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對不起,今年漲到8萬了...
看了上面這張媽媽列的單子,嚇得我虎軀一震:還讓不讓人生孩子了!
最近聊教育話題的特多,我票圈就被這樣兩篇文章刷爆,《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這標題,你就能感受到那股勁兒,特焦慮。
我把文章分享給闊姐夫,他看完以后表情是這樣的:
港真,媽媽們的瘋狂,根子上都是對階層滑落的擔憂、以及對階層躍升的期許,加在娃身上了。
那么問題來了,教育真值得我們不計回報地投入么?
首先要明確一點,教育是一種商品,同時也是一項投資,你投入多少金錢和時間,關系到孩子得到什么樣的教育。
相應地,因為出價能力不同,這個問題對每個階層來說,答案不完全一樣。
比如,底層只能買得起最基本的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讓娃有個飯碗,成為一件合格的社會工具。對于資源匱乏的底層來說,應試教育就是一項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資。
國內情況不用多說,我們都曾在應試教育里摸爬滾打,最終掙得一份夏天有冷氣的辦公室工作。
就算是倡導“快樂教育”的美國,底層也在接受類似的“應試教育”。
在美國,有種針對貧民孩子辦的公立學校,叫KIPP(“知識就是力量”)。這種學校就跟中國大部分縣中一樣,搞應試教育、軍事化管理。
(KIPP學校遍布全美)
KIPP只有兩個基本點,WORK HARD,BE NICE——就是努力學習,好好做人。
教育目的很簡單,就是讓這些底層的小孩,忙到沒空跟街區的小混混一起瞎混、一起吸毒,以后能夠考上大學。
所以,KIPP的娃早七點半上學,下午五點放學,還有大量的家庭作業,做完累趴了直接洗洗睡。規矩也特別多,甚至上廁所怎么用衛生紙、用多少,都有規定。
只有靠這種方法,才能讓底層的孩子克服原生家庭的不良習性,將來進入大學,他們的命運才能被改變,就跟許多中國家長把小孩送進毛坦廠讀書一個道理。
對于資源匱乏的底層家庭來說,抓住應試教育這條路,讓娃擁有知識資本,就是成本最低、確定性最高的教育投資路徑,如果孩子爭氣,下一代有相當機會實現階層躍升。
那素質教育最適合在哪兒開展?中產階層。
在上海,走“素質教育”路線的私立學校,一年十幾萬學費是標配,但中產家長們省吃儉用,也要擠破頭地買單。
這些學校培養出的孩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藝,還有獨立思考、口頭表達、社會交往、組織人群等等諸多能力。
不過,這樣的素質教育,培養的仍是一個中產階級人格,下一代大概率能成為優秀的“高級打工仔”,僅此而已。
因為中產往上,階層通道就很狹窄了,如果父母定位是讓子女實現階層躍升,懟上全部資源,恐怕也不難得到想要的結果。
至于最頂層的精英教育,目的不是讓娃“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是中產要干的,他們是“挑選別人”的人,要學的只有一件事兒——培養決策能力。
(頂層的思維是資源導向)
至于成績,對頂層的娃來說更是浮云。他們憑著知識、遺傳基因、背景早早地越過了同齡人,開始走自己的道路了。
對于底層和中產,家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怎么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教育上就大有講究。
底層絕對不能放棄,教育幾乎是階層躍升的唯一通道。
手上資源再少,也要全力投入、集中火力死磕應試教育,讓下一代掌握知識資本,過上更好的生活。
相比底層,中產階級的教育的投資回報率,就沒那么高了。
認清這個現實,不要把自己和孩子逼太狠了。我剛查的數據,看到21.1%的中產家長不計成本地投入教育,說不出的難受。
因為中產還是略有薄產的,從投資角度來說,教育只是家庭投資的一部分,而不該是全部。
把全部資源投在小孩身上,就跟把錢全投進科創板是一樣的,是一種資源錯配和浪費,并不能起到分散家庭風險、增加家庭收益的作用。
想想看,萬一你花巨資讓娃上了頭牌私立名校,娃就是個學渣呢?萬一娃被你打雞血弄抑郁了呢?
用力過猛,投資沒有產出甚至負產出,對家庭的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
說到底,教育不過是家庭生活的一個籃子,不要把你全部雞蛋都丟進里面。
與其畢其功于雞娃,不如雞下自己——努力工作增加收入,提升學歷能力,積累人脈資源,或者深思熟慮之后去創業,哪一個不比雞娃確定性更強!
最怕的就是,自己中年危機,還要苦哈哈寄希望于小孩身上的家長,那小孩得多慘、壓力得多大。
最后,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
中國人向來重視教育,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要保持“理性”。很多父母把教育看成一種道德義務甚至信仰,投入越多、執念越重,已然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也弄得自己無比焦慮。
教育下一代,終究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啊,不要忘了人生,首先要為自己活。
▼
本文為“菜雞說”原創,不構成投資建議,未經授權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