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落臟辯證.臟腑關系與辨病概說.病機19條解讀 (臟腑別通)
userphoto

2022.05.27 福建

關注
落臟辯證之落臟于心(一)(臨床實用請收藏)
林君講董針 2022-02-27
凡病源于臟,凡病落于臟。看病在何臟何腑,人體經絡走向路徑落臟,從疾病的癥狀五行分析所屬落臟。如:①失眠多夢是肝腎陰虛或心腎不交。如肺虛咳嗽多為脾肺兩虛。
(1)落臟于心:
①主血脈,凡是由血脈(血管、血液)出血或血不流引起的疾病(如各種心臟病,各種血管疾病,各種白血病、高血壓、血液粘稠引起疾病,血栓形成疾病,血液路徑發生改變的疾病,腦溢血,一切出血)可落臟在心。
其華在面。面色不好的疾病(心氣旺,血脈充,則脈搏和緩有力,面色紅而有光澤;心氣衰,心血少,脈虛而細弱,面色白而無華)。心屬火,受水制,則腎為其主。太過均為病,如老年人因臟器功能衰退,面色不紅潤是正常的。但老年人卻紅光滿面,可能是高血壓、腦出血先兆。
②主神志,心氣血充盈,則神志清晰、精神充沛。如心血不足(如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等),血熱擾心(如譫忘、昏迷、不省人事等),神志(神經精神)、腦病(心智發育不良、智力減弱、腦癱后遺癥、白癡、外傷性智力障礙、小腦萎縮、老年癡呆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心理陰暗、嫉妒心強、占有欲大、貪心、閉塞、自閉癥、抑郁癥等)。
③開竅于舌,心有病者,舌尖紅,或舌頭轉動不靈,吐字不清。
心開竅于目,久視傷血勞于心。舌病(如舌麻、舌強、舌不靈活、心煩、舌赤、口舌生瘡、口角糜爛等)也可從心治療。
心經不通的常見癥狀:心煩、心驚、心悸、胸悶、心痛;氣短易怒;口腔潰瘍、口干、口臭。心經淤堵,怨恨、仇恨。日久傷心氣、心血,會導致心腦血管問題。
心包經不通常見癥狀:失眠多夢、易醒難入睡、心煩健忘、胸悶口干、神經衰弱。淤堵時會壓抑,無法歡樂、愉快。
④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為臟,小腸為腑。如果既有臟病又有腑病,先治臟。小腸上接胃,下接大腸。小腸疾病(小腸主液,通調水道,前后陰病)可從心治療。心有實火移于小腸,可引起尿少、熱、赤、痛等。小腸有熱也可循經上炎于心,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
色紅,味苦,嗅焦。
小腸經不通的常見癥狀:肚臍周圍痛、心胸悶、頭頂痛;容易腹、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淤堵時會憐憫過度成哀傷,容易產生潰瘍。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可落臟于心,痛和瘡為實證,癢為虛癥,實則瀉,虛則補。欲補心必先實腎,欲補腎必先寧心。
心有病,胸中痛并可以牽連心臟上下周圍及腰部作痛,口渴欲飲、脅痛、臑臂內后側痛等。
膀胱移熱于小腸,口生瘡,小腸有熱漸成痔。小腸有寒則里急后重、便血等。
⑤心腎不交:失眠、健忘、心神浮越、精神散亂、怔仲不安等是不及,是虛。欲補心必先實腎,欲補腎必先寧心。
落臟辯證之落臟于肺(二)
林君講董針 2022-02-28
(2)落臟于肺:
①主氣、司呼吸(如呼吸困難。虛類的疾病都落臟于肺,如肥胖癥。氣短、呼吸困難、不暢,少言懶語、說話無力、鼻塞等)。
②主治節、主二十四節氣。節氣與人體關節相對應。凡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關節疾病落臟于肺,從肺上治療。
③主宣發,外合皮毛。汗孔為氣門宣肺氣。外邪侵襲皮毛犯肺,可出現惡寒、發熱、鼻塞、咳嗽、氣喘等病癥。肺衛氣虛,常自汗出;肺衛閉實,常見無汗。
④主肅降,通調水道。肺失清肅,氣不得降,則胸悶、咳嗽、喘息等肺氣上逆病變。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使水液下輸膀胱,則會發生痰飲、小便不利、尿少、水腫等病變。
⑤朝百脈。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再輸送到全身。
⑥肺開竅于鼻、主涕、知香臭。肺有病者,會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外邪襲肺,肺氣不宣,常見鼻塞流涕,嗅覺不靈;肺熱壅盛,則常見喘促而鼻翼煽動。肺有病變可引起聲音嘶啞及喉痹等病變。
肺經不通常見癥狀:怕風、易汗、咽干、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干燥、易過敏、動則氣短胸悶、面色皮膚無華。淤堵時容易悲傷。
⑦與大腸相表里。肺屬臟屬陰,大腸屬腑屬陽。大腸上接小腸,下端為肛門。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于肺的肅降。大腸主津。
色白,味辛,嗅腥。
大腸的病癥:內痔、大便不通(小腸移熱于大腸),腸痛,腸鳴,泄利,下血。大腸實熱則影響肺的肅降,產生胸滿、喘咳等。若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困難;肺氣虛弱,推動無力則為氣虛便秘。氣虛不能固攝,清濁混雜而下可見大便溏泄。
實則喘咳逆至肩背痛,虛則少氣(氣短)肺消(多飲多尿):心之寒移于肺。膈消:心之熱移于肺。
小腸熱移于大腸則大便不通,大腸熱泄下物作黃色糜狀;大腸寒則泄下物有未消化食物并伴腸鳴。熱極而便血,風中大腸而下血。大腸虛則咳喘之外咽中似有物梗阻感,為實熱咳喘。大腸實則伴有腸腹脹滿、面赤、身熱。治咳喘在肺與大腸。
大腸經不通的常見癥狀:牙痛、頭痛、口干、皮膚過敏;青筋斑點多、腸道功能減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淤堵時容易煩惱、發無名火。
⑧處魄,開竅于后陰。肺是魄之所處,若喜樂無極則傷魄(火克金)。后陰(肛門)又稱魄門。如果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并隨處大便,則病變在肺臟,臍針治療取兌+乾,而不是取離位。
⑨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肺氣宣降正常,則肺氣出入通暢,肺氣不宣或肺失肅降則出現咳嗽、喘息、胸悶脅脹等癥。
實則喘咳逆可致肩背痛,虛則氣短。脅滿為胸脅滿悶為實證。多飲屬肺消是由心之寒移于肺,寒郁化熱所致。多尿屬膈消是心之熱移行于肺所致。臟病可治腑,腑病可治臟。
落臟辯證之落臟于脾(三)
林君講董針 2022-03-01
(3)落臟于脾:
①主運化(消化系統)、輸布精氣。
②主肌肉、四肢。脾失健運則清陽不布,營養不足致肌肉痿軟、四肢倦怠無力。
③主升清。脾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上輸于心、肺,通過心肺化生氣血,營養全身。脾氣不升或下陷,則可引起頭目眩暈、久瀉脫肛或內臟下垂等。
④主統血。脾陽虛,則不能統血。頭暈目眩、內臟下垂、久瀉脫肛、各種出血病。如便血、崩漏、肌衄、紫斑等。
⑤開竅于口(不識五味)、其華在唇。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
食不下者為脾寒,好食甘甜者為脾不足。脾健運則氣血充足,口唇紅潤光澤;脾不健運,則血氣虛少,口唇淡白不紅潤。
⑥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
⑦與胃(受納)相表里。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脾主升,胃主降;脾升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屬濕,胃屬燥。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
色黃,味甘,嗅香;
⑧與消化系統有關病癥:頸腫、唇部出疹、喉痹、口角歪斜等。
⑨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不健運可致水濕潴留(水濕停滯從身體痛開始,再身體重,再發展為脹,后致小便不通)或凝聚為痰或溢于肌膚為水腫或流注腸道為泄瀉。脾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致四肢不舉。
脾經不通的常見癥狀:脘腹脹氣、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嘔吐作悶,倦怠虛胖;頭脹頭腦不清、濕重、腳腫、便溏;關節酸脹、糖尿病。淤堵時會對無私接納產生抱怨委屈。
胃的病癥:食不下,消谷善饑為胃中熱。胃寒則消化弱則腹脹。胃脘痛是熱聚于胃口所致。呃逆為膈肌痙攣為寒所致。
胃經不通的常見癥狀:喉嚨痛、胃痛、怕熱、消化不良;倦怠、膝關節酸、便秘;唇干舌燥、身體消瘦。淤堵時做事容易著急、躁動,面部痤瘡、粉刺、或身體容易出現癰膿。
落臟辯證之落臟于肝(四)
林君講董針 2022-03-02
(4)落臟于肝:
①主疏泄(情志、消化系統、通利三焦、疏通水道)可使血行暢通。肝之疏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肝與膽相連,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消化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
如胸脅脹痛、急躁易怒;及胃氣不降的噯氣嘔惡(肝木犯胃)和脾氣不升的腹脹腹瀉(肝脾不和),水腫、腹水、氣機不暢、瘀血阻滯等癥狀。
②主藏血、主謀慮、精明(精神病)。肝藏魂,悲哀過度可傷魂,魂傷則狂妄。肝主藏血,動則血入心,運行于諸經之間;靜則血入肝,藏血于肝。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可引起月經量少、閉經,或月經量多、崩漏。
③主筋,主運動,其華在爪。肝血充盈,使筋膜得到濡養而維持正常運動。肝血足,筋強力壯,爪甲堅韌;肝血虛,筋弱無力,爪甲多軟而薄,枯而色天,甚至變形或脆裂。
④開竅于目。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黃,眼澀,畏光,流淚。
肝血不足則夜盲或視物不明;肝陰不足,則兩目干澀:肝經風熱,可見目赤癢痛;肝陽上亢,則頭目眩暈;肝風內動,可見目斜上吊等。肝和則目能辨五色。
⑤肝與膽相表里。膽汁直接有助于食物消化。肝失疏泄會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膽汁排泄不暢也會影響肝的疏泄。
色青,味酸,嗅臊;。
⑥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思維紊亂、情緒失控或狂妄)。膽的病癥:善食而無力、脅下脹痛、恐懼等。
⑦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血不養筋導致四肢震顫、麻木、屈伸不利;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肝風內動,熱邪傷血,血不養筋,可見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狂言、易怒。遇事易怒則為實,易恐者則為虛。肝實熱,常兩脅痛;肝虛寒則腹滿,不欲飲食、腹脹。
⑧生殖系統:因肝經繞陰器而行,不孕、外陰病變。婦人肝為本,男人腎為根。
肝經不通的常見癥狀: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脅脹痛眩暈、血壓不穩、易怒沖動、皮膚萎黃、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經不調、乳房疾病、小便黃。淤堵時容易憤怒、好攻擊自責。
⑨膽的病癥:脅下脹痛、口中發苦、欲長息等病癥。恐懼并咽中有物,時時唾口水與“癔病”相似。吃得多反而全身無力,是胃移熱于膽所致。
膽經不通的常見癥狀:口干口苦、偏頭痛、容易驚悸、善嘆息、便溏便秘、皮膚萎黃、消化不良、關節痛、脂肪瘤、痰濕、結節積聚。淤堵時焦慮不安、優柔寡斷,左右搖擺。
落臟辯證之落臟于腎(五)
林君講董針 2022-03-03
(5)落臟于腎:
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生長發育延遲、生殖困難)。
②主水,合三焦, 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溢于皮膚為胕腫。主納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胃攝入→脾運化和傳輸→肺宣散和肅降→腎的蒸騰汽化→三焦為通道輸送全身。腎攝納肺氣。久咳喘考慮腎。
③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骨骼軟弱無力、腰膝酸軟腳萎不能站立,牙齒不堅、松動、脫落)。骨不堅則腎虛。
④其華在發。腎氣旺頭發就榮華;腎氣衰弱頭發就枯萎。
⑤開竅于耳和二陰。腎有病者,耳中蟬鳴,或癢,或背,或聾。
腎陽不足可出現尿頻、遺尿;腎陰虧損可出現少尿、尿閉。耳的聽覺功能賴于腎的精氣充養。腎精不足可出現耳鳴或聽力減退。
腎經不通的常見癥狀: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經不調、性欲減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頻、尿少、尿黃。淤堵時遇事恐懼、害怕。孩子經常看恐怖電影,影響智慧。
⑥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主水濕代謝。
色黑,味咸,嗅腐。
膀胱的病癥:膀胱不利為癃閉,不約為遺尿。腎氣不足則膀胱開合失度,可出現小便失禁或頻數等。
膀胱經不通的常見癥狀:惡風怕冷、頸項不舒、腰背肌肉脹痛;腰酸軟、靜脈曲張、尿頻尿多;尿黃、前列腺肥大。淤堵時心情容易郁悶消極。
⑦諸寒收引皆屬于腎(如水濕、痰飲),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如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瀉、水腫等)。
