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提到德國坦克的時候,往往會脫口而出德軍坦克“虎式”最猛,因為它在1942年下半年服役初期,曾憑借難以擊穿的裝甲以及火力猛烈的火炮,讓蘇軍束手無策。
甚至因為“虎式”這么難打,當時只要有蘇軍士兵,能夠用某種方法干掉一輛虎式,就會被戰友們公認為“牛人”,戴上“馴虎者”的尊號。
當戰爭結束后,依托“馴虎者”的努力宣傳,“虎式”自然而然的成為普通軍迷眼中的“德軍”王者。但是當我們仔細翻閱二戰德軍所用坦克對應的資料時,不難發現單從數據上來說“虎式”并非最強者。
在“虎式”的腦袋頂上,還有個霸氣外泄的“虎王”。決定要研發虎王的時間,其實跟“虎式”是同期的,二者都是在1937年由德國武器軍備發展局提出。
理論上作為重型坦克的高低搭配使用,高的為“虎王”、低的是“虎式”。因為坦克重量決定其研發難度,1942年“虎式”得以搶先出爐,且做到了一鳴驚人,秒殺當時蘇聯全部坦克。
而也正是因為“虎式”的強勢,在已經夠用的實用主義思想下,“虎王”項目陷入了擱置階段,直到蘇聯在1944年2月投入IS-2重型坦克,該坦克在火炮威力上大了“虎式”一圈。(“虎式”火炮88mm、IS-2重型坦克122毫米),直接致使“虎式”失去了蘇德戰場上的絕對優勢。
為了確保在坦克領域上的技術領先,1943年德軍在得知蘇聯研發IS-2重型坦克的情報之后,“虎王”項目得以全面重啟,并跟IS-2重型坦克同期投入戰場。
此時的虎王裝備了“虎式88mm”火炮的改進版(德國坦克的火炮二戰最高即為88mm),威力有著較大程度的提高,根據蘇聯軍方的測試,若兩輛虎王坦克進行射擊測試,虎王自身火炮可以僅用1發就直接擊穿虎王自己的炮塔前甲。
而虎王正面最厚的地方即炮塔前甲,其采用的是鋼裝甲焊接結構,最厚處達到了150mm,在實戰之中蘇聯最猛的IS-2重型坦克是難以一炮正面解決虎王,因而在戰場上那時的虎王坦克正面裝甲幾乎打不破。
所以清算戰場上的“虎王”坦克殘骸時,不難發現絕大多數“虎王”都是因側面被集中而“犧牲”。但是遺憾的是,在虎王登上戰場的1944年,在美國的幫助下,蘇聯和英國已經把戰火全面燒向了德國本土。
德國本土日夜受到英國或者蘇聯的輪番轟炸,譬如魯爾區這樣的重工業區尤其被“特殊照顧”。所以在生產設備和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虎王雖然威力大,但始終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使用。
不完全統計截止戰爭結束,虎王僅生產了489輛,其中1943年3輛、1944年377輛、1945年107輛。如此規模的數量,根本奪不回戰場主動權。
一輛虎王威力再大,面對美國10輛謝爾曼、蘇聯10輛IS-2重型坦克也得束手就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