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廟號 清太祖 謚號 承天廣運圣德神功
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
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
高皇帝陵墓 福陵 政權(quán) 后金 在世 1559年-1626年(66歲) 在位 1616年-1626年 年號 天命
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畫像
代善(1583-1648,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
皇十四子,睿忠親王多爾袞
皇十五子,豫通親王多鐸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在離沈陽四十里的叆雞堡逝世,享年六十八歲。天聰三年(1629)葬于沈陽石嘴頭山福陵,初尊謚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后改謚為高皇帝。
母喜塔喇氏,是為宣皇后。孕十三月而生。是歲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也。
繼母:納喇氏。
庶母:李佳氏,古魯禮之女。
二弟,愛新覺羅·舒爾哈齊。母為宣皇后喜塔喇氏,同母弟。莊親王。
三弟,愛新覺羅·雅爾哈齊。母為宣皇后喜塔喇氏,同母弟。 通達(dá)郡王。
四弟,愛新覺羅·巴雅齊。母為塔克世次福晉納喇氏,異母弟。
五弟,愛新覺羅·穆爾哈齊。母為塔克世之妾李佳氏,異母弟。多羅勇壯貝勒。姐妹 努爾哈赤同母姐妹,母宣皇后喜塔喇氏。下嫁嘉木瑚城主 伊爾根覺羅.噶哈善哈斯虎。
后妃(妻妾) 據(jù)文獻(xiàn)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6個妻妾
*孝慈高皇后生前是否當(dāng)過大福晉,尚有爭議。一說,她一直是側(cè)福晉;二說,繼妃去世后,她成為第三任大福晉。
追贈旋奪孝烈武皇后/大妃,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貝勒滿泰之女。明萬歷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貝勒布占泰(卜占臺)送她嫁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前一任大福晉去世后,立為大福晉。三繼(或四繼)大福晉,是最后一任大福晉(第三任或第四任)。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以身殉(或曰大妃之殉焉,為太祖遺命,諸子執(zhí)而逼之乃死),年三十有七。順治七年八月,多爾袞追封其母為孝烈武皇后,謚曰孝烈恭敏獻(xiàn)哲仁和替天儷圣武皇后,升祔太廟。八年二月,因多爾袞得罪,罷皇后名份,奪謚號、黜廟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濟(jì)格;皇十四子多爾袞;皇十五子多鐸。 史稱太祖大妃。冊封之妃(1位) 壽康妃,博爾濟(jì)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后封炳圖郡王孔果爾之女。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正月嫁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順治十八年十月,康熙帝尊封為皇曾祖壽康太妃,行冊封禮??滴跛哪暌壹菏露迦辙?。以妃禮葬福陵之右。無子女。大妃(大福晉、正妻)(2位) 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納扎青。塔本巴晏之女。努爾哈赤入贅。元配嫡福晉,為第一任大福晉。子二,皇長子褚英;皇次子代善。女一,皇長女,嫁董鄂氏(東果氏)何和禮,稱東果格格,封固倫公主。史稱太祖元妃。
繼妃,富察氏,名袞代。莽塞杜諸之女。初嫁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孫威準(zhǔn),生子昂阿拉按昂阿拉。萬歷十三年復(fù)嫁努爾哈赤。繼室大福晉,為第二任大福晉。天命五年二月,以竊藏金帛,迫令自盡(一說,被其子莽古爾泰所殺)。葬福陵之外。子二,皇五子莽古爾泰;皇十子德格類。女一,皇三女,名莽古濟(jì)。史稱太祖繼妃。側(cè)妃(側(cè)福晉)(4位) 側(cè)妃,伊爾根覺羅氏。札親巴晏之女。生卒年不詳。子一,皇七子阿巴泰。女一,皇次女,名嫩哲。
側(cè)妃,葉赫那拉氏。葉赫貝勒楊吉努之女;孝慈高皇后之妹。明萬歷三十八年嫁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生卒年不詳。女一,皇八女,名聰古倫,封和碩公主。
側(cè)妃,科爾沁博爾濟(jì)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太祖聞其賢,往聘之;明萬歷四十年壬子正月嫁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順治元年二月卒。無子女。