⑧腎的病癥:腎氣虛則手足發冷。腎氣實則關門不利。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腎陽虛衰,則溫煦失職致虛寒。
三焦經不通常見癥狀: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膚容易過敏、肌肉關節酸痛無力食欲不振。淤堵時會產生緊張情緒。
督脈不通的常見癥狀:虛寒怕冷,手足不溫,疲勞乏力;頸椎痛、腰椎痛、瘡瘍、便秘、陰陽失調。
任脈不通的常見癥狀:怕熱、汗多、陰陽失調、月經不調、陽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悶氣喘。
臟腑關系與辨病概說(一)
林君講董針 2022-03-18
了解臟腑辨病有助于五輸穴同氣相求之相應及相通之應用。臟腑之間有相互資生、相互克制的關系,因此在疾病發展、傳變過程中,往往一臟之病可波及他臟,出現臟腑兼病的復雜情況。在臨床中,除明確掌握各種藏象證候分類外,還必須注意臟腑兼病,分清原發病和繼發病,掌握主次病機進行治療。下面就臟腑之間的關系及其兼病常見類型分述如下。
一、心和肺
心主血,肺主氣,血之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的生成需血來供給,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肺氣虛不僅推動血液運行無力,而且可導致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則氣之化生來源缺乏,又可導致肺氣虛。二者相互影響,即成所謂心肺氣虛。心火旺盛也能灼傷肺陰,出現火旺灼金之證。總之,心肺兩臟常互相影響,例如,西醫學中因肺氣腫導致的心功能不全,就是由肺病及心,因心功能不全而導致的肺水腫則是由心病及肺。
1.心肺氣虛
癥狀:面色?白無華,精神疲乏,久咳不已,氣息短促,心悸,甚者可見口唇青紫,肢體浮腫,舌淡,脈細弱。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慢性氣管炎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多因久患咳瑞,肺虛及心,或由于心氣不足,導致肺氣亦虛,因而出現心肺氣虛證。
2.火旺灼金
癥狀:口干,干咳無痰,或痰少黏稠,甚者肺火熾盛,也可耗傷心陰,引起心火,癥見咳嗽氣喘、咯血、心中煩熱等。
病因病機:火旺灼金,即心火消煉肺臟氣陰。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熱傷津。
二、心與脾
心主血,脾統血,二者都與血有關。血的生成在于脾,脾虛則血液生成不良而致心血不足,心主血的功能便會受到影響。心血不足也可使脾的健運不全,不能發揮統血功能,造成血不循經而妄行。因心影響到脾時,以前稱火不生土,現在臨床上更多見的是心脾兩虛。
1.火不生土
癥狀:食少,食入難化,脹滿,便溏,心悸,怔忡。
病因病機:心火不足,不能助脾陽以健運。
2.心脾兩虛
癥狀: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婦女月經過少或閉經,或崩漏等。舌質淡,脈濡細。神經官能癥、貧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久病失調,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心脾氣血兩傷所致。
三、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肝得到血的濡養肝陽才得以斂藏,肝的疏泄條達之性也有助于心血的運行。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風,肝火盛也可影響心,一般叫作心肝火旺;心血虛可致血不養肝,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肝陽虛亦能影響心陽而致所謂木不生火之證。
1.心肝火旺
癥狀:心火旺則心中煩躁,眼紅腫痛,或鼻子出血。肝火旺則手足蠕動,甚或抽搐。
病因病機:肝為剛臟,有暴躁好動的特性,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風,反之,肝火亢盛也可影響心。
2.木不生火
癥狀:心情不舒,消瘦,膽怯,心悸,怔忡,驚惕,健忘,失眠等。
病因病機:肝陽虛弱,外發之氣不足,不能協助心陽。
四、心與腎
心居上焦,屬陽,腎居下焦,屬陰,心主火,腎主水,心和腎之間具有升降相因、陰陽相濟的關系,以維持生理上的相對平衡。就是說心中的陽要下交于腎,溫養腎陽;腎中之陰要上升至心,涵養心陰。心火之所以下降,是由腎水之上升以滋潤,腎水之所以上升,是由心火之下降以熏蒸,此稱“水火互濟”,也稱“心腎相交”。兩者之間是互為制約的關系。
如果腎陰虧虛,不能上承于心,則心陽不受腎陰的制約,就可以產生心煩、怔忡、失眠等心火熾盛的證候。如果心火內熾,不能下交于腎,反而下吸腎陰,也會造成心腎不交而出現心煩不寐、夢遺滑精、腰酸痛等癥。又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就會凌于心而見水氣凌心的證候。由上可見,腎病可累及心,心病也可累及腎,二者可以互為因果,醫生治病就在于調整這些偏頗,使之歸于平衡。
1.心腎不交
癥狀:心煩不寐,多夢遺精,心悸健忘,眩暈耳鳴,口干咽燥,腰膝酸軟,或潮熱盜汗,小便短赤,舌紅無苔,脈細數。神經衰弱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腎陰必上滋于心,心火才不亢,心火必下交于腎,腎水始不寒,從而維持兩臟的對立統一,此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之意。凡能引起心腎陰虧、虛火偏亢的病因,均可導致心腎不交。
2.水氣凌心
癥狀:心悸,水腫。
病因病機: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而上凌于心。
臟腑關系與辨病概說(二)
林君講董針 2022-03-22
五、肝與肺
肝藏血,肺主氣,氣源于血,血賴氣生,二者相因、相互為用。肺得肝之疏泄則肺氣得以宣暢,津液得以輸布,營衛和諧,疾病不生,肝得肺津,柔其剛性,其氣力能伸展條達。又肝以升發為順,肺以肅降為常,肝氣升,肺氣降,相互制約,周身之氣血才能升降有度,通行無阻。如肝氣郁結,則肺失肅降,出現咳嗽、胸悶、太息、脅肋脹痛,這叫金實木郁;肝郁化火,火犯于肺,則出現氣逆喘咳、脅肋作痛、面紅喉干,這叫木火刑金,也稱肝火犯肺或木扣金鳴。
1.肝火犯肺
癥狀:咳嗽氣逆,甚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胸脅竄痛,性急易怒,煩熱口苦,頭眩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支氣管擴張、慢性氣管炎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上逆犯肺,以致成病。
2.金實木郁
癥狀:咳嗽,胸悶太息,脅肋脹痛。
病因病機:肺氣宜宣通,不宜郁滯,郁而不宣,即成是病。
六、肝與脾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只有在肝疏泄條達、氣機通暢的情況下,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得以正常發揮,即所謂土得木而達,肝所藏的血又賴脾運化之水谷精徽物質所資助,即所謂木賴土以培之。脾運化不良可以造成肝血不足。肝氣橫逆犯胃或肝強乘脾,這叫肝脾不和,而脾氣壅滯也可影響肝氣疏泄,可見消化不良、脘腹脅肋脹痛,也叫作土壅侮木或土雍木腐。以下就肝脾不調病證再略加解說。
癥狀:兩脅脹痛,脘腹滿悶,食欲不振,煩躁易怒,腹痛便溏,或婦女月經不調,舌苔白膩,脈弦緩。如過敏性結腸炎、潰瘍病、慢性肝炎等病可見上述臨末表現。
病因病機: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肝病波及脾,或脾虛肝木乘之,引起肝脾同病。
七、肝與腎
肝藏血,腎藏精。精和血的關系十分密切,肝血必須依賴腎精滋養,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腎精必須依賴肝血以資生,腎精才能充盛。兩者相互為用,互為資生,故有“肝腎同源”之說。腎陰不足,不能養肝,造成了肝陰虛,就可導致肝陽上亢,稱為“水不涵木”,也稱為“肝腎陰虧”。下面就肝腎陰虧病證再略如說明。
癥狀:頭暈眼花,面色憔悴,耳鳴耳聾,脅肋疼痛,咽干,腰膝酸軟,顴紅唇赤,手足心熱,盜汗遺精,女子則見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虛細而數。高血壓、慢性肝炎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肝腎相互滋養,久病營陰內耗,肝血不足,或房勞過度、腎精虧損等,均可導致肝腎陰虧。
八、脾與肺
肺主全身之氣,但必須依靠脾所轉運的水谷精微以充實,才能使氣血暢行無阻。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但必須依靠肺氣的散布推動才能輸送到全身內外。脾主運化水濕,肺主水氣肅降,兩者在水液代謝和通調上起著互相促進、相互合作的作用。
脾陽虛衰不能運化水谷精徵,久之就可引起肺氣虛弱,這叫作土不生金或土虛金弱。肺氣虛,肅降失常,水道不調,水濕停聚,也可引起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聚而為痰為飲,出現咳嗽、吐痰或浮腫等。下面就肺脾兩虛病證略加說明。
癥狀:咳嗽氣促,痰多清白,納食減少,神疲懶言,面色無華,身形消瘦,腹脹便溏,甚則面浮足腫等,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浮大無力。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久病咳喘,肺氣虛弱,損傷及脾,或脾氣久虛,精微衰少,使肺氣不足。
九、脾與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人體的生命活動依靠脾腎以維持,脾的運化功能,需依靠腎陽的溫養,腎陽足則脾陽健,脾陽健則能夠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如果腎陽不足,必導致脾陽不振,運化失權。這種情況稱為脾腎陽虛。反之,當脾運化失權,也會出現腎虛,導致水濕內聚而為腫、為飲;稱之為土不制水。
1.脾腎陽虛
癥狀:畏寒肢冷,少氣懶言,精神萎靡,大便薄泄,完谷不化,或五更泄瀉,腹部隱痛、喜按,或見浮腫,甚則腹滿鼓脹,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細弱。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腎炎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上,導致脾陽亦虛;亦可由脾陽久虛,不能運化水谷之精氣以充養腎,導致腎陽亦衰。
2.土不制水
癥狀:水濕內聚為飲,甚或泛濫為腫。
病機:脾之運化失權,生化不及,腎失后天之濟導致腎虛,腎虛則開合不利,而致水濕聚為飲、腫之證。
十、肺與腎
肺主氣,腎納氣,如果腎不納氣呼吸就不能歸根,而發生短氣,所以說腎為氣之根,肺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和氣的依存兩個方面。肺為水之上源,腎主化氣行水,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則寒水上泛于肺,稱寒水射肺,可導致肺氣不降,水道則失去通調,癥見短氣咳嗽、四肢厥冷或浮腫。如外受風寒肺氣不宣,可導致腎的水道不通,癥見發熱,腰痛,全身水腫,如風水證就是由肺及腎的證候。本證多見于急性腎炎。
肺腎兩者之間常相互影響,肺虛可致腎虛,腎虛也可導致肺虛。肺腎兩虛的患者在臨床上是經常遇到的,以下就肺腎兩虛(陰虧)證略加說明。
癥狀:咳嗽,痰出不爽,動則氣促,間或咯血、口干咽燥或聲音嘶啞,腰膝酸軟,消瘦,骨蒸潮熱,盜汗遺精,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肺結核、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本證或因久咳耗傷肺陰,進而耗損腎陰,或由于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肺陰,兩者都可引起肺腎陰虛證。(全文完)
(本文摘自楊維杰教授文章)
病機19條解讀 (臟腑別通)
2016-07-20  來源
病機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機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釋為“病之機要”,謝利恒解釋為“病之機括”,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引起疾病發生、癥狀出現與變化以及病情發展的原因與機理,與現代醫學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機十九條載于《內經·素問》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的內容廣泛,意義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與內傷)、出現各種癥狀的機理、眾多癥狀之間內在聯系、辨證方法等,還通過一種病因能夠引發幾種不同癥狀與不同病因也能引發相同癥狀的現象,說明治療疾病不能采用見癥治癥的簡單方法,強調對于病因病機的了解分析,應該“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做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才能達到“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治療目的。
