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廣播里聽到一則新聞,說是在濟南歷城一中讀高一的小亮(化名)給女同學傳了些具有“戀愛性質”的紙條被老師發(fā)現后,被校方要求“自動退學”。如今16歲的小亮已在家半個多月了,因正常學業(yè)中斷,他和家人心急如焚。家長認為,校方此舉對于一個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講有失妥當,有可能對他的一生造成負面影響;但校方表示,如此是為凈化學校環(huán)境,且孩子的家長有“承諾”在先。
校方與家長許下的所謂“承諾”究竟孰是孰非,暫且拋在一邊不論。單單從中學生早戀這個話題而言,便一直是令家長和學校頭疼的難題。其實,中學生早戀的問題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心知肚明。現在的孩子普遍早熟,別說中學生了就連不少小學生也老公老婆地叫個不停。只能說如今的中學生早已不同往日。他們接受的信息量更加豐富,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地多,對男女之間的那點事早就見怪不怪了。青春如火的年紀,正是渴望愛情的時候,就算偷嘗禁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學校對此不能因噎廢食,僅僅因為學生互遞具有“戀愛性質”的紙條便勒令其自動退學,這實在說不過去。
學校的職責本就是教書育人,如果每個學生都優(yōu)秀懂事,絕頂聰明,那還要學校干嘛。這個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和學校。要相信學生的本質再壞也不會壞到哪里去。如果僅僅因為學生早戀,學校便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由分說將其開除,未免太過武斷粗暴,大大違背了學校百年育人的教育方針。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面對學生早戀的問題其實大可不必恐慌,這只是學生們一種正常的生理需要,也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社會現象,要正確對待與區(qū)分。
早戀按照其進展程度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初級階段,只是停留在暗戀時期,僅僅單純地喜歡對方而沒有實質性的行動,像這種純純的戀情大可不必大動干戈,順其自然就好;第二類是地下發(fā)展階段,相互喜歡,但處于地下戀情,不太明目張膽,且沒有影響到班風校紀,更不會影響到雙方的學業(yè),那么作為家長和老師,就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切忌打草驚蛇,否則會將局面鬧得無法收拾;第三類是熱戀階段,早戀得太過高調,無論上課還是下課都粘在一起,甚至還導致其中一方早孕,其早戀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業(yè)并對班風校紀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待這種情況老師和家長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要找個合適的機會與場合私下里找他們聊天談心,替他們分析早戀的利弊,告誡他們要收斂,要克制,要忍耐,要將精力多放在學習上,不能因為早戀而影響了學習,要告訴他們美好的前程就在不遠的前方等著他們。總之,學校千萬不要棒打鴛鴦,不分青紅皂白,不問緣由,不仔細核實調查就輕易開除早戀的學生。
據北京市宣武區(qū)所做的一項針對2000余名高中學生的生殖健康調查顯示,有6.2%的高中學生承認有過性行為,重點高中學生比普通高中和職業(yè)高中學生在性態(tài)度上更開放。有過性行為的尚且有6.2%,有過早戀行為的更不計其數了。而且早戀不是差生的專利,更多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也加入了早戀大軍。如果學校要將所有早戀的學生一律開除,那么學校還會存在嗎。所以,建議學校老師調整心態(tài)。改革開放這么久了,個別老師的思想卻還停留在古代封建時期,這是不對的。學校和老師應該與時俱進,通過學習相關心理學的課程,多了解當下學生們的思想動態(tài)與心理情感,盡量縮短與拉近和學生之間的代溝與距離,并且請多給學生一些關懷與包容。只有熟知了學生內心真正的渴求,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面對中學生早戀,正確的做法不是一味的圍追堵截和驅趕開除,而是加強溝通與疏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感情與學業(yè)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壞,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去把握與引導,使其將正面的能量發(fā)揮到最大。其實,早戀也有美好的一面。早戀并非罪不可赦,它有時候也能改變一個人,并促成雙方共同進步。比如有的學生情侶會約定一起努力學習,爭取共同考取心儀的大學,從而讓這段早戀充滿了陽光的味道。這又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呢。早戀,如一枚青澀的棗,若一頓亂打便會使其過早地夭折,但若能給予其適合的空間與養(yǎng)分,一樣能結出成熟甘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