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患者多有外傷史,慢性勞損史或夜間受驚史,婦女盆腔炎病史。
(2)臀部有酸、脹、疼痛并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放射,引起大腿后面、小腿外側疼痛,會陰部抽痛,小腿外側和足趾麻木。嚴重者疼痛可呈刀割樣、跳動性劇痛,影響睡眠,翻身困難,生活難以自理。腹壓增加時疼痛無明顯加重。
(2) 多數病人有間歇性跛行,自覺患腿短縮。
2. 體征
(1) 強迫體位,走路跛行。
(2) 腰部一般無陽性發現。臀部可觸及梨狀肌緊張、腫脹、肥厚的條索狀物,有明顯的壓痛,可向足背放射。
(3) 直腿抬高試驗及其加強試驗陽性,抬高超過60度時疼痛又可減輕。
(4) 腰椎X線及CT檢查均無異常發現。
二. 臀上皮神經損傷
臀上皮神經的組成,多數認為由腰1—3脊神經后支的外側支構成,臀上皮神經從起始到終止,大部走行在軟組織中。
患者多有外傷史,受寒濕史,也有不明原因慢性發病者。
臨床癥狀:一側或雙側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疼痛,體位改變或咳嗽時疼痛加重,并向大腿后腘窩處放射,一般不超過膝平面。患者自覺腰部無力,需旁人攙扶或雙手撫撐腰部,方能站立和緩步行走,彎腰、起坐、主被動變換體位均可引起疼痛。多數病人可以檢及固定的壓痛點和痛性條索(為緊張的臀中肌),條索質硬如繩,推之可移動,壓之脹痛,并向下放射。
腰椎、骨盆平面片無明顯異常。
三、臀部肌筋膜痛
臀部肌筋膜痛為肌纖維組織炎的一種,后者亦稱肌筋膜炎、肌筋膜痛、肌肉風濕病等,臀肌亦為好發部位,臀大肌、臀中肌都可因受寒、潮濕、勞損等而出現激痛點,它是髖部疼痛的常見病因。相似的名稱尚有臀中肌綜合癥、髂嵴綜合癥等。
病人訴腰臀部疼痛,向大腿后外側放散,彎腰活動時疼痛,臀部皮膚麻木。檢查直腿抬高時有臀部疼痛,但無放射;壓痛較局限于臀大肌后緣附著處及臀中肌。可找到激痛點,即一觸及即產生劇烈疼痛,并向肢體的遠側傳播,但并下符合神經解剖的分布區,在臀部可觸及結節狀、條索狀物及痙攣肌束。X線檢查無異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或稍高于正常。
本癥應與真正的坐骨神經痛區別,痛點局封可消除疼痛癥狀;亦應與臀上皮神經炎區別,后者在髂嵴中后段可觸及跨越的條索,壓此索條可誘發疼痛,局麻阻滯此索可止痛。
四、髖部滑囊炎
髖部有許多滑囊,其中主要的有大轉子部滑囊、坐骨結節部滑囊及髂恥骨部滑囊。滑囊炎是滑囊的積液、腫脹和炎癥反應,主要是由于創傷、慢性理化刺激、感染、類風濕等病變引起。
(1)大轉子滑囊炎 大轉子滑囊位于臀大肌附著點與大轉子后外側外旋肌群之間,呈多房性,滑囊較大。可因臀大肌與大轉子的摩擦而發生慢性滑囊炎,也可發生結核性和化膿性滑囊炎。發病時大轉子部疼痛、腫脹,其后側的生理凹陷消失,局部壓痛,大腿內旋時加重,屈曲、外展、外旋位時減輕。
髖關節活動受限,X線檢查有時可見鈣化斑。
(2)坐骨結節滑囊炎 坐骨結節滑囊位于坐骨結節與臀肌之間,滑囊炎是由于長期坐著摩擦刺激所引起,又稱編織臀,多見于老年消瘦者。臨床表現:局部疼痛不適及腫塊,壓痛及波動感,張力較大不移動,局部穿刺常抽出不同程度的血性液體。
(3)髂恥滑囊炎 髂恥滑囊位于髂腰肌與恥骨之間,故又稱腰大肌滑囊,內側為股血管及神經,當滑囊炎癥腫大時,股三角疼痛、腫脹、壓痛。因股神經受壓,其疼痛可放射到大腿前側及小腿內側,患側髖關節常處于屈曲位。被動伸直、外展或內旋時疼痛加重。本病應與髂腰肌膿腫、股疝及髖關節炎鑒別。常規X線拍片主要用于排除腰椎及髖關節的結核。