歷代先賢對此十分重視,詳加注釋并代有發揮,尤以金元劉河間為最。他應用運氣理論對本文進行深入研究,按照內傷與外感的屬性歸屬為五運主病與六氣主病,發現在六氣主病的內容中,獨缺燥氣,于是補充了“諸澀枯涸,干勁皺揭,皆屬于燥”一節,通過對病機發展的分析,在其所著《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中,對病機十九條所涉及的證候與癥狀加以補充,還通過“五氣俱從火化”的病機演變,產生了“主火論”,發前人之未發,補仲景之未備,自成一家,成為寒涼派的鼻祖。在河間主火理論的指導下,一改以辛溫發散治療外感熱病的一統天下,倡用辛涼苦寒,對于外感熱病初起階段,不再應用辛溫發汗,改而采用辛苦涼透的治法,明顯的提高了臨床療效,推動了道醫學說與學術的進步,為以后道醫學說的發展開了先河。
我們解讀病機十九條,首先應正確理解“諸”字與“皆”字的涵義,不能解釋為“所有”與“都是”,只是針對病機十九條中所涉及的內容而不是包羅一切,甚至還不能包括《內經》其他篇章中提到的有關證候、癥狀與病機。病機十九條雖然意義重大又切合臨床實用,但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應結合后世的醫學發展與所面對的臨床實際,用發展的眼光、動態的思維與實踐的方法去學習病機十九條,不能為“諸”、“皆”二字所囿,不可用“病機十九條”去概括一切。
1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本條涉及的癥狀為“掉眩”,病因為“風”,病位所在的臟腑是“肝”。肝屬木,木生風,肝為風臟,風氣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風,發生以動為特征的證候。本條所論屬于內傷,所指乃肝病生風引發的掉眩癥狀,屬于內風范疇,如:肝熱生風,肝陽化風,郁勃生風,此為肝臟本身的病證,又腎者水臟,主水藏精,真陰所寄,陰即水也,木賴水涵,精化為血,血能養肝,若腎陰內虛,水不涵木則木燥而生風,精虛血少,血不養肝則血虛而生風,此乃病在腎而證在肝,乙癸同源,腎病及肝。常用的如辛涼化風、清熱熄風、疏肝平肝、養血柔肝、滋陰平肝,或參介類以潛,石類以鎮,或佐通絡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證候與病機辨證以進,肝病如此,他臟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舉一反三,細細推敲,必有所獲。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內經·素問》有上氣不足,頭為之苦暈,目為之眩的記載,在《金匱要略》中亦有郁冒證的論述。治療方面,上氣不足所致眩暈,我常用黃風湯、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至于郁冒證,《金匱要略》已有澤瀉湯成法。
2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本節致病之因為“寒”,出現的癥狀是“收引”,病在五臟之“腎”。腎主北,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屬陰中之陰而內藏元陽。《靈樞·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靈樞·調經論》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經脈喜溫而惡寒,血氣在經脈中,寒者泣澀,溫者通利。若腎中元陽不足,內生陰寒,不能正常地溫煦經脈,則經脈不利,氣血行泣而失其暢行。同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陽氣既虛,血行不暢,局部經脈缺少血氣的正常涵養,則寒邪乘隙襲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經脈,初則關節疼痛,活動不利,久而出現經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曲伸。按以上病機分析,本節所病之寒邪,既有陽虛之內寒,又有外寒之襲入,正虛邪客,內外合邪,虛實夾雜。如若病程冗長,除了陽氣之虛,還有氣血之損,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釀之痰,陳寒不除,痰瘀難消,寒、痰、瘀三邪互結而成痼疾,已不能單純應用溫腎祛寒為治,宜以化瘀祛痰為主,佐入溫經補虛,也許尚能減輕癥狀。以上所說的證候以經脈攣急,關節曲伸不利為主癥,臨床中也有因經脈攣急而出現局部肌肉、經脈疼痛者,如常見的腓腸肌痙攣,道醫稱之為轉筋證,同樣可以應用本節原文的理論指導治療。所以讀《內經》不能死啃,必須活解,要結合臨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則,真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諸氣月賁郁,皆屬于肺
張景岳解釋:“月賁,喘急也。郁,痞悶也。”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因多種不同的原因造成肅降無權,肺氣上逆,氣結胸中,則出現胸部塞悶、呼吸急促的病癥,故曰其病在肺。本節描述的癥狀類似以胸悶氣急為主癥的喘證,若兼有咳嗽痰多則為肺脹,伴以胸痛則與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脈微即為虛喘重證。臨床所見如肺氣大虛,氣無所主,或如痰濁壅肺,氣降受阻,均可出現呼吸失常,胸悶喘息的臨床癥狀,皆屬病在于肺之例。又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大凡腎氣大虛者肺氣亦虛,下則攝納無權,氣不歸根,上則肺氣耗散,主氣無力,以致氣浮于上,胸悶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腎,由腎及肺,此為虛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氣上,肝氣迫肺而致胸悶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這是實喘之一。所以出現月賁郁癥狀,除了肺臟本身以外,涉及肝腎二臟,病在的臟腑不同,病因病機亦不同,還有疾病性質的屬虛屬實、屬寒屬熱的區別,治法迥異,必須詳為辨析。
4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本節病證的癥狀是“腫滿”,“腫”在全身皮膚,“滿”為腹內脹滿,腫者現于外而醫者可見,滿者病于內唯患者自知。引發的病因為“濕”,病在的臟腑是“脾”。脾屬太陰,為卑濫之濕土,屬陰中之至陰,性喜溫燥而惡寒濕,號稱陰土,脾居人體之中,轉運上下,又稱樞軸。但坤軸之旋運,賴陽氣之溫煦。如若脾陽內虛,一則土德不振,旋運失職,水谷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而上歸于肺,二則土不生金,肺虛則無力行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經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態,導致清者難升,濁者失降,水谷之濕郁而不化,積于腹中則氣行受阻而發為脹滿,外溢皮膚則積于肌腠而成浮腫,這是腫滿之證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虛土不生金,肺虛衛失固密,外邪乘隙襲入,邪郁肌腠,肺失宣達,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濕泛濫,發為浮腫,濕乘于脾,而致脹滿,此屬《金匱要略》之風水證,其病在肺,但細究病機,脾病亦包括在內,故立方用越婢加術湯、黃芪防已湯。再者腎為水臟而內寄元陽,元陽即真陽,亦稱少火,少火生氣,脾土有賴腎陽之溫煦,腎陽不足,脾陽亦虛,旋運隨之失職,脾不制水,腎難主水,氣不化水,水濕停滯,溢于外則浮腫,郁于內則中滿,治用《金匱要略》八味腎氣丸合春澤湯之類,如若氣為水阻,氣水互結而水腫脹滿嚴重者,治用實脾飲,此方以附子溫腎,干姜溫脾,白術健脾,茯苓滲濕,草果燥濕,木瓜化濕,大腹皮、木香、厚樸行氣散滿,再加一味甘草調和諸藥,以上二種,乃腫滿之證生于脾病的變局。按本條所云,水濕內停而生腫滿,雖首責脾土,實非局限在脾。
5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本節原文應改為“諸瘡痛癢,皆屬于心。”這樣與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證候在初起時患處皮膚微紅而癢,疼痛尚輕,此后迅速加重,則局部皮膚掀紅灼熱,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熱輕則癢,熱重則痛”。瘡瘍初起病輕,病輕則熱輕,熱輕則癢,延久病重,病重則熱熾,熱熾則痛,進而熱極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膿,此類病證屬于陽毒熱證,陰疽不在其例。我治療瘡癤癰毒初起,常用《本草從新》所載之忍冬藤酒一方,該方由忍冬藤、生草與黃酒三味藥物組成,藥味少而藥量大,符合《內經》“大方”的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為每劑五兩(舊制),加入黃酒一碗同煎,忍冬藤與黃酒二味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用。治療疔癰瘡癤時一般不用涼血清心之品,這也印證了本節心字的涵義所在,雖然個別疔瘡、發背重證,熱毒熾盛時也可出現邪陷血分、高熱不退、神識不清的癥狀,屬于邪入營血、熱傷心神,這屬于疾病反常發展的個例。因此本節“皆屬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須活解。
6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病機十九條中“上”、“下”二條的內容與其它各條不同,只有癥狀,沒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點明確切的臟腑,因此學習時的思維空間與思考的廣度更大。本節癥狀為痿、喘、嘔吐,病變所在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內藏心肺,其中的心與痿、吐二癥無直接的關聯,惟有肺與痿、喘、嘔三癥的關系密切,如《素問·痿論》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痰壅于肺則病喘、飲邪迫肺亦病喘、肺氣大虛亦能病喘。再則肺主氣之降,肝氣主氣之升,一升一降,合為和平,若其人肺虛,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過,肝逆犯胃,胃氣上逆而病嘔吐與喘息,此類證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葉香巖應用麥冬、沙參、枇杷葉、石斛、竹茹等治療惡心嘔吐的佐金平木法,臨床中應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嘔吐、氣喘,俱屬此類。以上痿、喘、嘔三證發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屬于肺”。但臨床所見亦非盡然,舉痿證而言,按《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與《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的理論,筆者治療痿證圍繞清濕熱、理中焦、補中虛、復中運的原則展開,重點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條所講的上焦肺。臨床中下肢痿軟無力的患者,表現為肺陰不足或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者也非罕見,但采用相應的清養肺陰、滋養肺腎、滋補肝腎的治法,療效明顯的不如清濕熱、理中焦、補中虛、復中運的治法。
7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本節涉及的癥狀有“厥”、“固”、“泄”,病變所在為“下”。“下”即“下焦”,五臟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腎二臟。厥,輕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問·厥論》分厥證為寒厥與熱厥,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內經》還有“腎氣虛則厥”之說,都屬于因虛至厥。陽氣指元陽,陰氣指元陰,腎氣即元氣,腎陰即元陰,皆藏于腎,為生命之根,由此可見厥證與腎密切相關,故曰“皆屬于下”,“下”即“腎”也。再如血氣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煩勞陽氣內張之煎厥,以上三種厥證,大怒與煩勞皆屬誘因,血氣奔逆乃引發厥證的病機,腎陰不足乃本證的主要病因。
良以腎陰大虛,水不制火,肝陽暴張,風火相煽,以致血氣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證,其病在肝,亦在乎腎,乙癸同源,肝腎同處下焦,亦符合“皆屬于下”。總之,厥證從性質講有虛寒、實熱之異,從標本論,有在腎、在肝之別,從致病的原因來說,主要在于下焦之腎。固是前后不通,泄為二陰不固。腎主二陰,前后二陰之不約或不利,與腎的關系密切,亦系“皆屬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瀉,半硫丸治老年虛閉,右歸丸、縮泉丸治遺尿或尿后余瀝不盡,以及濟生腎氣丸、滋腎通關丸治小便癃閉證等,都按照其病在腎,治亦在腎的機理處理。
