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長春卷煙廠出品的“中秋”煙標
圖②恩施卷煙廠出品的“問月”煙標
圖③當陽卷煙廠出品的“月圓”煙標
圖④紅安卷煙廠出品的“月兔”煙標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又一個中秋佳節悄然而至。在煙標方寸間,品味古老悠久的民俗風情,別有一番滋味。
與中秋節有關的煙標可謂豐富多彩。如“中秋”、“月圓”、“嫦娥”、“奔月”、“玉兔”、“月兔”、“問月”、“廣寒宮”等,這些煙標的圖案異彩紛呈,彰顯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
由長春卷煙廠出品的以“中秋”為牌名的煙標(圖①),設計典雅、印刷精美,標面以淡黃色的云紋為底,主副版采用中國畫技法刻畫了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吳剛捧酒的人物形象,向人們訴說著一個中國遠古時代的美麗傳說。
由恩施卷煙廠出品的“問月”煙標(圖②),構圖簡潔明快,勾勒出銀光月色和古代的青銅酒樽,副圖上有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由當陽卷煙廠出品的“月圓”煙標(圖③),正副版圖相同,都是圓月下、鮮花邊的一對戲水鴛鴦,包含了花好月圓、愛情甜蜜之意。
由紅安卷煙廠出品的“月兔”煙標(圖④),溫馨浪漫,可從中領略到望月寄托情思的意境。
一枚枚煙標所表現的正是人們心中對團圓的期盼,對親人的祝福,對遠方游子的思念,對甜蜜愛情的追求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月十五話“中秋”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早在古代,按照我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當中,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因此,北宋太宗年間,八月十五被始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在兩漢時期就已具雛形。中秋節最初源于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傳在帝堯時期,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使得大地上禾苗被烤焦,樹木被曬死,巨蛇猛獸也乘機出來吃人,人們陷入了深深的苦難之中。神人后羿手持強弩,奉命去射太陽,并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仙藥。可是后羿美麗的妻子嫦娥,趁后羿離家時,因為好奇而偷吃了他的仙藥。當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回家時,嫦娥已飛入了月宮。嫦娥在月宮日夜思念親人,便命玉兔替她搗藥,準備制成仙藥再回人間。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所以后人把中秋節賞月與嫦娥奔月相連,使中秋節更為浪漫多彩。
我國秦漢以前,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相傳唐明皇在道人羅公遠的指點下,還曾游歷過“廣寒宮”(即月宮),此后月壇祭月的禮節更盛。明清祭月用大西瓜、七節藕,以及印有月宮、桂樹、嫦娥的特制大月餅等。“中秋祭嫦娥”也是流行于婦女中的一種節令祭祀活動,這是因為嫦娥吃了仙藥,長住月宮,有著保持青春的神性。所以中秋節夜,婦女們設案供奉瓜果、糕餅,燒香祭之,以求得保持青春美麗。中秋屬合家團圓之日,出嫁的女子也得回婆家“團圓”,因而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說法。親人不在身邊的,祭月時還祈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
除祭月以外,民間還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中秋賞月始于魏晉,至宋時便十分盛行了。每逢這一天,千家萬戶便于庭院中、樓臺上,擺上月餅、柚子、芋頭、花生等,賞月談趣。現在中秋賞月已是普天同樂的日子,各文藝團體還舉辦中秋晚會,為賞月之舉增添了現代氣息。中秋佳節,民間為家人歡聚團圓之期,還有互贈月餅的風俗。市面上出售的月餅品種繁多,有蘇式、廣式、京式、寧式等,當明月東升時,人們在家中的供桌上擺上各式月餅,賞月吃月餅、話團圓、敘別離,充滿了親情和情趣。這時孩子們來搶月餅,主人也不可生氣。
有關中秋題材的煙標有很多,這里只選用了“嫦娥奔月”的部分。它們是延安卷煙廠的“嫦娥”,安徽蚌埠煙廠和湖南新晃煙廠的“奔月”,河南鄲城煙廠的“廣寒宮”,這些煙標上都是以嫦娥的形象為主。從煙標上可以看出,嫦娥雖然奔向了月宮,做了月中仙女,但是那里沒有親人,沒有歡笑,冷清的廣寒宮里只有寂寞、孤獨和玉兔與她相伴。在她的神情中,仿佛可以看到她是多么地渴望見到親人,期待返回人間。這些煙標大多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產品,其設計印刷的精美程度使它增色不少,不失為中秋題材煙標中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