在南部的渭水河谷,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 清水古稱上邽,古屬天水郡管轄。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即指清水軒轅谷。宋代羅泌著的《路史》中有壽邱在上邽之語。這些史實與成紀為伏羲生地,寶雞為炎帝生地互相印證,有助于證明渭水流城為華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遺跡方面,清水縣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至今,村民稱軒轅黃帝為“軒王爺”或“三皇爺”。 地名方面,清水縣城在民國時稱“軒轅鎮”,解放初稱“軒轅區”,縣城北?2?公里處的上邦鄉李崖村有兩孔窯洞遺址,被稱作“軒轅窯”,相傳為軒轅之母攜帝棲居之所。期間發現一定數量齊家文化陶片、灰坑層多處。另外當地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據說廟前曾樹有“軒轅故里”石碑,為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
黃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成就了仰韶文化的繁榮興盛,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作為一個新興的強大部落,其后期的活動范圍很大,遍及整個中原華北大地,無論新鄭說,還是曲阜說,都有其相關的證據,但黃帝部落早期的發祥地,以本地區的氣候條件、與炎帝部落的相鄰,以及與伏羲部落的淵源,都可以認定,應該是在今天甘肅、陜西交界的黃土高原邊緣地帶,即甘肅的平涼、慶陽,陜西的陜北一帶,天水的清水也基本屬于這一文化地帶,清水被稱為“軒轅故里”當非妄語。 從考古提供的證據來看,黃帝部落與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緊密相關,甚至有許多學者認為,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為炎帝文化,廟底溝類型為黃帝文化,并作了考證和論述。
仰韶文化最初發現于豫西的澠池縣仰韶村并得以命名,但這并不是說豫西地區就是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渭水及其支流涇河、洛河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和中心所在。一般認為陜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大地灣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依據目前公布的調查數據看,陜西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最多,達二千多處,占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主要分布在關中和黃帝陵所在的陜北南部的延安地區,兩地相加達一千七百多處,其中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特大型遺址就有3處,大部分遺址屬仰韶文化中晚期。
以上考古發現說明,作為伏羲部族的后裔分支,從甘肅隴東一帶起步的黃帝部落,進入到陜西陜北一帶后逐步發展壯大,黃帝部落應該在陜、甘一帶生活了很長時間,文物出土的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發明創造,在這一地區也多有發現。
黃帝部落發展壯大后,勢力逐漸擴展到山西、河南地區,發展成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文化主要分布在豫陜晉黃河中游地區,雖然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卻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影響一直越過長江,最遠到達洞庭湖以南地區。在長江南岸的一些遺址,曾經出土過有明顯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如枝江關廟山遺址的花瓣紋彩陶豆,黃岡螺螄山遺址的旋紋彩陶罐,安徽肥西古埂遺址出土的花瓣紋彩陶片等等,都帶有明顯的廟底溝文化色彩。這些發現雖然較為零散,但足以證明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擴張力度是非常強勁的。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傳播,不僅只是一些紋飾題材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這些紋飾中的象征意義的認同。由彩陶向兩湖地區的傳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趨同態勢,這種文化的趨同性表現,是以炎黃為代表的華夏部落集團勢力擴張的結果,也為統一的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廟底溝文化的短暫輝煌,表明黃帝部落已經由一個原始族群向酋邦時代的過渡,因為吸收了其它地區部落的不同文化,一種更發達的文化體系開始形成并發展,并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主體(有關論述見令平著作《中國史前文明》一書)。
蘇秉琦先生認為廟底溝類型與華夏民族和華夏文化的起源有關,他在《談“晉文化”考古》一文中說:“源于陜西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當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個支系(寶雞北首嶺上層為代表),在華山腳下形成以成熟型的雙唇小口尖底瓶與玫瑰花枝圖案彩陶組合為基本特征的“廟底溝類型”,這是中華遠古文化中以較發達的原始農業為基礎的、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其影響面最廣、最為深遠,大致波及中國遠古時代所謂“中國”全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了當時中華歷史的全過程。
黃帝不是一個人的名稱,而是一個部族的名稱,其發展經歷了很長時間,大約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開始發展壯大,沿著黃河北岸向東擴展,一直擴張到今天的河北一帶,而在黃河以南,與黃帝部族有著血緣關系的炎帝部族,從陜西寶雞起步,依托八百里秦川,先于黃帝部族發展起來,并沿著渭河、黃河向東擴張到河南湖北一帶,而同一時期,生活在山東半島泰山西部的蚩尤部族,憑借發達的生產力,也開始強勢向外擴張,這樣,在今天的河北邯鄲、河南鄭州、新鄭一線,三個部族展開長期的部族征服兼并戰爭,炎帝部族在與蚩尤部族的交戰中多次失利,后來不得不向血緣關系的黃帝部族求救,這樣,炎黃結盟,聯手在今天的河北冀州之野扼殺了蚩尤,蚩尤部族瓦解,東夷集團的少昊部族歸附黃帝集團,被黃帝封為東夷的部落首領,此后,炎帝不甘心黃帝大權在握和自己的失勢,與黃帝發生沖突,被黃帝擊敗,炎黃部族合并,這樣,整個黃河流域就被黃帝集團統一,以炎黃部族為基礎的華夏民族開始逐步形成。
黃帝作為一個強大的部族,其發展經歷了很長時間,活動區域也很廣闊,各地均有其遺址傳說,但說到其最初的發祥地,或者“故里”,毫無疑問,當是在甘肅的隴東一帶無疑。因此,陜西的橋山可以說是黃帝的死后歸葬地,新鄭可以說是黃帝的建都之地,但論發祥地,或者稱故里,甘肅為黃帝故里當是最具資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