五、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臨床常見疾病,是由于各種不同的病因,破壞了股骨頭的血供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塌陷,多侵犯中年人,常導致嚴重髖關節功能障礙,是目前常見而又難治的疾病之一。
臨床常見的成人股骨頭缺血壞死病例,是過量服用激素和酗酒誘發的。應詢問病人有無其他誘發史,特別應當詢問服用激素或飲酒的量及期限。
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30—50歲年齡段多發。隱性發病,或可由一次小的損傷誘發癥狀。髖部疼痛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多數先表現為內收肌群或膝關節內側的疼痛,初為間歇性,活動時痛,休息后好,步行及蹲起時疼痛加重;以后可呈持續性,患髖僵硬,活動受限以外展明顯,行走困難出現跛行步態。全身因素所致者,常為雙側性,但多先后發病。,間隔期限不一。
檢查:早期腹股溝韌帶下壓痛,髖內收、外展痛,“4”字試驗陽性;到晚期則各方活動皆受限,Thomas征陽性,重者肢體縮短,并出現半脫位征。
癥狀之初X線片無改變,6~8個月后開始出現骨質稀疏及密度不均,以后軟骨下區出現囊樣變及新月征,股骨頭負重區軟骨下骨質密度增高,其周圍可見點片狀低密度區;病變進一步加重,負重區軟骨下出現碎裂、塌陷,后期全部或部分區域出現不均勻的硬化、嚴重塌陷,股骨頭不規則扁平,關節間隙狹窄,呈半脫位,Shenton線不連續。
CT、MRI可較早地發現病變,并可在各種斷層上觀察壞死區部位,但費用貴且無特異性,可供X線后的補充檢查。
六、髖關節骨關節炎
髖關節骨軟骨炎是一種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特點是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增生,多發生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它是影響髖關節功能的常見病。
起病隱漸,初期先有髖關節的疼痛和不適,晨起及休息后感關節僵硬,稍活動后緩解。每次發作1—2天,緩解期數天、數月不等。可因負重勞累或一次創傷而誘發。以后發作頻繁,疼痛漸重,病期延長,關節僵硬,行走時出現跛行及限制活動。當關節受限明顯時疼痛反可變輕。
依照炎癥嚴重部位不同,疼痛可在關節前、外、或后部,疼痛可沿大腿前面及內側向下擴散到膝關節內側,關節負重及過伸、內收、外旋可誘發疼痛,遇寒冷、潮濕疼痛加重,休息、溫暖及服用抗炎藥物疼痛減輕。
壓痛點因炎癥嚴重部位而在關節前或關節后明顯,但關節后方坐骨結節及大轉子間更易出現壓痛;因疼痛出現內收肌痙攣。關節活動受限久則關節囊攣縮,且因髖內收而表現為患肢短,腰椎出現代償性側彎。Thomas征陽性,Fabere征(“4”字試驗)陽性。
X線片早期可無改變,漸則關節間隙變窄,先是關節間隙內下方,繼則遍及全關節。與關節間隙狹窄平行處,股骨頭及髖臼邊緣硬化;股骨頭頸交界處骨邊緣增生,以股骨頭內下方為著;股骨頭頂部受壓重處可有囊樣變,可因受壓而塌陷,出現典型的髖關節炎表現:股骨頭變形,邊緣骨贅及頂部硬化。
七、髖關節功能障礙及畸形
(一) 彈響髖
髖關節運動時,髖部伴有可聽到或感覺到的聲響稱彈響髖。
病人髖關節做某種活動時,常常感到或聽到彈響,并伴有緊張不安,可有疼痛或不伴有疼痛。病因的不同,在髖關節不同的活動方向和范圍聽到或感到彈響部位不同,如大轉子部的彈響,髖關節可于屈曲、內收、內旋時引出。髂腰肌的彈響,病人在屈髖伸直時引出,并在腹股溝韌帶部捫及彈響的振動。關節內型或人工假體彈響,在透視下觀察彈響動作時,有時可發現髖關節的半脫位。