8諸熱瞀瘛,皆屬于火
本節癥狀“熱”、“瞀”、“瘛”,病因為“火”。熱為發熱;瞀,河間謂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熱甚,神濁昧而瞀昏;瘛,動也,惕跳動瘛。發熱昏昧與抽搐癥狀同時存在,屬于火邪所致。熱者火之漸,火者熱之極,熱之與火,質本一體,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溫熱之邪,表邪內傳,陷入厥少,每每出現發熱、神昏、抽搐等危癥。心藏神,主神明,中醫把屬于意識、思維、記憶等部分大腦活動功能歸屬于心,當熱病(不論傷寒、溫病)極期,發熱不退,營陰內耗,正虛邪陷,熱入營血,邪犯厥少,除高熱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熱傷心神,神無所主,神志昏瞀,熱盛生風,風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體僵直,角弓反張,歸入痙厥范疇。瞀瘛癥狀多見于外感熱病的極期。一般來說,溫病初期,葉氏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衛,不致于出現發熱與瞀瘛并見的危重癥狀。亦有例外者,如高年營陰久虛,嬰幼稚陰未充,或因所感邪熱特甚,以致發病未幾,隨即內傳,陷入心包,熱擾心神,風因熱起,此為逆傳心包之證,屬于熱病之反常傳變,證見高熱、神昏,幼兒與年老體弱者也可出現四肢抽搐。邪陷營血與逆傳心胞均屬重證,癥狀有所類同,其病程的長短與營陰耗傷的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別,治療時,在祛邪與扶正的藥物的應用上,孰主孰次,孰輕孰重,迥然不同。熱病發展至熱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時候,熱勢已熾,熱之極便是火,因此曰:“皆屬于火”,這也符合五氣俱從火化的道理。
9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本節癥狀有“禁”、“鼓”、“慄”、“如喪神守”,病因是“火”。禁與噤通,失語,不出聲也;鼓者鼓頷,戰齒也;慄為身體抖動,即寒戰;如喪神守,即神不守舍,輕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風熱外感與傷寒、溫病初起,其邪在衛表,不致出現上述嚴重見癥,當外感熱病發病多日,高熱不退,邪熱熾盛,一則里熱難以外達,陽郁不伸,出現真熱假寒,寒戰、戰齒之假象,若兼見四肢厥冷,即為熱深厥深,二則熱傷心神,表現為失語及神不守舍。這樣的證候在傷寒陽明證與溫病氣分證中亦可出現,屬于表邪傳里,里熱熾盛的外感熱病的劇期。不爾,勢將入營劫液,直至耗血動血,昏昧狂亂,種種危象相繼迭現。本條的癥狀除了寒戰、戰齒、失語、神不守舍以外,應當與上條一樣具有發熱癥狀,在原文中沒有提及,屬于省略。諸熱瞀瘛與諸禁鼓慄,如喪神守二條的共同癥狀都是發熱、神昏(失語),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見寒戰、戰齒,病因都是火邪,癥狀的差異,尤其后者出現了寒戰、戰齒的假象,只有通過病機分析,才能不為假象所惑,避免診斷與治療失誤,這正是“病機十九條”所體現的強調辨證的核心思想,顯示了道醫學的客觀與科學。
10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本節癥狀“痙”、“項強”,病因為“濕”。痙為肢體強直,項強是頸項強直不能轉側,二者性質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區別,以上癥狀由濕邪所引發。對于本節原文,先賢頗有爭議。姑且存而不論。
11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本條涉及癥狀為“逆”、“沖上”,病因是“火”。逆為上逆,應降而反升為之逆,沖上即逆上,要注意這個沖字,它含有突然與相對嚴重的意思,與中風證的中字相近,沖上者,突然而較劇的逆上也。臨床中突然出現而相對較重的逆上癥狀如外風引動內風,風氣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風;外感風熱,挾痰迫肺,肺氣上逆的咳喘,暑熱犯胃,胃氣逆上之嘔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實,李士材曰:“陽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證發病驟急,證情相對較重,屬熱屬實者居多,熱之極謂之火,故曰“皆屬于火”。治療方法,亦以清熱、瀉實、降逆為法。
12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本條癥狀“腹脹腹大”,病因為“熱”。腹脹又兼腹大者,其證為臌,即現代醫學的腹水征。按河間解釋,“陽熱氣盛,則腫脹也。”李中梓曰:“大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可見本條中“皆屬于熱”的熱字不能單從字面去解釋,它含有陽證、實證與熱證的意思,但畢竟熱證與實證、陽證不同,因此把它作陽證與熱證解釋也許更為恰當。不論氣臌、水臌、血臌、蟲蠱,多屬于有余之陽證與實證,有表現為熱證的,也有表現為寒證的。臨床中治臌脹,如柴胡疏肝加吞蘇合香丸治氣臌,實脾飲、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藶黃合四苓等治水臌,調營飲加減治血臌,以及十棗湯、舟車丸之攻逐等,用藥有溫有涼、有峻有緩,以消實積除脹滿為其共同功用。
13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本節癥狀是“躁”、“狂越”,病因為“火”。躁與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覺煩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證尚淺;狂越者,昏狂無制,或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病已危篤。躁與狂越皆系熱擾心神,神明失治所致。臨床中常見外感熱病出現躁狂越癥狀者,躁證多見于氣分無形熱盛與陽明實熱證中,為熱擾心神之輕者,表現為神情煩躁,躁動不安,有時譫語而問之能答,應用辛涼重劑以清熱,或投通腑瀉實以泄熱,熱清則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見于邪陷厥少之候,熱傷營陰,邪熱熾盛,內陷心包,神明被擾,神識昏昧,胡言譫語,甚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或伴肢痙項強,治用清營湯加吞安宮牛黃丸之類,以挽危急。此為熱擾心神之極者,故曰“皆屬于火”。
14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本節癥狀“暴”、“強直”,病因為“風”。暴,形容發病之突然與病勢之危重;強直,即頸項強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張。對于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癥狀,在《金匱》稱為痙證,分剛痙與柔痙,剛痙由外風所致,柔痙系內風引發,剛痙屬外感,柔痙為內傷,外感之痙,起病急驟,內傷之痙,發展稍緩,但證情同樣嚴重,而且具備風的特征。本條證候起病驟急,當屬外感所致,由外邪襲傷而驟發強直癥狀者如小兒臍風(破傷風),亦包括熱病邪犯營血,病入厥少之熱極生風而致的痙搐者。“風性動”、“風者善行而速變”,正由于本證發病驟急、病情進展迅速、癥狀變化多端,具有動的特征,因此曰“皆屬于風。”但臍風傷于外風襲入,熱病中出現之強直癥狀為熱極生風所引發,屬于內風范疇,二者治法迥異,不可同日而語。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本節所述癥狀是,在人體的某個部位,以手鼓之有聲,聲如鼓音,病因為熱。人體各部以手鼓之有聲者,唯有胸腹。道醫在診斷臌脹證時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診法,聽其聲音,響亮如鼓聲者為無形氣滯,屬氣臌,音低而沉悶者乃有形邪積,為水臌、血臌、蠱臌之類。本節癥狀為扣之有聲,聲如鼓音,系中空無物之特征,常見于氣臌。氣臌由肝失疏泄,氣滯失運,結于腹中,引起腹脹,甚者腹大,病邪為郁結之氣,其證為實但未必屬熱,治療方藥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蘇合丸,藥性偏于辛溫,符合“藏寒生脹滿”之經旨,故“皆屬于熱”的熱字,也不宜純作熱邪、熱證解釋,姑且存而不論。
16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本文提到的癥狀有“胕腫”、“疼酸”、“驚駭”,病因為“火”。張景岳《類經》把胕腫解釋為浮腫,似乎不妥。《醫經精義》把胕腫改為跗腫,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腫,比較合適。臨床中出現足部浮腫,伴有酸痛,同時因此而出現驚駭不安之狀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熱痹(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證候除了足部局部腫痛以外,往往兼有患處皮膚焮紅,撫之灼熱,由于疼痛烈劇,怕按怕碰,往往會出現驚駭不安之狀。上述證候,屬于陽證、實證,且為熱之甚者,熱之極便是火,故曰“皆屬于火。”本節原文也不能死讀,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舉一反三,不論肢體任何部位出現上述癥狀者,同樣符合“皆屬于火”的病機特點,治則亦基本類同。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
本節癥狀有“轉”、“反戾”與“水液渾濁”,病因為“熱”。轉為扭轉,反為角弓反張,戾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現肢體扭曲,角弓反張而尿黃混濁者,由熱邪所引發。在病機十九條中論述肢體扭曲、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癥狀者,有“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與本條“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涉及的病因有濕、風、熱三種。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風為百病之長,三者的屬性不同而引發的癥狀相同,因此本節原文中水液渾濁的現象,是反映熱邪致病的癥狀特點之一,也是與由風濕二邪致病相區別的辨證要點之一。由此可見病機十九條十分強調辨證的重要,必須根據細微的癥狀變化,通過辨證,才能進行正確的病機分析,進而確立恰當的治則方藥,獲取療效。有人把水液渾濁作為一個并列的癥狀進行詮釋,似乎欠妥。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本節無具體癥狀,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為“寒”。水液,泛指人體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與上條水液渾濁之稠厚濃濁相對照,作為鑒別證候之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例如:痰熱咳嗽者痰稠厚,風寒咳嗽者痰稀白;癰毒的膿液稠黃,陰疽的膿液清稀;經血色淡而稀多虛寒,稠厚色深為實熱;腹瀉之大便清稀多水為虛寒,稠厚惡臭屬實熱;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屬風熱,涕出清稀者多風寒;小便量多清澈為寒,量少混黃屬熱;帶下清稀如水為虛寒,濃稠色黃為實熱;嘔吐物完谷不化為寒,腐濁酸臭屬熱等,都是臨證時常用的辨證依據。寒熱虛實之陰陽有別,治則方藥亦迥然不同,本條所指并非一個特定的證候,而是一種辨證的方法,病機十九條體現了辨證在中醫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本條癥狀有“嘔”、“吐酸”、“暴注下迫”,病因為“熱”。嘔是嘔吐;吐酸即嘔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瀉如注,”形容瀉勢之甚;暴注即嚴重的急性腹瀉;下迫,肛門的窘迫癥狀,如里急后重。急性腹瀉,一瀉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嘔吐,泛酸者,屬于實熱證,如急性胃炎、急性腸炎之類。胃統六腑,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今熱邪與宿食互結,壅積在胃,胃氣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嘔吐,吐酸。熱壅腸道,小腸不能受承,大腸無以化物,傳導失其常度而腹瀉,暴注下迫。凡此皆為實熱之證,故曰皆屬于熱。如三黃瀉心湯,既治胃家實熱之嘔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療實熱腹瀉。
我們學習“病機十九條”,應結合《內經》本身的有關內容相互印證,參考后世諸賢的有關注述加深理解,更要注意連系臨床實例深入思考,想想原文的內容是否切合臨床,是否能應用于臨床,在臨床中如何應用,這樣才能增加收獲,提高理論與學術水平,達到學有所本、論有所據、法有所依,臨床工作時視野開擴、思路活躍、辨證精細、治法多樣、處方簡約、用藥靈動,療效不斷提高。最后補充一點,在十九條病機中,每條所涉及的癥狀多少不一,其間或由病因所聯系,或因辨證所需要,把幾個癥狀聯系成一組,一般來說不要把它割裂成為一個個單獨的證候或癥狀去理解,以免有失偏頗。