側(cè)妃,哈達(dá)那拉氏。貝勒祜爾干(都督僉事虎兒罕赤)之女,哈達(dá)萬汗見前顯祖次妃之孫女。明萬歷十六年戊子四月,祜爾干遣子戴善即明實錄之歹商送之來嫁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生卒年不詳。 無子女。庶妃(妾)(7位) * *庶妃,包括小福晉、格格、媵妾、婢妾等,都是沒有名分的妾。其中生育子女者才能成為小福晉,所生子女屬庶出。
庶妃,兆佳氏。喇克達(dá)之女。生卒年不詳。 子一,皇三子阿拜。
庶妃,鈕祜祿氏。博克瞻之女。生卒年不詳。子二,皇四子湯古代;皇六子塔拜。
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名真哥。貝勒渾巴晏之女。 生卒年不詳。子二,皇九子巴布泰;皇十一子巴布海。女三,皇四女,名穆庫什;皇五女,嫁達(dá)啟;皇六女,嫁蘇納。
庶妃,西林覺羅氏。奮杜里哈斯祜之女。生卒年不詳。子一,皇十三子賴慕布。
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察弼之女。女一,皇七女,封鄉(xiāng)君品級,嫁鄂托伊。生卒年不詳
庶妃,名德因澤。姓氏不詳。殉太祖。
庶妃,名阿濟(jì)根。姓氏不詳。殉太祖。
子女子(16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褚英,,廢太子,追封廣略貝勒。母為元妃佟佳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代善,禮烈親王。母為元妃佟佳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阿拜,鎮(zhèn)國勤敏公。 母為庶妃兆佳氏。
皇四子,愛新覺羅·湯古代,鎮(zhèn)國克潔將軍。 母為庶妃鈕祜祿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母為繼妃富察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塔拜,輔國愨厚公。 母為庶妃鈕祜祿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阿巴泰,饒馀敏郡王。 母為側(cè)妃伊爾根覺羅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宗。母為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
皇九子,愛新覺羅·巴布泰,鎮(zhèn)國恪僖公。母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
皇十子,愛新覺羅·德格類。母為繼妃富察氏。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巴布海。母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jì)格,罷英親王。 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賴慕布,輔國介直公。母為庶妃西林覺羅氏。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多爾袞,睿忠親王,(追封成宗義皇帝,后罷)。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豫通親王。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費揚果,黜宗室。母不詳。(一說,母為繼妃富察氏;一說,不是。)
女(8人;養(yǎng)女2人)皇長女(1578一1652),稱東果公主,封固倫公主,謚固倫端莊公主。生母為清太祖元妃佟佳氏哈哈納札青。明萬歷六年(1578)二月二十二日生。是努爾哈赤諸子女中之最長者。順治九年(1652)七月卒,年七十五。 康熙五十五年(1715年)追謚端莊,即為固倫端莊公主。
皇次女(1587—1646),名嫩哲,稱沾河公主,封和碩公主。生母為清太祖?zhèn)儒翣柛X羅氏,是第七子阿巴泰的同母姐姐。名萬歷十五年(1587)生。先嫁巴圖魯伊拉喀,后嫁沾河部楊書之子,順治三年(1646)七月卒,年六十。
皇三女(1590一1635),名莽古濟(jì),稱哈達(dá)公主,未正式冊封,待遇視固倫公主,后革公主稱號,削宗籍。生母為清太祖繼妃富察氏袞代,明萬歷十八年(1590)生。二十九年(1601)嫁哈達(dá)部納喇氏吳爾古代,時年十二。因此稱哈達(dá)公主或哈達(dá)格格。天命末年,吳爾古代卒。天聰元年(1627)復(fù)嫁給蒙古敖漢部博爾濟(jì)吉特氏瑣諾木杜凌,賜以開原之地。九年(1635)莽古濟(jì)因驕暴被削除格格稱號而為民,并且禁止其與親屬往來。是年又被屬下家權(quán)冷僧機(jī)告發(fā),揭發(fā)她曾與同母兄弟莽古爾泰、德格類一起盟誓謀逆奪權(quán),其丈夫瑣諾木杜凌并出證,結(jié)果被處死。與吳爾古代生兩女,一女嫁豪格為嫡福晉,后被豪格殺死;另一女嫁岳托為繼福晉,后為岳托殉葬。