(二) 髖關節攣縮及強直
髖關節的攣縮及強直,是多種原因引起的髖關節運動障礙。髖關節攣縮多見于腦癱等原因造成肌肉攣縮或痙攣,使髖關節活動受限。髖強直系指髖關節活動功能完全喪失,多繼發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結核、化膿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頸骨髓炎、嚴重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等。
髖關節多強直于非功能位,常見畸形為屈曲、內收、及外旋,其次為屈曲、外展、外旋。髖關節主動與被動運動完全喪失,單髖關節強直雖有跛行,由于健側代償,所以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尚能忍受,雙髖強直,則不能行走,不能坐,不能蹲,日常生活極為困難。X線表現患髖關節間隙消失或骨性融合。
(三) 髖內翻
髖內翻是股骨上端角度異常,包括大轉子上升,股骨外旋及股骨頸短縮,頸干角小于110度。臨床上髖內翻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髖內翻為一單獨疾病;后天性髖內翻多繼發于創傷及某些疾病之后,如股骨頸及轉子間骨折、股骨頭骨骺滑脫或缺血性壞死、成骨不全、畸形性骨炎、佝僂病等。
患肢呈內收短縮畸形、大轉子隆突,患髖關節外展、內旋受限,走路跛行。雙髖內翻時步態為鴨態。Trendelenburg征(臀中肌試驗)陽性。X線表現為頸干角減小,股骨頸短縮及原發病的X線改變。
(四) 髖外翻
髖外翻的畸形恰與髖內翻相反,股骨頸向上外方彎曲,頸干角大于140度。后天性髖外翻畸形多繼發于脊髓灰質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先天性髖脫位、大腦癱、Hutchinson-Gilford病(早老綜合征)等多種疾病。
髖外翻畸形者的大轉子低平,髖關節內收、旋轉活動受限,同時有原發病的表現,如肌肉不同的癱瘓及萎縮,走路跛行。X線示頸干角大于140o,股骨發育不如健側,股骨頭半脫位。
八、髖部扭挫傷
損傷后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患肢呈保護性姿態,如跛行、拖拉步態、骨盆傾斜等。患側腹股溝部有壓痛及輕度腫脹,髖關節各方面運動時均出現疼痛加劇,X線無異常改變。
九、股四頭肌捩傷
外傷后,局部突然發生疼痛,甚至腫脹,傷肢的活動功能受限。伸小腿、屈大腿疼痛加重,久之可使股四頭肌萎縮。
十、股二頭肌扭傷
外傷后大腿外側及腓骨小頭部腫痛,壓痛,屈小腿抗阻力時疼痛加重。
十一、股內收肌損傷
內收肌群位于大腿內側部,由恥骨肌、股薄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和內收大肌組成。
內收肌受2、3、4腰神經發出的閉孔神經支配;其功能使大腿內收稍外旋。
股內收肌損傷多有明顯外傷史和積累性勞損病史,或者腰臀部疾病引起的繼發性損傷。
傷后大腿內側疼痛,腳尖不敢著地,下肢半屈曲位,走路時不敢邁大步,傷肢足尖外撇,用足底內側著地跛行,疼痛向下可沿腿內側傳至股骨內上髁部,嚴重者進而可以傳至小腿內側與前足內側,向上可傳至腹股溝部、下腹部或上腹部。
除此之外,股內收肌損傷還可以出現一些奇特癥狀,如腹股溝痛,下腹部、上腹部不適,上腹痛、胃納不佳,女患者可出現痛經、白帶多、月經不調等,這多由恥骨上皮軟組織損傷或勞損引起。恥骨下支勞損還可以引起生殖器痛,會陰部不適或麻木感。尿頻、尿急、大小便失禁、肛門麻痛、尾骶痛等。