五臟病機

1、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癥狀為掉眩,病因為風,病位所在臟腑為肝。肝屬木,木生風,肝為風臟,風氣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風,以動為癥侯。諸→多,指一切或多數。
風:六淫中的外風;
內生五邪中的內風(肝風)→郁勃生風、肝熱生風、肝陽化風。
掉→搖動,包括頭面、四肢、身體各部的搖動及肌肉的跳動(在頭部的亦指病人自覺有旋轉的一種癥狀)。
眩→眩暈(腦血管痙攣)、腦缺血時的頭暈、由風邪引起的肢體震顫、頭暈目眩都與肝有關。肝為風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氣機失調,就會導致風病發生。風→虛:肝陽虧虛,頭目失養而致頭暈目眩;肝血不足,血虛生風而致手足顫動。
實: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頭痛目赤,熱極生風,筋脈失養而致手足抽搐。
動→眼皮跳動;嘴群蠕動;面部肌肉抽動;頭部顫動;雙手抖動;以帕金森氏癥為代表。
風在腸道→腸蠕動亢進→腹痛腹瀉。
風在膈肌→嗝逆證→膈肌痙攣→膈肌抖動太過。
風在腦血管→眩暈、頭痛→腦血管痙攣→擴張腦血管→祛風。
風在心→心動過速→內風所致→潛陽熄風、養血祛風。
肝臟與腎臟關系:
腎為水臟,主水藏精,真陰(水)所寄,木賴水涵,水生木。精化為血,血能養肝,若腎陰內虛,水不涵木,則木燥而生風,精虛血少,血不養肝則血虛而生風,此乃病在腎而證在肝,為母虛傳子,腎病及肝。
治法:辛涼化風,清熱息風,疏肝平肝,養血柔肝,滋陽平肝。
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上氣不足所致眩暈(黃風湯、補中益氣湯)。
2、心: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心主血脈,心主火,火亢則血熱,熱邪與血相搏致皮膚瘡瘍,紅腫發癢。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痛。實熱則局部痛、重、脹,虛熱則局部癢。
痛→寒性收引致氣血不通,血脈不通,不能榮養局部出現淤血,就產生疼痛,不通則痛。要散寒止痛、溫經活血通絡。
疼→風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種反應→活血通脈,促進氣血運行。風邪由里發表,隨汗而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癢為虛癥。身癢者,邪盛而攻走筋則痛;邪微而游行皮膚則癢。
皮膚干燥、粗糙、脫屑、膚色?白并常伴嚴重癢癢,如蛇身、攝領瘡以及血分受傷之瘡瘍等多為血虛兼血瘀,血虛無以潤養肌膚而發病。初起作癢因風熱,潰后膿漚或冒風。癢的主要病因為風邪,或感受外邪,或因血虛生風生燥而作。
酸甘止癢:甘能生津能補,緩急止痛,酸能收斂且入肝。五行中肝、心乃母子關系。
瘡→瘡為外科疾病總稱,瘡瘍指五官病、肛腸病、臟腑痛疽病、皮膚痛及癰、疽、療、癤等。肌膚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指人體營養、能量物質郁積在局部而產生的病理反應→輸送出現障礙→活血化瘀。
病久→氣血不通致正氣輸布出現障礙→虛證。
痤→汗出現濕、勞汗當風、寒薄加郁,郁結化火→寒熱錯雜、虛實夾雜→治療祛寒祛熱搭配、攻補兼施。
汗出毛孔開,風、寒、濕外邪進入而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或痤。痤未及時治療,郁積化熱為毒,再加上心臟氣血不足,不能及時疏通面部氣血,郁毒外發而瘡。
痤為初期(附顛倒散:大黃、硫黃各等份,兩藥共為細末,涼水調敷患處,主治肺風險粉刺及酒渣鼻),時間久形成痤瘡(痤上加瘡)。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便秘→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差所致。
吃辛辣之物會加重痤瘡。
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辛歸肺經,辛有發散作用,辛味入肺,致肺宣發作用加強,將郁積在皮膚下的外邪向外發散的結果。
治療:
①強心才能將面部的垃圾清運走。
②用斂肺(肅降)的藥物,使人體內的濁氣向下運行一通過大便排出體外。
⑧消腫散結加快治療效果。
④痤瘡顏色偏白者為濕郁化痰。
⑤病久要扶正。
汗為心之液,發汗與否在治療瘡瘍上都有其臨床依據。后期潰瘍則不可發汗,盲目發汗,汗出過多則傷陰血,血少難養經脈而發痙。
五臟功能失調皆能生瘡瘍,瘡瘍非獨發于心,他臟也能引發諸痛癢瘡,但與心又密切相關。心乃脾之母,子虛則補其母。
肺與諸痛癢瘡也密切相關,燥為秋令主氣,肺屬燥金,同氣相從,燥熱病邪易先侵犯肺經、且易傷津液,易火化。
3、脾: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病因為濕,病在臟腑為脾。
脾屬太陰為濕土,屬陰中之陰,性喜溫燥而惡寒濕。居人體之中,運轉上下。
濕:
外→雨露傷人或久臥濕地,寒邪困脾,水濕四溢而致肌膚浮腫。
內→久食生冷之類,傷脾陽(脾陽不足),不能化濕(因脾主運化),痰飲聚腹而致中焦脹滿,水谷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土不生金,肺虛則無力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不能四布,積于腹中則氣行受阻而發內脹滿。
腫滿→在外腫在皮膚及四肢,醫者可見。
滿→在內腹內脹塞,患者自知。
脾主四肢→如果脾不能運化水濕,使水濕滯留于體內、四肢,會發生浮腫脹滿。
濕邪多能致腫滿,但腫滿并非全是濕邪引起(諸脹腹大,皆屬于熱,熱甚則腫,就不屬于濕)。
濕邪內停,脾失運化,導致機體軀干、四肢出現腫滿→從脾來調。
水來土掩→以土治水(脾屬土,濕為水邪)→五行相克。
減肥→從痰濕入手→從脾入手。
痰濕重→肝臟腫大→脂肪肝→調脾。
眼皮腫、體內長腫瘤→調脾。
脾與腎:脾土有賴腎陽之溫煦。腎陽不足,脾陽亦虛。脾不制水,腎難主水,氣不化水,則水濕停滯。
4、肺: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
諸氣→各臟腑之逆氣。
膹郁:氣逆胸滿,氣機上逆,郁積于胸中,則出現胸部塞悶,呼吸急促的喘證。若兼有咳嗽痰多,則為肺脹,伴以胸痛則與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脈微為虛喘重癥。
膹→喘急上逆。
郁→否塞不通。
肺主氣:氣有余→本經自伏之火,實則寒邪襲肺,郁久化熱而致胸部痞悶。
氣不足→火邪乘之,虛則肺失清肅,宣散無力而致咳嗽喘逆,呼吸失常,胸悶喘息,辨虛實。
肺主宣發、肅降。
肺的開與合、宣與降調節五臟六腑上逆之氣,如果肺氣斂降無力,上逆之氣與斂降之機對持,上逆不得,下降不動,郁塞于肺,則出現郁。
治療則調節肺之宣發與肅降。
肺與腎: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腎氣虛者肺氣亦虛,下則攝納無權,氣不歸根。上則肺氣耗散,主氣無力,以致氣浮于上,胸悶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腎,由腎及肺,為虛喘。
肺與肝:病起大怒,怒者氣上,肝氣迫肺而致胸悶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為實喘。
5、腎: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致病之因為寒,出現的癥狀是收引,病位所在臟腑為腎。
腎主北,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屬陽中之陰,內藏元陽。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在經脈中,寒者泣澀,溫者通利。
若腎中元陽不足陰邪盛,生陰寒,陽氣虛,血行不暢,則不能溫煦經脈,致經脈不利而失暢行。局部經脈缺少氣血的正常涵養,則寒邪乘隙襲入,寒邪痹阻經脈。
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
久→經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曲伸。,
既有陽虛之內寒,又有外寒之襲入,正虛邪客,內外合邪,虛實夾雜,若病久陽虛,氣血損,生之瘀,寒郁所釀之痰,陳寒不除,痰瘀難消,宜溫經補虛,化痰祛痰。



