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基本工具,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標(biāo)志。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徽方言、平話土話。
1、官話方言
官話即普通話,是中國以之為母語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名稱源自中國古代對漢語官方標(biāo)準(zhǔn)語的稱呼,朝廷使用的漢語在周朝稱“雅言”,至少在明清時已稱“官話”,1909年則定稱“國語”,1956年中國大陸改稱“普通話”。
中國約七成人口以官話為母語,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南方的西南地區(qū)、江淮地區(qū)(江蘇中部、安徽中部)以及廣西北部、湖南的北部和東南部、江西的沿江地區(qū)。
2、晉方言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晉語起源于秦晉方言,另一種觀點認為晉語起源于趙魏方言。
晉語的主要使用地區(qū)有山西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陜西省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個市縣。
3、吳方言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吳越語,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支語言,漢語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吳語的使用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萬。
4、閩方言
閩方言是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閩方言所指代的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五種漢語方言在語言學(xué)上各自獨立。
閩南方言分布在閩南二十四縣、臺灣及廣東雷州半島、潮汕、海南及浙江南。
5、客家方言
客家語,簡稱客語,被稱為“唐宋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也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標(biāo)志之一。客語還是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之一(法定公事語言)、蘇里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客家語按不同口音可分為梅州話、惠陽話、惠州話、河源話、贛南話、汀州話、韶關(guān)話等。部分地區(qū)還稱土廣東話、水源音、涯話、新民話、麻介話、懷遠話等。。
6、粵方言
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白話,是一種聲調(diào)語言,是廣府民系的母語,國學(xué)大師南懷謹先生認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粵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社區(qū)中廣泛使用。廣東省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40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shù)大約為12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
7、湘方言
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帶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現(xiàn)代湘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長沙、婁底、株洲、湘潭、岳陽、益陽、衡陽、邵陽、永州等地區(qū)。2010年統(tǒng)計湘語使用人口約為4500萬。
8、贛方言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約5500萬,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內(nèi),另外在浙江、陜西還有少數(shù)贛語方言島。
9、徽方言
徽方言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皖南舊徽州府、浙江西部舊嚴州府一帶的漢語方言。可分為績歙片、休黟片、祁德片、嚴州片、旌占片五片。
10、平話土話
平話是廣西地區(qū)漢語方言的一種,其名稱古代即有,涵義不明。使用人口200多萬。平話又分為桂北平話和桂南平話,桂北平話與湘南土話,粵北土話有近緣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