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漫談“涼州詞”
 
漫談“涼州詞”
  
 
概述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
 
涼州詞一
 
  唐 王之渙(688─742)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又名:《出塞》
  
作者簡介
 
  王之渙 (688─742),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
  12、浪淘風簸:狂風卷著泥沙的樣子。
 
鑒賞一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鑒賞二  
 
        涼州(今甘肅武威)位于河西走廊。這首詩描寫了黃河上游遼闊荒涼的景象。此詩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指遙望黃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間。“羌笛”是西域樂器,“怨楊柳”是指羌笛聲奏出哀怨的《折楊柳》一曲。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單,兀然獨立于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誰呢?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輕輕地怨怨"春風"算了。《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滿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趣聞一  
 
        傳說明代的解縉曾機智敏捷,擺脫了一次窘境。
  解縉之才天下無雙,但他自持才大,常常口出狂言、冒犯永樂帝。有一次永樂帝要他在折扇上題字,他就寫王之渙的這一首《涼州詞》。可是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寫漏了。
  永樂帝發現了,不說什么,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解縉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長短句:“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足以體現解縉的才智。
  (又傳說他是為慈禧太后題詞的)
 
趣聞二
 
  傳說清代的紀曉嵐曾機智敏捷,擺脫了一次窘境。
  紀曉嵐是乾隆皇帝時的大紅人,學問大。應對敏捷,乾隆帝喜歡他。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題字,他就寫王之渙的這一首《涼州詞》。可是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寫漏了。
  乾隆帝發現了,不說什么,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長短句:“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足以體現紀曉嵐的才智。
 
涼州詞二
 
唐  王之渙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注釋】

        1、單于:漢時匈奴人對其君主的稱呼。泛指外族首領.

  詩例: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唐· 盧綸《塞下曲》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漢書·李廣蘇建傳》

        2、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北。 唐時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   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張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  云堆又為中受降城的別稱。 唐 ,李益 《拂云堆》詩:“ 漢將新從虜地來,旌旗半上拂云堆 。” 金 ,元好  問 《醉中送陳季淵》詩:“ 隴 頭地寒無草芽, 拂云堆邊春更晚。” 清 ,納蘭性德 《沁園春》詞:“ 碎葉  城荒, 拂云堆遠,雕外寒煙慘不開。”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陜西十一·榆林鎮》。

        3、登壇:登上壇場。古時會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將,多設壇場,舉行隆重的儀式。《史記·淮陰侯列傳》    唐 司馬貞 索隱述贊:“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詩:  “位重登壇后,恩深弄印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撫兵》:“建牙吹角不聞喧,三十登眾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

        5、和親:封建君主為了免于戰爭與邊疆異族統治者通婚和好 .與漢和親。——《漢書·李廣蘇建傳》

        6、歸去來:(1).辭賦篇名。 晉 陶潛 所作。《晉書·隱逸傳·陶潛》:“執事者聞之,以為 彭澤令 ……郡遣督  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 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義熙 二年解印去  縣,乃賦《歸去來》。”后用以歸隱之典。 宋 梅堯臣 《田家語》詩:“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2).回去。 唐 杜甫 《發劉郎浦》詩:“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 唐 顏真卿 《贈裴將軍》詩:  “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 匈奴 不敢敵,相呼歸去來。”(3).詞牌名。雙調,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體,仄韻。 清 王奕清 《詞譜》卷七:“《歸去來》調見《樂章   集》詞二首,因詞有‘歌筵舞,且歸去,休惆悵,好歸去’句,取以為名。”
【評析】

冷風中望著遠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壇殺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武雄壯,再也不肯用和親這樣的方略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了.