什么是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之理論源于明代李梃之《醫學入門 . 臟腑相通篇》:“心與膽相通;肝與大腸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肺與膀胱相通;腎與三焦相通;腎與命門相通。”
臟腑別通之應用
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五、肝與大腸通肝主疏泄,有協調二便的作用,而大腸...
楊維杰
個人自1972年根據《內經》,將「臟腑別通」法則用于針灸(以前未見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載于拙著《針灸經緯》,轉眼間已三十余年。在這段期間,個人以此法運用于針灸及方藥治病甚多,極有療效,用于針灸更為突出。
臟腑別通又稱臟腑通治,首見于明李延《醫學入門》,引自《臟腑穿鑿論》。清.唐宗海之《醫學精義》則有較詳細的解說,大要是「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顛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紀說通治,當然有其相通之路徑,唐宗海之《醫學精義》中雖有解說,但似仍氣化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討及涉及其源流,對于胃與包絡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個人研究探索發現:臟腑通治應系從六經之開闔樞變化而來(見《素問.陰陽離合論》及《靈樞.根結篇》),試以「太陽為開,太陰為開;少陽為樞,少陰為樞;陽明為闔,厥陰為闔」同氣相求,以臟腑經絡配合作表如下:
這樣就構成了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除五臟別通外,包絡也應與胃通,從而確立了六臟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臟別通」,即「臟腑別通」,透過「臟腑別通」的臟腑關系,用于內科及雜病均甚有效。
一、肺與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與不約,在于肺的調控,肺氣宣肅機能障礙,調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隨之紊亂,肺對膀胱的調控,是通過「氣」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謂「氣化則能出矣」。《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的條文,這是「肺虛不能制約膀胱」的小便遺溺不禁證。
臨床有肺氣不利,水停迫肺、肺氣上逆之喘癥,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氣化失常,可以透過治肺來調節,例如常用的「提壺揭蓋」法就如吳鞠通說的:「啟上閘,化肺氣,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說:「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嘗用麻黃湯開上竅啟下竅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頻治愈老人及小兒遺尿。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針脾經之陰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頻、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背部輸穴能治氣喘,也都是肺脾(太陰)與膀胱(太陽)通的應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
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傷寒論》有太陽經蓄血癥,證狀為「太陽病……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太陽蓄血證常有如狂的精神癥狀,有許多婦女子宮蓄血瘀血,也會有精神的癥狀,如痛經、閉經、熱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再如《金匱要略》中的子宮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療,這兩個方子都有膀胱經主藥桂枝。
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二、脾與小腸通
脾主運化,統括小腸的受化功能,小腸賴脾腎陽氣的溫煦方能化物,小腸的分清泌濁又為脾臟化生氣血升清降濁,創造物質條件。脾主升喜燥惡濕,濕邪易傷脾陽;小腸主降喜暖惡寒,寒邪易傷小腸陽氣。脾與小腸相互協同,關系緊密。從內經相沿迄今,小腸病與脾胃病并未嚴格區分,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食不化。」《傷寒論》說:「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些雖在說脾病,也可看作小腸受盛異常的病變。因此小腸病常兩者共治。小腸有寒則溫中袪寒,小腸有熱則清腸瀉脾;小腸吸收不良腸鳴泄瀉,則健脾助運并加分清利濕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實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腸。
臨床見腹部隱痛喜溫喜按,便溏清稀,胃納不佳,此常見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小腸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證屬脾胃陽虛,可以黃耆建中湯或附子理中湯治療。又如《金匱》之黃土湯治遠血,吳鞠通認為「糞后便血,責之小腸寒濕,不與糞前為大腸濕熱同科。」病因責在小腸,但以黃土湯溫脾攝血,其實即是脾與小腸通治之例。
針灸常以小腸經之腕骨穴減肥。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于袪濕。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療效顯著,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
三、心與膽通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與情志有闕,在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領域中,起著相當之作用。心主血脈,膽助消化,心主君火,膽主相火,膽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與痰濕的形成密切相關,其功能失常,常可導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等,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絞痛之形成與高脂血癥有關,而膽囊炎,膽石癥、膽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從膽論治,以小柴胡湯、溫膽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的報導很多,以小柴胡湯、溫膽湯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膽病從心論治,以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慢性膽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膽心同治治療心臟病或膽病,其療效似較單純治膽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四、腎與三焦通
《靈樞.本臟》說:「腎合三焦、膀胱。」,三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肺脾腎為中心的三焦氣化系統:上焦氣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氣化,主司營衛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氣化,開竅于二陰,司決瀆排糟粕,主要在腎,腎又為三焦氣化的本源。三焦另一個系統是以心肝腎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統、心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腎與命門為相火在下焦。腎以一臟水火相兼,兩個系統皆本于腎,腎又是陰陽水火之臟,水火兩個系統在疾病過程中可相互轉化,但多出現在疾病后期,這是因為兩個系統都根源于腎,久病入腎,腎臟兼水火陰陽,為身體之總樞所致。
臨床治療腎病要考慮三焦,治三焦要顧及到腎。例如少陰四逆雖責之腎陽虛,但治療則用四逆湯,方中有附子溫下焦腎陽,干姜溫中焦脾陽,甘草溫上焦心陽,可謂三焦之陽皆治。
再來看看腎與三焦通,三焦經的五輸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都與水<腎>有關,再者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五、肝與大腸通
肝主疏泄,有協調二便的作用,而大腸傳導亦全賴肝氣疏泄,吳鞠通在脅痛、中燥、單腹脹等醫案中,都提到肝協調二便的作用,前陰為肝經所循行之部位屬肝,主治自無疑議,而疏大便則合于肝與大腸相通之意。例如,鳥梅丸主治的久痢,屬濕熱痢疾久而不已,系木郁橫土,肝之疏泄不暢,而致下利里急后重。白頭翁湯證亦系肝(木)郁土中,濕熱郁踞腸間,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則土愈困,此時調肝疏木才能有效,白頭翁湯即在于清解陽明熱毒疏泄肝氣以治利。又如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兩者治前陰病亦頗有效,蓋前陰病多屬濕熱屬肝經也。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奇穴靈骨在大腸經治頭暈也很有效。木穴在大腸經上,但能治肝經之疝痛,其它大、小、外、浮間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這都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六、心包與胃通
臨床常見老年人因飽餐胃氣上沖,而致心肌梗塞發作的病人不在少數。由于冠心病心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癥狀也很突出,同時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稱為「心胃同治」。陽明胃與心包絡通,陽明實熱上沖心包,擾亂神明出現心包的證狀,以承氣湯瀉胃家實熱,陽明得治,厥陰自安。《溫病條辨.中焦篇》還有「陽明溫病,下之不通,……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陽明胃病,下利譫語,陽明脈實或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傷寒論厥陰病篇》亦有「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陽明常與厥陰同病,除有承氣攻下法外,還有用牛黃、紫雪涼開之法及牛黃涼開與承氣攻下并用之法
臨床上治療疫痢熱毒而見昏譫痙厥時常用承氣湯治療,即「治痢還需利,攻下以護正。」,使險癥轉危為安。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因胃經循行所過)及膝痛甚效。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亦甚效。董老師用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包絡與胃通的用例。
結 語
個人在開闔樞樞學說啟示下,以之解說五臟別通之臟腑通治原理,并補足了「心包與胃通」的六臟別通治療原則,從而使臟腑通治的內容更為完備。并用之于治療一般雜病,療效顯著。尤其是用于針灸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蓋目前一般針灸之經絡療法悉以同名經<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等,或表里經<如手陽明與手太陽表里等>為主。
同明經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重點在疏導。表里經取穴一臟一腑一陰一陽<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重點在平衡。但臟腑別通則一臟一腑一手一足一陰一陽<即以肺與膀胱通而言,肺為手之陰經,膀胱為足之陽經。>,有高度的疏導及平衡作用,效果當然突出,這就是董氏奇穴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




郄穴、原穴的應用;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里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 ( 一 ) 肺與膀胱通 ( 二 ) ...
郄穴善于主治急性病、疼痛病 : 「郄」有間隙之意,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 經絡循行遇迂曲部位,氣血匯聚流灌如注于孔隙之中,此處為氣血出入較深部位,氣血聚集。 除胃郄梁丘穴略高于膝外,其它郄穴全部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郄穴是人體經脈氣血匯聚之處,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郄穴主治特點是對于本經循行部位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及疼痛甚效。
有人認為陰經郄穴多主血證,陽經郄穴多主痛癥,但據經驗,凡經絡之急痛及血癥,不論陰陽經之郄穴均有療效。 如肺經郄穴孔最治效哮喘甚效 ( 配尺澤或魚際更佳 ) ,治喀血、支氣管擴張、肺結核 ( 配陰郄 ) 療效甚佳。 郄門 ( 心包郄 ) 治驚悸、心神不寧 ( 配神門 ) ,治心絞痛、早博 ( 配心俞、膻中 ) 療效甚佳。 總之郄穴多用于治療本經臟腑經脈之氣突然阻滯失調所發生的急性病癥、痛癥。 所治病癥多以實證為主,董氏奇穴之地士穴與肺經郄穴孔最相近,治療肺之急病感冒及氣喘效果甚好。 解穴與多氣多血之梁丘接近,特能調整氣血治氣血錯亂及暈針。
此外許多的研究及經驗都表明,郄穴為重要的診斷穴位。 郄穴是急性病反應最明顯的腧穴,因此對急性病的診斷很有意義。對于相關臟腑氣血不調衍生之病亦具診斷作用。 例如:胃痙攣、急性乳腺炎在梁丘會有壓痛,梁丘有壓痛有助于診斷胃病。 此外孔最 ( 肺郄 ) 有壓痛可幫助診斷肺炎、痔瘡、外丘 ( 膽郄 ) 可幫助診斷膽道感染:溫溜 ( 大腸郄 ) 有壓痛,常為消化道穿孔 … 等。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十二原穴皆分布在腕踝關節以下,與人體的原氣密切相關,是臟腑經絡之根本—原氣所過而流止的穴位。 原穴是人體原氣作用表現的部位。 臟腑病變,往往反應于十二原穴。
《 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說明十二原穴主要用治五臟疾病,透過表里關系也能治六腑疾病。 原穴的主治特點在于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具有所謂「雙向性調整」的作用。 因此原穴不但可以治療所屬臟腑疾患,與臟腑相關的器官、肢體疾病,還可治本經經脈病,不論虛證、實證、寒證、熱證、急性病、慢性病、疼痛病都能治療,可以說原穴是治療本經及本臟病的「總治穴」。 「原」的第一個意義是指本原、原氣,腎間之動氣,人生根本之氣。 「原」的另一意義可以指寬闊平坦之處, 諸臟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之原排列于五輸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從「體應」原理來看,此處肉多,多能主氣。
原穴不但應用廣,而且療效高,見效快。 在《針灸大成》、《治癥總要》中的 151 首針灸處方中,使用原穴竟高達了 52% ,個人之特殊經驗,原穴多在肌肉豐厚處,為多氣之處,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后天。 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后天并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董氏奇穴之許多重要穴位,即在「原」穴之周圍。 如火主 ( 太沖 ) 、腕順二 ( 腕骨 ) 、靈骨 ( 陽溪 ) 等。
臟腑別通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里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 ( 一 ) 肺與膀胱通 ( 二 ) 脾與小腸通 ( 三 ) 心與膽通 ( 四 ) 腎與三焦通 ( 五 ) 肝與大腸通 ( 六 ) 心包與胃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 如 :
( 一)肺與膀胱通: 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 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 肺與膀胱通的應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 ( 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 ) ,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癥,即在于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
( 二)脾與小腸通: 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于袪濕。 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 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 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
( 三)心與膽通: 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 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于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 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
( 四)腎與三焦通: 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 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干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 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 五)肝與大腸通: 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 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系。 而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 六)心包與胃通: 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各種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 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
六經開闔樞理論
楊維杰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系,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
楊維杰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 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系,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經絡學說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董氏奇穴傳人楊維杰先生認為臟腑別通實乃氣化相通,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1]。《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 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
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將開闔樞的意義分別 歸納為敷布、受納、轉輸三個方面。太陽號稱"六經之藩蘺",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于外;肺主宣發敷布精微,脾為胃行其津液,運化轉輸精 微,則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所司,故太陽、太陰主開。胃與大腸氣化均主內行下達,心包為神明之守護,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少陽能使陽氣出于表里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里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臟,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2]。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里關系。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 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于樞氣,少陰偏于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系。如太陽、太陰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氣與水液的關系,而且肺司衛氣主皮毛,太陽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協同性;在病機上可相互傳變,太陽受邪會導致水液輸布異常,如風水泛濫型水腫;水液 輸布異常亦會阻礙太陽經氣的運行,如《傷寒論》28條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其原因在于氣化不利、水邪內停。陽明與厥陰、少陽與少陰與此相類。在生理、病理上,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有著特殊的關聯,按照手經與足經為一組對應起來,就形成了臟腑別通的關系。
基于臟腑別通理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治療肝病注重疏通大腸,大腸病如痢疾、泄瀉、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時治肺宜利水的" 提壺揭蓋"法等,在臨證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廣東省中醫院根據"心與膽通,治心宜先溫膽,膽通則心自安",結合理脾法組方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病癥取得 良好療效.
由于互通臟腑之經氣相互連通,則一條經上的穴位可治療相通經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這樣首先可以對一些穴位的功用從理論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統的解釋。如 內關穴治療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療心悸。傳統上一般分別從心包經的體內支脈聯絡三焦與足三里的強壯作用來說明其機理,而"胃與心包通"則提供了更具特異性 的解釋。針刺曲池穴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其機理可從"肝與大腸通"得到很好的說明。四關穴堪稱經典配穴,具有開關宣竅、調暢氣機、活血通絡之 功,臨床應用廣泛,其機理除與氣血、陰陽、標本等有關外,"肝與大腸通"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腸經的原穴,透過"脾與小腸通",具清脾濕、 退黃疸之功,自古為治黃要穴。
其次根據臟腑互通,可以擴展穴位的治療范圍。中渚在三焦經上,由于"腎與三焦通",擴展其功用可以治療腎虛腰痛。胃經通過膝部,因為"胃與心包通",擴展 心包經內關穴的功用以治療膝痛,取得很好的療效。秩邊、承扶在膀胱經上,透過"肺與膀胱通",成為治療扁桃體疾病的有效穴位。
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開)
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合)
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陽膽經(樞)
將以上內容用于臨床,療效甚好。后發現其對應方式就是《醫學入門》中的“臟腑別通”:脾與小腸通,肺與膀胱通,肝與大腸通,腎與三焦通,心與膽通。無上面所列的心包與胃通,多一個“腎與命門通”