皇四女(1595—1659),名穆庫什,革和碩公主。生母為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覺羅氏,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生。三十六年(1608)嫁海西女真烏拉部貝勒納喇氏布占泰,時年十四。后復(fù)嫁后金開國元勛巴圖魯鈕祜祿氏額亦都,再嫁額亦都第八子鈕祜祿氏圖爾格。順治十六年(1659)五月,穆庫什卒,年六十五。
皇五女(1597—1613),無封。生母為努爾哈赤庶妃嘉穆瑚覺羅氏,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生。三十六年(1608)嫁后金開國元勛巴圖魯額亦都之次子黨奇(達(dá)啟)為妻,時年十二。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皇五女卒,年十七。
皇六女(1600一1646),無封。生母為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覺羅氏,明萬歷二十八(1620)生。四十一年(1613)嫁海西女真葉赫部納喇氏蘇鼐,時年十四。蘇鼐順治三年(1646)卒,年四十七。
皇七女(1604—1685),封鄉(xiāng)君品級。生母為努爾哈赤庶妃伊爾根覺羅氏。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三月初十日生。大金朝天命四年(1619)嫁給騎都尉納喇氏鄂托伊,時年十六。崇德六年(1641)鄂托伊陣亡。第七女鄉(xiāng)君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卒,年八十二。
皇八女(1612—1646),名聰古倫,封和碩公主。生母為努爾哈赤側(cè)妃葉赫納喇氏。明萬歷四十年(1612)十二月初七日生。天命十年(1625)嫁蒙古喀爾喀部臺吉博爾濟(jì)吉特氏固爾布錫,時年十四。順治三年(1646)二月卒,年三十五。
養(yǎng)女(1590—1649),名蓀岱,稱巴約特格格,封和碩公主。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四女,生母為舒爾哈齊繼福晉瓜爾佳氏。明萬歷十八年(1590)六月二十一日生。天命二年(1617)嫁蒙古喀爾喀部巴約待臺吉博爾濟(jì)吉持氏恩格德里,時年二十八2。因此稱巴約特格格或巴約特公主。她是愛新覺羅皇室中第一個下嫁到蒙古的公主,從此拉開了滿蒙兩族長達(dá)三百年的聯(lián)姻歷史。順治六年(1649)四月公主去世,年六十。
養(yǎng)孫女(1612—1648),名肫哲,封和碩公主。是努爾哈赤從子(侄子,弟舒爾哈齊第四子)恪僖貝勒圖倫之次女。明萬歷四十年(1612)七月十六日生,天命十一年(1626)15歲時嫁給蒙古科爾沁部臺吉博爾濟(jì)吉特氏奧巴。復(fù)嫁給蒙古土謝圖親王巴達(dá)禮。順治五年(1648)卒·,年三十七。
位于沈陽東郊的丘陵上,俗稱東陵。前臨渾河,后倚天柱山,是清太祖努而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福陵基本建成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康熙、乾隆時期又有部分增建。陵寢占地19.48萬平方米自南向北地勢逐漸增高。南面正中有個正紅門,門東西兩側(cè)墻上鑲嵌有蟠龍五彩琉璃壁。門前有華表、石獅、石坊、下馬碑等。進(jìn)入正紅門內(nèi),一條參道垂直北上。參道兩側(cè),排列著彝族石象生。其中有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等。據(jù)說石馬是仿當(dāng)年努而哈赤乘坐的蒙古馬形象雕成。過橋拾級而上的是108蹬石階,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shù)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征帝王對社稷的主宰。過108蹬,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建的碑樓,內(nèi)立有龜趺座的康熙皇帝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文,碑重50多噸。碑樓東西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和齋房等。碑樓后面的城堡式建筑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題建筑部分。圍墻上有角樓四座,每座二層。北面是明樓,內(nèi)有石碑一座。門外石案上設(shè)五供方城正中是隆恩門,方城內(nèi)正中臺基上坐落著隆恩殿。隆恩殿東西兩側(cè)還有配殿、焚帛樓等建筑。方城北面是寶城,也稱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寶頂,其下的地宮埋葬著努而哈赤和葉赫納喇氏的棺木及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