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理想學校的教育之道
一、從優質學校到理想學校的飛躍
什么是理想學校?我們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是學生向往的學校,老師感到幸福的學校,當然也是社會滿意的學校。理想學校和優質學校不一樣,優質學校是為了生存,注重外在的,不得不做,而理想學校一定是教師幸福、學生快樂的學校,也是社會滿意的學校。
優質學校不一定是理想學校,但理想學校一定是優質學校。
二、發現教育之道
教育理念:尊重生命,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我們認為,教育史生命的事業;尊重生命,就是本著對學生生命和教師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研究生命,喚醒生命,探尋生命成長的規律,挖掘生命成長的潛能,讓學生和教師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要為學生的發展負責。“發展”是指學生內在的自主向上的力量,我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做好學生的欲望,這就是潛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生命自然力。“負責”就是要通過我們的教育,喚醒和激活學生的自主潛能,使其自主發展,自主儲備真正決定其終生幸福的品德、性格、習慣、人格、能力和勇于創新等精神財富。
從教育者到被教育者之間,只有一條道,就是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這就是教育之道,其他的“對分數負責,對家長負責”等都不是真正的“道”。
三、走進理想學校的教育之道
“道”是規律,是思想,也是行動之路。
(一)管理之道
我們的管理特色——管理底線化、管理資源化
1、管理底線化
我認為最大的管理就是“給底線”的管理。我們的底線就是“尊重生命,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
(1)規定——規則——規矩
1)規定:他是由上而下,是領導單方面制定的。辦教育一定要以人為本,一定要把學校辦成老師和學生的精神家園。
2)規則:規則和規定不同。“規則”是大家共同制定并認可的,單頁有一些教師對制定規則的重要性認識不清,認為教學工作繁忙,制度由學校規定了即可。其實,對規則的需求是人的天性。“通寶”這個名字,就是說學校的發展,對內要有規矩、民主、自主;對外要相互協調,按規律運作。
3)樹立“規則意識”,讓規則看守學校
我們讓老師們明白,對大家進行“規則意識”的培訓,不是為了領導好管理,而是為了強化大家的“規則意識”,為了使教師們能夠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
制度比美德更靠得住,因為道德只能使少數人具有美德,而制度卻能使所有的人具有良好的行為和美德。
4)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變成了人們心中的“規矩”,學校管理業有開始的顯性規則管理,逐步轉變為隱形的規矩。越是文明程度高的地方管理越是隱形。
5)上不封頂
“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們可以有自己的個性發展,有自己的精神高度。“你有多大的本事,學校就給你搭建多大的平臺,你的發展空間只有底線,上不封底。校長和管理者重要的任務是幫你守住地下,給你提供思想發展的信息和高度,管是為了不管,就是為了使老師們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
一位教師的成長過程,是從合格到成熟,從成熟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從合格到成熟,必須努力學習;從成熟到優秀,需要提升,需要積淀,這是一個逐漸積累和成長的過程,但從優秀到卓越就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一個質的飛躍,西藥內在的心靈感悟,最戶上升為一種境界。從合格到成熟到優秀的過程,人們雖然也很努力,但往往是一種表現,常常有打工心態,因為即使表現得特別好,成為優秀,也只是達到了熱愛階段,這就是一些表現很好的教師也會產生職業倦怠感的原因。只有進入境界后,才會使工作成為一種享受,才會大汗淋漓,樂此不彼。如果我們達到了卓越境界,我們就會真正感受到自由、快樂,就會享受工作、享受人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才是做教師的最高境界。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龍門=底線
舉辦主題為“辦理想學校,做幸福教師”的教師培訓。如果教師只把崇高的教師職業作為飯碗的話,學生就會傳給你為老師工作中的一個籌碼。當老師完不成任務或做不好的時候,就會責怪學生,就會為難學生,學生就沒有了生命的價值。中國教育的問題就在這里,老師不快樂的根源也在這里,因為老師沒有真正展示自己生命的狀態,而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搬運工,把知識搬來搬去。
只有幸福教師才可能使學生快樂。
首先,不想做教育家的教師不幸福,想做教育家,你就會用教育家的眼光去看待教育,去研究學生,去積極地從事教育教學;就不會只是教書匠,更不會成為一個為了完成任務的打工者。
(2)表彰幸福老師
通寶育杰學校最高教師榮譽獎:“幸福教師”,被選為“幸福教師”的老師,學校除隆重為其召開個人教育實踐研討會并頒發獎品外,還要增加工資。(獎金)
1)“快樂從教三十載,幸福人生一輩子”——趙虹老師教育實踐研討會(獎勵:一把金鑰匙,價值一萬多)
孩子在你心中的位置,決定了你在校長心中的位置
2)“唱紅歌成長”——陳儀萍老師班主任工作研討會