楊維杰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討題(第二回)

一、問: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臟腑別通還是陰陽五行?答:應該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至于五行當然是整個中醫及十四經穴中心,當然也是...
一、問: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臟腑別通還是陰陽五行?
答:應該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至于五行當然是整個中醫及十四經穴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為甚么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開始的大小外浮中間五個穴為甚么能治療疝氣,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個穴木穴為甚么能治眼干眼淚多?當年我曾問老師是甚么道理,老師也不知其然,只說你用就是了。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由于在 《醫經精義》(清.唐宗海著)中讀到「臟腑通治」一詞,雖然只有簡單解說,但沒有實際應用,而且欠缺胃與包絡通,然而這卻帶給我一個概念,于是將其開始運用于針灸 ,并名之為「臟腑別通針法」。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臟腑別通針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經的,例如用曲池治頭暈(肝與大腸通)特效;用內關(胃與包絡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這些都寫于我1975年出版之《針灸經緯》及1978年出版之《針灸經穴學》,后來我發現臟腑別通可以解開許多董氏奇穴的應用原理。例如前述六個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臟腑別通的「肝與大腸通」來解說,又怎能解說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臟腑別通來解說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針灸學》,我開始用來解說董氏奇穴之應用,之后又繼續探索發現臟腑別通與內經之開合樞及易經都有關系(參見余著之《針灸寶典》)。臟腑別通理論不只用于針灸,用于傷寒溫病辨證及處方,也是很實用的。
二、問:有人用六沖及十二宮來敘說臟腑別通,可以嗎?
答:用六沖來敘說臟 腑別通,只能解說一半,只能說明相反相成的互補關系,這個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寫《系統八字學》及在大學教授易理時,經常研究刑沖會合,也曾嘗試用過。六陽干子午沖、寅申沖、辰戌沖還講得通(見下圖(見紅字標明)),但六陰宮就說不通。
這個圖把十二消息掛放進去(十二月卦消息圖顯現了陰陽消長調和、互施互補、相推演化的特征。該圖陰陽的運動特征是周而復始,回寰相推。),可以看到對沖的宮相互為伏掛,即一個別掛六爻變成相反性質的六爻,構成另一個新的卦體稱“伏”,伏卦有利于人們從正反進行逆反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疾病。子時(或子月)復卦一陽生(其他五陰),午時(或午月)姤卦一陰生(其他五陽),兩者平均恰為六陰六陽。丑宮與未宮加起來也是六陰六陽,如此類推,則其他對沖宮皆成總量互相平衡狀態,也就是在本宮時為最強時,對宮時為其最弱時,例如酉時腎最強。然后愈來愈衰弱,至卯時弱到極點,然后開始轉強,越來越強,至酉時強到極點又開始轉衰,其他各臟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臨床,例如五更瀉雖病發于清晨卯時,事實多因命門火虛責在腎火,就宜補腎火;心臟病常發于子夜,子時心臟最弱,責之于心虛,調治心臟。
三、問:你說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陰陽五行?這怎樣解釋?
答:陰陽五行是一門系統學、控制學、信息學。有人說:「不知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也有一說:「不知陰陽五行,中醫寸步難行」。五行是中醫及經穴學的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五行與倒馬針及牽引針皆有密切關系。打開董氏奇穴針灸學,可以發現五行幾乎無所不在。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其次以臟象命名的穴位也多與五行有關,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與五行有關。其他手腳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與五輸(行)穴有密切關系。五輸穴有其時間對應,也有空間對應,活用五輸穴的時空用法,可以把五輸穴用的很靈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靈活。了解五輸穴的時間對應后,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針,自然就明白了。
一般人研究五行僅止于生克乘復,但五行之間的化合交應交濟通透更重要,在針灸的應用也更多更靈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氣與質的應用,包含上下升降內聚外散往復等。雖說是五行,若精簡歸納就只陰陽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屬陰;木火清揚上升屬陽。(至于土則有燥土濕土,燥土屬陽濕土屬陰),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腸、小腸(亥卯未三合木)之經絡走上部。脾、腎、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膽、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經絡走下部(均請參考上題之十二消息掛圖)。而五輸穴陰經井穴起于木,陽經井穴起于金,亦系從其氣與質而定。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來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臉色皮膚偏白者身體一般較差。而夏日白晝生;皮膚焦黑者今年體質較好或轉好。這也能作為用針的參考(這些可參看《靈樞經》及一般四柱學)。在我過去的 《針灸五輸穴應用》有一章「同氣相求」對生克交應之針灸應用有詳細的介紹。新修定明年即將出版的《針灸五輸穴發揮》,是我1981年所寫《針灸五輸穴應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訂全修 新書,對五輸穴的時空觀,及五行氣與質的應用介紹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輸穴應用的精華,也作特別介紹。董氏奇穴與五輸穴的關系在新書中也有專章介紹。
四、問: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是否都已講解的很清楚呢?
答: 其實我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基本上已講解得很清楚了,對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說與發揮,對于一些方法也已經作了不少介紹,也增加了一些功用。必須知道每一個理論的產生至成熟,都是要經過讀很多書,經過多次的驗證及修正才確立的(參見『我與臟腑別通』),這中間是要發費很多時間 的。因為《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及《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這兩本書是根據在韓國上課錄音寫成,當時是根據大綱,現場實時講課臨時發揮,很多東西沒有寫出來,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受講課時間限制(一周講完穴位及治療),當然不可能與坐下來慢慢寫書相比。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學著作《董氏奇穴針灸學》(在大陸及臺灣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門讀本)已充足完備的多。現在的《董氏奇穴講座 》可以定位在中級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個學問增長臺階來看,這本書目前只能算是初級教本。希望在我的針灸經穴學(出版已三十年,已發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過,明年將加緊修訂)增訂修改完成后, 再寫一本比較完整全面的高級奇穴穴位學,理論更深化,每個穴位會發揮得更多,更切合臨床。一定會比現在的奇穴學講義內容豐富充實的多。
《黃帝內經》六句精華,永久收藏,受用一生!
蓮花禪心佛語2018-02-19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一、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
喜怒失去控制而過分,就會傷及內臟;風雨加身,乘虛而入,就會傷及人體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陰濕之氣,就會傷及人體的下部。七情不節能影響臟腑的陰陽虛實。因此,七情的異常能預報疾病的陰陽虛實屬性。

二、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喜則氣緩”指的是一種病理現象,是指適度的喜,可使氣和志達,如果喜太過,反會令人精神渙散,心氣弛緩,出現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癥狀。喜則氣緩是指過喜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精神浮蕩,氣機弛緩。喜為七情之一。
三、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意志調和,就會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正常活動而不散亂,沒有懊悔、憤怒等過度的情緒刺激,五臟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氣的侵襲。
?
四、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所以,悲傷、哀怨、愁苦、憂傷的情緒會牽動心神,心神不安就會使五臟六腑都受影響。
五、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天覆地載(天上覆蓋與地上承載的),萬物悉備(所有的物件全準備好了),莫貴于人(人是最可寶貴的)。人以天地之氣生(人憑借著自然之氣而生長),四時之法成(按照“一年”四季的法則生長)。

六、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的職能相當于至高無上的君主。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順序,五臟與之相配的是肝心脾肺腎。按此順序肝為首位,但各版教材均把心放在首位,是因為心在人體臟腑中的特殊地位。

任之堂主人談臟腑別通理論

2019-03-03  H珠Q  來源
心與小腸相表里
治心臟病要從小腸治,所以我們在治心臟病的時候,要加一味藥火麻仁,火麻仁能滑利小腸,它可以促進小腸氣機通暢,小兒受寒后,腸道有疳積的時候,通過用雞屎藤的藥,用化氣的藥把小腸疏通,對心臟有好處。如果艾灸的話,我們可以灸關元穴。臟腑表里關系還有,肝與膽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

臟腑除了表里關系之外,還有一個別通關系,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師在中醫臨床使用的時候,遇到很多疑難雜癥、重病,會從臟腑的別通關系下手。比方說心,心與膽相別通,我們說心虛膽怯,心驚膽顫,我們的心臟每收縮一下,我們的膽會輕微的蠕動一下。所以這個心臟與膽是相通的,西醫有個說法,心膽綜合癥,很多病人患有膽結石的時候,你發現他的心臟就出問題了,在號脈的時候,左手關脈對應的是肝膽,在左關如果遇到郁得很大的時候,左寸就不足。這氣血就上不上去,所有左關郁得很厲害的,有膽結石的,他的心臟是受影響的。心與膽相通。所以治心臟病,一個是要從小腸治,另一個要從膽治。小腸好了,膽也好了,心臟就好了。

肝與大腸相別通
治肝要治大腸,小孩子患黃疸性肝炎,剛出生的小兒患黃疸用茵梔黃沖劑,要用大黃,所以大便一通的時候,肝臟上的這些黃疸,膽汁,這些膽黃素,就從大便排出去了。肝與膽相通,當這個大腸如果長期不通,大腸里面的這些濁氣和毒,會往肝臟上返,所以在肚臍往上,往右,如果出現有硬塊,我們稱為肝積。說明你的大腸里面的毒素,開始往肝臟上返了,我們治肝癌的時候,不管是肝癌還是肝硬化,那么我們首先,要保證大腸通暢,通過臨床觀察,只要一個是補脾,一個是通大便,脾臟補好,大便通好,這個腸道排毒的功能加強的時候,出現拉肚子不要緊,這一拉出去,這個毒性就通過大便給解出去了,立馬渾身就有勁了。很多肝癌晚期晚期的病人,渾身沒勁腿子沒勁,我們說解表一身輕,里通一身勁,沒勁是因為里面不通,通過補脾胃的藥物,比如四君子,山藥,芡實,炒薏仁,一個養脾,一個泄濁,再加上大黃通便的藥,再稍微加些舒肝的藥,香附子,郁金,柴胡,吃完后,他的腸道會排很多臟東西出來,一排出去,它的肝臟立馬就舒服了,腿子有勁了。對肝癌的病人要控制癥狀很容易,癥狀消除很容易,腫塊消除確實很難,這不是一天的事。但癥狀消失舒服得很快,它的原理就是肝與大腸相通。
脾與小腸相別通
我們經常看到小朋友吸收不好,長得干瘦干瘦的,你們摸一下臉上,如果沒有肉的,皮膚很松弛的,這是脾虛。如果想脾不虛怎么辦呢?要增加小腸的吸收功能,你吃的食物要利用起來,艾灸關元穴就可以。
肺與膀胱相別通
如何理解肺與膀胱相別通呢?膀胱為州都之官,主水排小便的,肺又為水之上源,對很多膀胱的問題,我們要從肺來治,因為肺為水之上源。如果肺有問題,膀胱肯定會有影響,治療膀胱炎的時候,尿頻、尿急、尿痛,要從肺來治,從膀胱治治不好,很多很長時間治不好,肺火很亢,當肺火很重的時候,水往下走時,這水都是熱乎的,三焦為水道,這個熱水通過三焦往下走,到達膀胱的時候,膀胱里的小便,就有燒灼感。如果膀胱有寒,腎上有寒,寒性收引,那么這個尿道口是收縮的,而里面的熱水流,就會出現冷管子流熱水,這熱水一刺激,寒性一收引,它不停的刺激,刺激一下,排一下,刺激一下,排一下,就會出現尿頻尿急。所以把下面的寒一散,讓尿道擴張舒展下,這個水的溫度降低。排尿的這根管怎么疏通呢?用下面散寒的藥,如小茴香、小茴香能散膀胱的寒。道家說:小茴香和艾葉一樣,可以直接把這個氣調到丹田上去,小茴香的氣直走丹田。在丹田處產生一股熱量,把下面的寒給散開,這一散開,輸尿管就不收縮了。上面可以用白茅根清肺熱,白茅根又能涼血利尿,上焦的熱一清,下面的水就不熱了,小便就好了。所以在治有些膀胱炎的時候,尿頻尿痛,用點白茅根,小茴香,加點甘草,三種藥熬在一起喝就有效,很簡單。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熱不是來自于肺,它有可能來自于心,因為三焦它包括了心臟和肺,所以心火亢盛的時候,也會出現小便黃赤,假如心火亢盛,伴有腎寒,同樣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如果遇到心火重,用竹葉,燈芯草,用清心火利小便的藥,配上散下焦寒的藥就可以。中醫有味八正散的藥,里面有木通、瞿麥、滑石、扁蓄、山梔子仁、甘草、大黃、車前子,此藥有清熱利尿,清心火的作用,把上焦的熱一清,三焦疏通,配下焦散寒的藥,效果非常好。很多時候我們專門治下面治不好,專門治上面治不好,上下同治。
腎與三焦相別通
什么叫三焦?腹膜里面,腸子外面的網膜,就是三焦。當腎功能衰竭的時候,腎臟腎小球沒有過濾功能的時候,血里面的毒素排不出去,就用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就是借用三焦系統,把毒素排出去。
心胞與胃相別通
當我們胃這個地方堵住以后,心胞的這個氣就會讓人覺得憋悶,這個氣打開之后,心臟才舒服。
治腎病的話,從三焦治,從膀胱治。所有腎病的患者,基本上在肚臍的兩邊,關元穴的附近,都有硬塊,這叫腎積。在臍周其它不同地方出現硬塊稱為脾積,心積,胃積,肝積。當身體出現這些硬塊時,要想辦法消除它。
……
有關“子午相沖、臟腑別通”圖的文字說明+臟腑經絡關系與臟腑別通的運用+臟腑別通取穴
http://mp.weixin.qq.com/s/1TqawJmVnqOPyxLALFESFg
如何用“病機十九條”治療疾病?  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  2021-01-15
https://mp.weixin.qq.com/s/LeCm35_muc1PlW-WqeV3wQ