盛唐邊塞詩人名家王之渙一生才高運蹇惜只六首詩作傳世,實讓后人嘆嗟!《涼州詞》其一可謂人人皆知,網路上輕易便可找到相關的解釋.但《涼州詞》其二多錄其詩文,注解卻是鮮見少聞.無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動手.有不恰處,閱者莫笑泊云居才淺也!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開題便以別樣的視角入筆,詩寫外族首領北望拂云堆,其心內情感想必是復雜多變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會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這是我祖輩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遠遠的望著它了.多少無奈多少悲憤皆入詩中.仿佛一個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淚仰天悲鳴.

敢于從這樣的角度寫詩,敢于替敵人鳴不平,縱觀中國歷史怕只有盛唐才有這樣的胸襟氣度.從這兩句詩中不難發現王之渙自身的豪放不羈,和觀察想像的深入.唐朝雖然政治清明,詩人們多敢于言.但能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待思考問題實難能可貴.晚于王之渙的邊塞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也有相類似的詩句:"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兩位詩人都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戰爭,的確難能可貴.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這兩句直白道來更有一種激刺的震憾.藏在詩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濤才是直指人心靈深處的由血和淚交織而成的爭戰歷史.自春秋戰國起,華夏周邊諸馬上民族戰力強盛,漢家天子多以和親之策以換得短時間的和平,圖謀發展.而周邊外族在漢族和親之后和得到漢族朝貢來的禮物多也烽鼓暫息.

漢、唐時漢族國力強大起來,用不著再用和親的政策來換取和平了,而且強大起來的漢家天子野心勃勃,對外族發起戰爭.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朝名將張仁愿乘默啜悉率其眾西擊突騎施、營州一帶空虛之機,奏請朝廷奪取漠南并沿黃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強防御,首尾相應,斷絕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張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們誓師之地。東城建于今內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據黃河北岸險要之地,遙相呼應,構成一道堅強的防御屏障。王之渙詩中的單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連祖宗的宗廟也失去了.從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漢家天子用和親來安撫自己,怕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吧!

這首詩視角獨特,觀察深入.描寫動人心魄.雖不如為人熟知的人《涼州詞》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寫中道出戰爭不只是給漢家帶來災難,同樣的,戰爭的另一方也同樣是為了生與死,國與家而輕死舍生.實應為后人警聳也!縱觀《涼州詞》二首,不難發現這位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卻時運不濟的詩人悲天憫人的另一面.


 涼州詞三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1. 《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是歌唱涼州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 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區的特產。
  3.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4.君:你
  5。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6.催:催人出征。
  
譯文

  葡萄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的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戰。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話我,古往今來,奔赴沙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賞析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 “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注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我們頗有啟發。為什么“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吧: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并不是什么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作者簡介
 
  王翰(687~726),唐代邊塞詩人。字子羽,唐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
 
涼州詞四
 
唐    王翰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涼州詞五
 
 唐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注釋
 
  1、磧(qi,器):戈壁、沙漠。
  2、白練:白色熱絹。這里泛指絲綢。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為吐蕃所陷。
       3、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為吐蕃所陷。

賞析
 
  張籍的《涼州詞》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詩的前兩句寫眼前景物,同時點出了所寫的地點、時間、天氣、季節。首句“邊城暮雨雁飛低”,把人的視線引向一群低飛的鴻雁,并使人看到雁飛的地點是邊城,時間是日暮,天氣是陰雨。次句“蘆筍初生漸欲齊”,再把人的視線引向一片出芽的蘆葦,并從蘆葦的長勢說明已是春暖季節。這前兩句:一寫從邊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寫在邊城俯視的地面景,都是在視線所及的范圍之內的景物。詩的后兩句則把詩境擴展到浩瀚遙遠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詩思推到視線之外。

