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08:51:08
來源:新周刊
2021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要早一些。
在北京又憑借“一秒變北平”的古風美景沖上熱搜時,隔壁的天津則實力演繹了什么叫:
雪地大舞臺,有哏兒更精彩。
堆雪人、打雪仗這種基本操作,天津人都能玩出別樣的風采。
更別說刻進天津人DNA里的種族天賦:天津快板。
“天津下了雪,你說那是馬應龍。圣誕節的老外,他也看趙麗蓉。
叮叮當,叮了當啷,這是我的天津快板兒你別太緊張。”
不愧是你,天津人。/抖音@天津人
難怪朋友圈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要想生活積極,好友必須津籍。
再平淡瑣碎不過的雞毛蒜皮,只要是從天津人嘴里說出來,都能讓人一秒笑場。
不信?
就算是大冬天露腳踝這種小事兒,天津人都能當場進行文學創作,感嘆、反問、夸張三連:
“要!姐姐!介穿的嘛?!腳脖子是領養的薩?”
天津話
比相聲還好玩兒
2005年,林永健穿著一身耀眼芭比粉,頂著泡面頭,嚷嚷著“干嘛呢,干嘛呢,干嘛呢”,沖上春晚舞臺。
天津“結界(姐姐)”潑辣嘴刁的形象,就此一炮而紅。
天津話魔性的口音,更是深深印在了觀眾腦海里:
“我正掃灰呢,好嘛,一個大錘掄過來了!要不是躲得及時,我這張臉啊,可就破——了相了!”
靚女出沒注意。/《裝修》
在方言的加持下,天津成了“溫柔不起來”的城市。
比如,“好嘛”,原本包含著讓步、妥協、撒嬌、寵溺等多種柔軟情緒。
但是來到了天津,它讀作“豪~馬”。
三分嬌羞七分嗔怪的“你說嘛”“什么嘛”,變成了“泥索罵”“罵玩意兒”。
撒嬌軟糯不存在,就算是談戀愛,也丟不掉這獨一份兒的嘴碎、貧氣和直爽。
“你知道我有多喜歡你嗎?”“喲,您給說說?”
“余生請多指教?!薄暗绵?,您就瞧好兒吧!”
沒聽過《報菜名》,都讀不出此中玄機。
獨特的發音,再加上天生有接下茬的“本能”,有人把和天津人搞對象稱為“相聲式戀愛”,不是沒有道理的——就連吵架,都像極了說相聲:
“干嘛呀您介四?又生嘛氣呀姑奶奶!”
天津話,可以介入任何場合,能給世間萬物加上搞笑濾鏡。
清冷嚴肅的霸道總裁,只要說上天津話,瞬間接地氣了不少。
外國童話《白雪公主》,天津話也完全手拿把掐:
“魔鏡魔鏡我問你,我是不是咱們屯子這塊兒,最薩利的姐姐呀?”
魔鏡:真新鮮/B站@植物椿
天津話這種不會冷場,只有笑場的魅力,吸引不少方言愛好者們趨之若鶩,躍躍欲試。
但不少人從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比如,想要優雅地說天津話。
天津人只會告訴你:結界,介個沒戲,想嘛呢你?
被天津話吸引的初學者,還專門總結了天津話的“規律”:一聲讀三聲或四聲,三聲讀二聲,二聲讀一聲,四聲不變。
但是,如果你足夠虔誠且細心,會發現學習天津話最地道的場景,其實藏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里。
因為大部分時候,用天津話說什么、怎么說,全看天津人民的心情。
燕小六和扮演他的演員肖劍,都是天津人。/《武林外傳》
它就像承載著煙火氣的精妙魔術,在當地人手中,變幻出千百種樣子。
但不變的,是那份詼諧、俏皮和幽默。
“倍兒哏兒”
有人說,天津人的幽默細胞,是娘胎里帶出來、刻在DNA里的。
這話對,也不對。
畢竟任何一種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都離不開后天學習。就算是天津人,也不是天生就會背《報菜名》。
但你絕對可以相信,天津有關幽默的熏陶。
在外,車里有24 小時聯播的天津相聲廣播陪伴;在家,每天下午五點半,天津文藝頻道就開始播放《每日笑吧》。
天津衛視的節目單,從頭到尾都透著喜慶:
天天現世報是什么節目?