頒獎詞:她非常喜歡做老師,尤其喜歡做班主任,在山西通寶育杰學校工作13年,擔任班主任工作13年。13年如一日,和學生在一起,總有如泉涌的智慧。她不斷學習,博覽群書,不斷地實踐,不斷總結積淀,常常大汗淋漓地樂此不彼,享受著在規律中行走的快樂。在同事之中,她倡導并踐行“羅文式”送信人,使重任為榮譽,把工作當舞臺,看事業如生命,事事用心,件件出彩,成為同行的楷模。在家長教育方面,引領家長從孩子一生發展著眼,不給孩子淺陋的愛。學生的可喜進步,離不開家長理性而高貴的愛。通寶育杰的家長和老師結為共同體,不為任務,職位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個精神巨人。
十三載通寶為師,從小學當班主任獲全國班級創新大獎,到初中一肩挑兩班魅力班主任,她把“紅歌”聲聲、軍裝效應、小品演出、家長書信,都能化為神奇的教育力量。一路走來,她成了同行的楷模、學生的偶像、學校精神的化身、通寶育杰的驕傲。
2、管理資源化
優質管理和劣質管理的最大區別,就是看你是否通過管理把人力資源充分調動和挖掘出來。
(1)學生資源:通寶育杰——一個不少,通通是寶,學生不是教育資源的消費者,而是教育資源的創造者
1)學生不是資源的消費者
2)開發學生的愛心資源——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愛心捐贈日、貧困山區體驗、兒童福利院和特殊學校、汶川大地震
(2)教師資源:愛是第一教育力,只有驚動了生命的師生關系才可以提高教育質量
“親其師,信其道”,而真正產生教育效果,即生成教育力的,也是學生的“信其道”
寓言:《魯侯養鳥》(學生需求什么?)
盧梭:教育錯了的孩子比未受教育的孩子離智慧更遠。
“愛”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偉大、最說不清的一個字,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既不能強制,也不能量化。我們認為教師是不是真愛學生,最簡單的鑒別方法是,看學生是不是愛老師。因為愛的結果是“相愛”,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是不是真愛,學生是有感覺的。
1)教師“親其生”,學生才能“親其師”。
缺乏了愛的教育會變得功利、蒼白、無效。德育抽走了愛,就只剩下赤裸裸的功利和強制;教學抽走了愛,就會變成學生的分數和老師的任務。教育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為孩子的一生發展負責。愛必須驚動生命,因為只有驚動了生命才能讓學生內心認可,才能形成教育力。
2)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老師愛你”
在我們學校,每位老師都要做的一件是,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老師愛你”,沒有了老師的愛,孩子的童年永遠是灰色的。
“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有愛的孩子是安全的,想象力豐富,敢于探索;有愛的孩子是柔軟的,容易適應環境,應變力強;有愛的孩子是寬容的,與人為善,心里充滿陽光;有愛的孩子是理性的,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愛的孩子是自信的,是奮發向上,自主、獨立的。
心理指導教師制
3)愛到深處——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孩子
演講大賽:“我的學生感動了我”
(3)家長資源:家長是教育資源,家長不是配合學校,而是合作伙伴,我們是教育共同體
“木桶原理”——短板
案例殘疾學生媽媽想替孩子值日,老師給孩子媽媽寫了一封信:我知道您很愛自己的女兒,但請您相信,與她相處了兩年的班主任老師對孩子的愛絲毫不亞于您。關于如何理解愛,我今天將這樣一段話送給您:一定要讓她做事,讓她在做事中明白責任;應該讓她受苦,讓她在受苦中懂得珍惜;應該讓她失敗,讓她在失敗中獲得對失敗的免疫;應該讓她流淚,讓她在流淚中體會到淚水鑄造的輝煌;甚至可以讓她受點傷,讓她學會舔舐傷口,動的匍匐前進的偉大與悲壯。別剝奪了她痛的權利,別侵犯了她做人的尊嚴。是的,她是您的孩子,單她不是您的私有財產,她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太遠的路,您不可能陪她去走,她必須獨自步入人生的考場,去面對您永遠無法預料的、變幻莫測的風云。愛的能力說到底就是造就的能力,千萬不要用您淺陋的愛,泯滅孩子向上、向善的心。
(二)科學發展之道
1、學校特色——兩制一改:文明班級申報制、心理指導教師制、教學改革有效課堂
文明班級申報制
(1)申報文明班級:改評選為申報,也是就是要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評選:外力、結果;申報:自愿、過程)
六個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而去奉行不悖。(前三階段他律,后三階段自律)
(2)我很重要,我是唯一的這一個(填申報表,師生簽字。上面寫著一句話:在這個集體中,我很重要,我是唯一的這一個)
(3)責任心是學生一生成長中的最重要的品質(班級誓詞,班級宣誓)
(4)把“誠信”交給學生:只有全班同學都愿意做文明學生,都真正努力了,才能申報,才能掛牌。
(5)我們的校本教研,踏上了中央教科所的平臺:“從好表現到好品質”-----“從外在規約到內在品質——途徑與機制”
2、我們是中國人,也是世界人
校訓:做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我們要培養學生在精神上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在心胸上能夠夠包容世界,有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質,有理想有發展。
小學一至六年級學完:《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
3、我們讓學生帶走的不僅僅是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