  第三句“無數鈴聲遙過磧”,寫的是在沙漠上級緩行進的一隊馱運貨物的駱駝,但句中卻并沒有出現駱駝和押運人員的形象,只有從沙漠上遙遙傳來的絡繹不絕的駝鈴聲。這是以聲傳影,因聲見形的妙用。這里只需寫鈴聲之傳來,自會憑聯想艷聲音轉化為形象,自會在腦際浮現一支連延不斷的駝隊漸行漸遠的圖景。帛道猷詩“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陵峰采藥觸興為詩》),道潛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入夜歸”(《秋江》),白居易詩“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夜雪》),都與這句詩的機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為駝鈴聲所吸引,其詩筆之所以轉向那一串飄蕩在沙漠上的鈴聲,是因為他身在邊城,蒿目時艱,他的一顆無比沉重的心已隨那逐漸向西方消逝的駝鈴聲而越過了沙漠,飛到那雖然遠在視線之外、卻時時進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鎮(治所在今新疆庫車)。詩的末句“應馱白練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唐代自安史亂后,隴右道(轄今隴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東部各州縣先后陷于吐蕃。這首詩大約寫于穆宗長慶(821—824)年間,作者五十多歲時,安西已經陷落了三十多年。聽到這西去的駝鈴聲,曾身歷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國運的衰微,想到那條經由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從而想象這支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白練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而安西卻久已淪為異域了。在這“應馱白練到安西”一句中,含有無窮感慨,無窮悲憤.其言外之意是尋繹不盡的。作者在另一首《涇州塞》詩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雙堠,猶記向安西”。以之與“應馱”句對照,可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這首詩題作《涼州詞》,因而有的選本把篇首的“邊城”二字解釋為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認為前二句是“寫涼州春暮景色”(中華書局出版《唐人絕句選》),但從同題的第三首詩看,張籍寫這首詩時,涼州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它不可能寫于涼州。而《涼州詞》只是流行于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個樂曲名稱,盛唐詩人王翰、王之渙等都有以《涼州詞》為題的詩篇,只是按這個樂曲寫的歌詞,其內容不必是寫涼州。再聯系同題第二首詩“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每待平安火到來”,這第一首詩寫的“邊城”,應當只是當時與吐蕃對峙處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鎮而已。在理解和欣賞這首詩時,這是一個需辨明的問題。
   
作者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蘇州吳人,或曰和州烏江人。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創作背景
 
  唐代自安史亂后,隴右道(轄今隴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東部各州縣先后陷于吐蕃。這首詩大約寫于穆宗長慶(821—824)年間,作者五十多歲時,安西已經陷落了三十多年。聽到這西去的駝鈴聲,曾身歷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國運的衰微,想到那條經由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從而想象這支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白練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而安西卻久已淪為異域了。在這“應馱白練到安西”一句中,含有無窮感慨,無窮悲憤.其言外之意是尋繹不盡的。作者在另一首《涇州塞》詩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雙堠,猶記向安西”。以之與“應馱”句對照,可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感慨之深。
 
涼州詞六
 
唐     張籍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邊使客行應早,每待平安火到來。


涼州詞七
唐    張籍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涼州詞八
 
   唐    薛逢 【雜曲歌辭·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涼州詞九 

        唐    耿緯  【雜曲歌辭·涼州詞】

       國使翩翩隨旆旌,隴西岐路足荒城。
       氈裘牧馬胡雛小,日暮蕃歌三兩聲。
 
涼州詞十
 
唐    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學】古詩詞20 ——《涼州詞》
必背古詩:涼州詞
《涼州詞》(《出塞》)王之渙
施蜇存 唐詩百話22 邊塞絕句四首
戴建榮 《古詩二首(涼州詞 出塞)》課堂實錄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营口市| 射洪县| 桃园县| 炉霍县| 鄂尔多斯市| 永康市| 西充县| 旅游| 黎川县| 武鸣县| 曲周县| 梅河口市| 开原市| 五大连池市| 皮山县| 元氏县| 无极县| 平凉市| 米泉市| 阿克苏市| 孟村| 阿图什市| 凤庆县| 垫江县| 凭祥市| 湛江市| 安仁县| 瑞金市| 江阴市| 兴业县| 六盘水市| 嘉峪关市| 鄂托克前旗| 天镇县| 咸阳市| 海晏县| 枣强县| 盱眙县| 香港|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