在這種歡樂氛圍里浸染長大的天津人,深諳語言之藝術,幽默之門道,“曲藝之鄉”的實力,毋庸置疑。
對于他們來說,哪里都是展示幽默生活態度的舞臺。
2018年,CBA常規賽,天津男籃主場迎戰遼寧男籃,中場休息時間,觀眾正在等著勁歌熱舞的啦啦隊登場。
說時遲那時快,場上走上來幾隊彪形大漢……
來了段天津快板。
只能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他省市電視臺的收視冠軍,可能是戀愛相親、家長里短。而天津衛視的長青節目,是《蟋蟀爭霸賽》。
別小看這兩只蟲兒、方寸之間的成敗,天津人民一直樂此不疲:“倍兒哏兒!”
嘛時候是津門第一啊?
繡球夾、摔夾、剪子門……一招一式都有名字,打架之前還得來段定場詩:
“七對蟋蟀,七個高潮,國泰民安斗蟋蟀?!?/p>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p>
對待蟋蟀打架都這么嚴謹、熱忱的天津人,至情至性,可見一斑。
不過,別以為天津的幽默,只是小打小鬧。
別的城市,建橋就是建橋,不過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而天津人眼中的橋,是十米跳臺。
為了在線上打造一場視覺盛宴給足了視角。
路過獅子林橋,在那里穿著泳衣飛翔的天津大爺大媽,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向你展示這座城市的文武兼備。
跳完了,圍觀群眾會給你叫好,跳之前,還有助陣的沖鋒號。
在天津人眼里,一切生活情景,都可以憑借搞笑天賦,變成他們的快樂源泉。
天津的相聲演員,估計都得特別努力,否則業務水平會落后于普通市民。
要不然,天津的茶館里,怎么寫著“嚴禁觀眾登臺”?
人均幽默水平過高,也會帶來“麻煩”,所以,天津有全國獨一份兒的交通標識:
“駕車說笑,危及安全”。
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每個初來乍到的朋友,快樂,或許才是天津真正的土特產。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而笑過,就算來過了天津。
嘛錢不錢的,
樂呵樂呵得了
搞笑歸搞笑,天津人的幽默,絕不止耍貧嘴這么簡單。
它根植于這座城市從容、閑適的氣質,傳遞的是天津人樂觀豁達的精氣神。
說到底,離不開這座城市特殊的歷史。
由于開埠較早,天津在清末,就成了格外熱鬧的港口貿易城市。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客商絡繹不絕,不光形成了獨特的江湖氣,還造就了天津的市井氣。
“吃盡穿絕天津衛”七個字,正代表著過去一百多年里,那個新潮、奢靡、風光無限的老天津。
在天津衛,再不顯山露水的物件兒,都可能有嚇你一跳的來頭。
比如,天津國民飲料山海關汽水,是什么來頭?
20年代,末代皇帝溥儀婚宴限定;50年代,國宴專用飲料。
歲月荏苒,曾經的紙醉金迷、雍容華貴,早已悄悄融進這座城市的底色,成就了天津人“吃過見過”的底氣。
木心有首詩,用來形容天津再合適不過:
“我兄弟,你好在有一股豪氣、一派靜氣?!?/strong>
這座城市用極大的包容性,把復雜歷史變成了如今的簡單生活。
這份閑適和安穩,只有最終選擇留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才能切身體會。
比如,按時下班回家吃飯,已經寫在了天津人的基因里,是誰都無法撼動的鐵律。
比如,不少天津人都信奉“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strong>
畢竟,還錢的日子有的是,不怕還不上。
但新鮮的皮皮蝦是不等人的,再不吃可就過季了。
天津北塘的海鮮早市/B站@我是空菜
只能說,無論是什么性格在天津這樣的氛圍里,都會被滋潤成享受生活的“反內卷主義”。
這也就不難理解《楊光的快樂生活》,為什么會成為天津本土最受歡迎的電視劇。
這部劇講的,就是逍遙自在,“不思進取”的普通人生活。
不斷經歷失業、失戀,卻口嗨不斷的咸魚主角楊光;蹬著三輪賣水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廢柴兄弟條子;穿著跨欄背心,在胡同指點江山的鄰居曹大哥……
每一個角色都寫實得不留余地,像極了我們每一個在生活里掙扎沉浮的平凡人。
只是,不論貧富的自嘲精神、不管順境逆境都“不是事兒”的平常心,卻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
如果你也渴望擁有這種樂觀主義精神,那不妨在遇到困擾的時刻,在腦海里,用天津話大喊一聲:
“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責任編輯:戴博思 PSY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