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治 法
導讀:書到用時方恨少,夏天一天天臨近了,濕疹患者更加痛苦,除了內服藥物,外用也是皮膚科用藥一大特色,外用藥直接作用于局部,及時止癢,對減去患者痛苦,大有裨益。
1.溻漬法(相當于濕敷)
適用于急性滲水多者。用黃柏或馬齒莧或生地榆,每用30g煎水取汁,置于盆中,待涼,用紗布6~7層或小厚毛巾浸汁,稍擰,然后濕敷于皮損上,每5分鐘重復1次,每次共20~30分鐘,每日約3~5次??蛇_到收斂、清熱、解毒作用。
2.藥膏
急性、亞急性期,滲水不多,當選用緩和性的藥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藥膏。
濕疹膏
青黛60g,黃柏末60g,氧化鋅620g,石膏末煅620g,麻油620g,凡士林930g。
濕毒膏
青黛150g,黃柏末310g,煅石膏310g,爐甘石末180g,五倍子末90g。
皮濕一膏
地榆末620g,煅石膏620g,枯礬30g。
皮濕二膏:刺激性強,用于慢性期,皮損肥厚浸潤。
密陀僧末930g,地榆末460g,凡士林2800g。
薄膚膏
密陀僧末620g,白及末180g,輕粉125g,枯礬30g,凡士林1870g。
利膚膏
雄黃、枯礬、松香各125g
狼毒膏:用于皸裂性濕疹。
狼毒90g,檳榔90g,川椒90g,蛇床子90g,大楓子仁90g,硫黃90g,五倍子90g,樸硝90g,黃蠟250g,豬膽10個,麻油1300ml。
3.粉劑
用于隱性或亞急性期,一般用藥粉加植物油調成稠糊狀,比藥膏稍薄,涂于皮損上,此劑型比藥膏易于滲透。
青白散.
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
濕疹粉
煅石膏末310g,枯礬末150g,白芷末60g,冰片15g。
.
朱仁康 | 內外合治療濕疹
2018-04-19
H珠Q 來源濕疹為皮膚最常見的一種病,大致可分為局限和泛發兩大類。濕疹證分兩類四型,治分內外,重在內因,病因心火、脾濕為主,治分內外,重在內治。如泛發于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瘙癢出血的叫“血風瘡”;局限一處,發于耳邊的叫“旋耳瘡”;發于掌指間的叫“瘡”;發于腿足的叫“濕毒瘡”;發于陰囊初起名“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濕疹有“干斂”“濕斂”之分。但不論所發部位在何處,總以辨證論治為準。
濕疹雖屬體表病,但本源于內因。中醫著重于內治,其次輔以外治。內因以心火、脾濕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由于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與熱合,外走肌膚而病生焉。
“
內治分四證
”
一、濕熱證
此系血熱脾濕,浸淫肌膚而成,多見于急性濕疹、脂溢性濕疹以及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期。癥見發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現大片紅斑、丘疹、水泡,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黏而有腥味,結痂后如松脂??梢蝠W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或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帶數。此種類型最多見,治則以利濕清熱為主,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出現膿皰加銀花、連翹;大便偏干加大青葉。
二、血熱證
由于內蘊濕熱,外受于風,熱重于濕而成,相當于丘疹性濕疹。癥見身起紅粟(以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瘙癢,致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甚。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此種類型是熱重于濕,以血熱為主,治則以涼血消風為主,除濕清熱為輔,用皮癬湯加減。
皮癬湯:生地、丹皮、赤芍、黃芩、苦參、地膚子、白鮮皮、丹參、生甘草。
三、脾濕證
由于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浸淫成瘡。多見于亞急性濕疹或泛發性濕疹。癥見皮膚黯淡不紅,成片水窠(隱在皮膚內的水泡),搔癢才見滲水,后期干燥脫屑。面色無華,飲食不香,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癥狀。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緩滑等。此型表現為脾虛濕勝,熱象不顯,治以健脾理濕為主,以除濕胃苓湯加減。
除濕胃苓湯:蒼術、陳皮、茯苓、澤瀉、六一散、白鮮皮。
胃呆納差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腹脹加川樸、大腹皮。
四、陰傷證
病延日久,長期滲水過多,致傷陰耗血,血燥生風;亦可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濕,或淡滲利濕之品,造成傷陰耗血。多見于亞急性、泛發性濕疹。癥見皮膚浸潤,干燥脫屑,瘙癢劇烈。主要的辨證指標是舌紅苔?。▊帲蛏嗟猓ê难?,見到此證時,用滋陰除濕法治療。
生地、玄參、當歸、丹參、茯苓、澤瀉、白鮮皮、蛇床子
本方生地、當歸、玄參、丹參滋陰養血而不助濕,茯苓、澤瀉除濕而不傷陰,用于反復不愈的濕疹及慢性陰囊濕疹(腎囊風)療效較好。對此證型,切忌重用燥濕或利濕之品,以免重傷其陰,病情越來越壞。
“
外治法
”
1.溻漬法(相當于濕敷)
適用于急性滲水多者。用黃柏或馬齒莧或生地榆,每用30g煎水取汁,置于盆中,待涼,用紗布6~7層或小厚毛巾浸汁,稍擰,然后濕敷于皮損上,每5分鐘重復1次,每次共20~30分鐘,每日約3~5次??蛇_到收斂、清熱、解毒作用。
2.藥膏
急性、亞急性期,滲水不多,當選用緩和性的藥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藥膏。
濕疹膏:青黛60g,黃柏末60g,氧化鋅620g,石膏末煅620g,麻油620g,凡士林930g。
濕毒膏:青黛150g,黃柏末310g,煅石膏310g,爐甘石末180g,五倍子末90g。
皮濕一膏:地榆末620g,煅石膏620g,枯礬30g。
皮濕二膏:刺激性強,用于慢性期,皮損肥厚浸潤。密陀僧末930g、地榆末460g、凡士林2800g。
薄膚膏:密陀僧末620g,白及末180g,輕粉125g,枯礬30g,凡士林1870g。
利膚膏:雄黃、枯礬、松香各125g。
狼毒膏:用于皸裂性濕疹。狼毒90g,檳榔90g,川椒90g,蛇床子90g,大楓子仁90g,硫黃90g,五倍子90g,樸硝90g,黃蠟250g,豬膽10個,麻油1300ml。
3.粉劑
用于隱性或亞急性期,一般用藥粉加植物油調成稠糊狀,比藥膏稍薄,涂于皮損上,此劑型比藥膏易于滲透。
青白散: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
濕疹粉:煅石膏末310g,枯礬末150g,白芷末60g,冰片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