檢查:內收肌腹隆起或變硬,壓痛明顯,股內收肌恥骨附著處有時顯壓痛;屈膝屈髖分腿試驗陽性。
十二、腘繩肌損傷
腘繩肌是大腿后群肌肉,由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組成。
急性損傷多有明顯外傷史。傷后局部腫脹疼痛;有時走路跛行,嚴重者伸膝功能受限。慢性損傷大腿后側酸痛、脹痛,行走時自覺腘窩部發緊,在陰雨天或勞累時疼痛加重。
檢查:損傷局部肌腱緊縮,變粗變硬,于腓骨小頭或脛骨近端內側有壓痛,有時肌腹亦有壓痛。
十三、闊筋膜張肌損傷
闊筋膜張肌位于大腿外側部,起始于髖嵴外唇的前分(髂前上棘),在股骨上、中分界處移行于髂脛束。
闊筋膜張肌損傷后,髖部疼痛或不適,患肢發沉,行走無力。急性損傷髖部疼痛劇烈,特別是行走時疼痛加劇,不敢單腿著地負重,病程久者,髖前外方可有麻木感,疼痛可沿大腿外側放散至膝關節外側部。嚴重病人大腿外側發緊,走路跛行。
檢查:于髂前上棘下方或股骨大轉子上方附近有壓痛區,該肌腹變硬,按壓時疼痛可向下放散至膝部,急性者壓痛區腫脹。慢性患者多伴有髂脛束痙攣收縮,壓痛時顯。個別病人因髂脛束攣縮可出現彈響。
十四、股骨頭骨骺炎
股骨頭骨骺炎亦稱扁平髖,系因兒童期股骨頭骨骺缺血,導致部分或全部壞
死,待病變自愈后股骨頭遺留扁平狀畸形,因此骨骺炎與扁平髖實際是一個疾病的不同階段。
本病大多發生于3~12歲的兒童,起病隱匿,主要癥狀為患髖疼痛、跛行、活動受限。發病初期髖部疼痛不適呈間歇性,過度活動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常拆說腹股溝、大腿內側和膝關節疼痛。跛行為典型的疼痛性跛行,出現防痛步態。在滑膜炎期,髖關節前方深壓痛并常處于輕度屈曲、外旋位。髖關節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外展、內旋受限尤為明顯,強迫活動可誘發髖部疼痛和周圍肌肉的痙攣。患肢肌肉輕度萎縮,肢體有輕微的縮短。
十五、股骨頭骨骺滑脫
股骨頭骨骺滑脫或分離是青春期較常見的髖部疾病,多發生于12~16歲身體過于肥胖的女性或生殖器不發達的男孩,多數患者無明顯外傷史,約30%的病人先后雙側發病。主要表現是股骨頸自股骨頭的骺板處分離,并向上、向前移位,致使股骨頭骨骺滑到股骨頸的后下方,最后導致髖內翻,繼發骨性關節病。
(1)急性滑脫 患者可有輕微外傷史,傷前即有髖部不適,傷后髖痛突然加重,局部壓痛,患肢呈屈髖、屈膝、內收、外旋位,患肢縮短、髖關節活動受限,特別是內旋嚴重受限。
(2)慢性滑脫 髖部疼痛不適逐漸發生,無明顯外傷史,癥狀初期較輕,間歇發作,后期加重,髖關節活動不便,且伴有跛行。1/3的病人雙髖先后有癥狀,部分病人有大腿前側及膝部的放射痛。髖關節內旋嚴重受限,不能完全屈曲,重度滑脫者患肢短縮。
浮針治療方法
1、針刺方法:
對髖部諸病種引起的疼痛,進針點可選擇在臀部,針刺方向直對痛點;也可選取大腿前、后、內、外側,針刺方向向上直對痛點,甚至可從小腿后、外側向上針刺。
對出現坐骨神經痛者,除在原發病灶處治療外,也可在坐骨神經痛徑路上進針,一般針尖向上;若足部痛麻較明顯時可向下針刺,進針完畢后不斷進行掃散,可同時沿針刺方向不斷循括,直至疼痛消失。
2、療效:
對于髖部病痛,浮針療法的療效多數情況下較好,如髖部扭挫傷、股四頭肌捩傷、股內收肌、股二頭肌扭傷、肌筋膜痛、臀上皮神經損傷等病癥,浮針療效大都可收立竿見影之效果,且遠期療效較佳。
3、體會:
髖部病變通常病位較深,病變范圍較大,常需多針同時治療方能顯效,而且有時需多次治療。
彈響髖因為沒有明確痛點,一般不進行浮針治療。
對股骨頭病變和髖關節畸形等一般僅用于治療和緩解疼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