1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掉,轉動,指猝倒痙癇抽搐震顫之類;眩,目眩,視物發黑繚亂,此指眩暈。肝為風木之臟,凡風病皆屬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舒暢。肝開竅于目,足厥陰肝經上連目系、通腦與督脈會于顛,故眩暈從肝論治。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盛生風,灼津傷血,則見肢體震顫抽搐,猝然昏仆。
治則:息風清熱,平降肝陽。
針灸處方:百會、風池、外關、足臨泣、合谷、太沖。
釋義:風為陽邪,頭為諸陽之會,肝風內動之證最易上犯清陽而頭暈目眩;且肝經上連目系與督脈會于顛頂,故針刺百會,息風寧神以清上、平降肝陽而治眩暈;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會,針刺既疏散外風而清熱,又降少陽膽火而息內風;外關、足臨泣屬八脈交會穴,交叉取之針用瀉法,同經同氣一以貫之,疏泄少陽而清頭目;取手陽明經原穴合谷瀉頭面之熱,針對肝陽上亢取太沖足厥陰肝經原穴直折其火,且兩穴配合謂之開四關,開閉通竅,對頭暈目眩、陽亢面赤者效果顯著。若風火夾痰上擾,氣粗而喘、蒙蔽神明者,加豐隆;并急刺厥陰經井穴中沖、大敦,點刺出血,開竅醒神;若后期肝腎陰虛者,取太溪、三陰交,調補肝腎之陰。

2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收引:收,收曲、拘急;引,引亸、軟緩。形容肢體關節拘攣、屈伸不利,或軟弱無力。腎主骨,腎氣足則骨體舒展,步履輕便。腎虛骨病則拘急而收曲,或亸緩而引長。寒為陰邪,其性凝滯,寒邪傷人,流注經絡血脈,每致筋骨失養而收引。腎為水臟,腎中真陽可散寒化氣利水。少陰寒化證表現為肢厥、身冷、蜷臥、腰痛、下利、脈微等。
治則:回陽救逆。
針灸處方:腎俞、命門、關元、氣海、足三里。
釋義:募為陰,俞為陽。取膀胱經背俞穴腎俞,針用補法,乃陰病行陽之所在,補腎益氣;灸關元小腸募穴,溫補元陽,壯火以制水;且二穴又屬俞募配穴法,激發臟腑功能而祛寒。取任脈氣海穴,配督脈命門穴,灸之以補命火而益元氣,且疏通任督二脈以調陰陽。取足三里胃經合穴,針用補法,養胃益氣,協同諸穴以強先后天之本。此外,身痛可加絕骨、陽陵泉舒筋活絡;下肢腫加三焦俞、膀胱俞、陰陵泉祛寒利水。

3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膹,喘急,氣乖于皮毛也。《說文解字》謂“形惡”,如皮膚褐斑、紫癜、黑痣一類;郁,氣遏于內不得抒發也,即痞悶不通義。肺居胸中,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故某些皮膚疾患當從肺治。肺為氣之主,凡五臟六腑之氣無不總統于肺,故凡治氣,皆當治肺,是為本條重點。病則氣逆痰滯,肺熱喘咳或痰濁阻肺,日久由肺及腎可見氣虛作喘。
治則:清肺化痰;或健脾化濁。
針灸處方:肺俞、大椎、曲池、尺澤;或太白、豐隆、足三里、陰陵泉。
釋義:取肺俞穴刺絡拔罐放血,清宣肺熱,止咳平喘;取大椎針用瀉法,清熱散邪,配曲池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導熱邪外出,以助肺之肅降;尺澤肺經合穴,針刺以瀉肺熱;若肺熱盛者,加合谷、列缺穴清熱宣肺止咳;痰壅氣促者,取少商點刺出血,配魚際,平喘清肺化痰。若慢性咳喘痰白量多者,取脾經原穴太白、胃經絡穴豐隆,為臟腑表里原絡配穴法,功能健脾祛濕,化痰止咳;陰陵泉、足三里乃脾胃兩經合穴,合主逆氣而泄,健脾化濁利濕;若久病腎虛者,加腎俞、命門、氣海、太溪穴,以培本固元。

4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腫,指皮膚或四肢浮腫;滿,指腹內脹滿。皆濕氣壅滯,水不下行而停于內也。諸濕者,或頭重如裹,或虐暑瀉痢,或周身困重,或痰飲痃癖,皆屬土不制水也。脾主運化水濕,無論外濕或內濕,傷及脾陽,則容易水濕內停而見腫滿。
治則:溫中燥濕,健脾利水。
針灸處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
釋義:取膀胱經背俞穴脾俞、胃俞,募為陰、俞為陽,乃“陰病行陽”的重要穴位,健運中焦,養胃益脾;配胃募穴中脘,為俞募配穴法,激發臟腑機能而溫中化濕;繼取胃經合穴足三里,配脾經合穴陰陵泉,合主逆氣而泄,健胃消脹,利水消腫。
若中焦升降失司,癥見胸脅腹脹滿悶痛者,可加足太陰脾經穴公孫,配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二穴八法相配,調運胸腹氣機以消脹瀉滿,效果滿意。若兼見腎虛水泛者,加腎俞、關元、膀胱俞,以溫陽利水。

5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諸瘡,血凝結阻滯其氣,氣與血爭則痛,血熱夾風則癢,皆屬心經血分為病是也。故凡痛癢的皮膚疾患,當從心治。心主血脈,乃君火所居。熱郁脈中,氣血凝滯,輕則為癢,重則為痛。一般瘡瘍見紅腫熱痛者屬陽;若陽虛痰凝見陰疽流注者屬陰,色白不紅、漫腫不痛,可資鑒別。
治則:清熱解毒,清心降火。
針灸處方:巨闕、心俞、內關、曲池、合谷、膈俞。
釋義:巨闕為心經募穴,配膀胱經背俞穴心俞,屬俞募配穴法,則心脈祛邪的力量大增,解毒清心降火;內關為心包經絡穴,配合谷大腸經原穴、曲池大腸經合穴,導毒火邪熱下行;因陽性瘡瘍,血熱肉腐成膿,血分有熱,故加膈俞血之會,點刺出血,則血中熱毒可清。
按:陰疽流注屬發于肌肉深部的多發性膿腫,特征是漫腫疼痛,皮色如常,每每此處未愈,彼處又起,纏綿難愈。多因氣血衰退,瘀血夾陰毒凝滯于肌肉深部使然。一般針灸起效緩慢,當主以方藥(如陽和湯一類)調治。

6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厥有二義,一是厥冷,二是昏厥;固,腹中瘕積、寒疝、大小便閉一類;泄,下利不止;下,指肝腎。腎主水,腎陽虛則厥冷,陽虛失于溫熙則泄,水不化氣則寒冷固結。治宜溫陽利水。肝藏血,主疏泄,其脈與督脈會與顛。肝氣逆則厥;肝陽化風沖犯腦絡者,《素問·生氣通天論》有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論治當辨清陰陽虛實。
中風閉證治則:清肝降火,開竅醒神。
針灸處方:人中、中沖、涌泉;內關、合谷、太沖。
釋義:急取人中、中沖、涌泉,點刺出血;必要時加內關、合谷、太沖,針刺均用瀉法。
中風脫證治則:回陽救逆固脫。
針灸處方:人中、百會、足三里;關元、氣海、神闕。
釋義:若屬脫證,取人中、百會、足三里針用補法,重灸關元、氣海、神闕,以回陽固脫。若證屬腎陽虛,水不化氣,固攝失權,往往表現為尿頻,腎虛及脾,脾失健運則大便稀溏;抑或陽虛寒凝,濁邪盤踞大腸,傳導無力,腑氣不通,又當溫陽潤腸通便。
腎虛尿頻治則:補腎溫陽,固攝津液。
針灸處方:百會、中脘、氣海、關元。
釋義:取百會、中脘,針用補法;灸氣海、關元穴,溫補腎陽,取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義。加腎經原穴太溪激發腎氣,脾經原穴太白,健脾攝津,足三里養胃益脾,又屬培土制水之方。
腎虛便秘治則:溫腎益氣,養血潤腸。
針灸處方:中脘、氣海、大腸俞、上巨虛。
釋義:取胃募穴中脘、任脈穴氣海,補中氣益元氣;配大腸俞,屬俞募穴相配,協調臟腑功能,促進大腸傳導,取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通腑調腸;加脾經原穴太白、胃經絡穴豐隆,是為主客原絡配穴法,協調脾為胃行津液之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基本知識
特定穴位及其運用
臟腑別通
五臟別通六腑泄濁
十二經對沖與臟腑別通
第三十七篇 氣厥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繁昌县| 博野县| 南召县| 北安市| 富蕴县| 鄢陵县| 吉隆县| 马山县| 溧水县| 綦江县| 马公市| 分宜县| 夹江县| 祁连县| 乌拉特后旗| 丹巴县| 富川| 林甸县| 兰考县| 黔西县| 柯坪县| 垣曲县| 浙江省| 郧西县| 仁寿县| 天柱县| 常宁市| 钟山县| 清涧县| 安塞县| 永胜县| 宁远县| 南召县| 苏尼特右旗| 翁牛特旗| 施秉县| 诸城市| 瑞安市| 崇文区|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