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多發性色素性皮膚病。該病以局部或泛發性色素脫失形成的白斑為特征,是一種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癥,嚴重影響容貌,是臨床常見疑難疾病。易診斷,難治療,多遷延難愈,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楊朝義教授以針刺綜合性方法治療白癜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白癜風辨證分型
西醫認為本病是一種局限性色素代謝障礙疾病,發病原因有遺傳、自身免疫和黑素細胞自身破壞等因素。中醫認為多因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客于肌膚,致氣血失和,血不榮膚而成。中醫學又稱為“白駁風”。根據中醫辨證一般可分為以下3 種類型。
01
氣血不足型
白斑多發于頭面和四肢,呈乳白色,邊界清楚,形態不規則,皮損處無痛無癢,發展緩慢,多伴有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不榮等虛弱征象,舌淡,脈細弱無力。
02
瘀血阻滯型
病程長,白斑呈乳白色,多較局限固定,皮損多為地圖形或斑塊狀,其中心多有褐色斑點或斑片,進展緩慢,亦可發生在外傷的部位上。皮損處可略有輕微疼痛,多伴有大便干結,胸脅脹滿,口苦咽干,急躁易怒等癥狀,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03
肝腎不足型
一般多有家族史,皮損一般靜止而較穩定,斑色純白,邊緣清楚,多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等癥,舌質紅或淡,少苔,脈沉細。
治療方法
【一】
刺血方法
處方一:阿是穴。
操作:常規消毒皮膚,用一次性梅花針從患部邊緣向中心叩刺,叩刺力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叩至皮膚潮紅隱隱出血為度。隔日治療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若未愈者間隔5 日再行第2 個療程治療,直至痊愈。這一方法適合病變較小,并且病損不在面部的患者。
處方二:八髎穴和膀胱經。
操作:常規消毒,用梅花針以中度刺激手法循經叩刺背腰部的膀胱經和八髎穴,以皮膚潮紅為度,再加用火罐,留罐5~10 分鐘。隔日治療1 次,10 次為1個療程。這一方法適于病在面部及全身泛發性患者。
【二】
火針方法
處方:阿是穴。
操作:常規消毒,根據病變部位選擇粗細不同的火針速刺病灶中心及邊緣處,一般采用淺刺密刺法。每周1 次,6 次為1 個療程,休息15 日再行下一療程,直到痊愈為止。
【三】
毫針方法
處方:阿是穴、曲池、血海、三陰交。
配穴:肝郁氣滯型配合谷、太沖、膈俞;
氣血失和型配足三里、脾俞、太淵;
肝腎不足型配肝俞、腎俞、太溪。
操作:阿是穴操作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用1 寸毫針在每個病灶周圍行毛刺法(淺刺1 分左右),每隔1cm 左右1 針,余穴常規刺。每日或隔日1 次,每次留針30~40 分鐘,15 次為1 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5 日再行下個療程,直到痊愈為止。
【四】
艾灸法
處方:阿是穴、俠白。
操作:一般先于阿是穴叩刺之后,再行艾條灸,每次15~20 分鐘左右,再用艾條灸俠白穴,每側20~30 分鐘。在面部有白斑者僅在俠白和其他部位艾灸,不在面部施灸。
總結:
本病一般方法治療困難,多難以奏效,藥物療效低,服用時間長,副作用大,患者難以堅持治療。通過針灸治療本病療效較為確切,并避免了副作用,現代針灸臨床已有越來越多的相關報道,故是值得研究的一項治療措施。楊朝義教授在臨床常以多種手段相配合的方法來對此治療,具有簡、便、廉、驗的優勢特性。臨床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靈活采取適宜的方法,一般均會獲得顯著療效。但本病是易診斷、難治療的疾病,治療時間較長,所以在治療時應囑患者堅持持續治療,方能獲得最終的治療效果。
本病在西醫中病因不夠明確,治療療效也不能確定,屬于皮膚之頑疾,但是用中醫手段卻能獲得顯著療效,尤其在針灸方面更具效速而無副作用,由此證明了針灸之神奇性和實效性。
end
治療白癜風按摩2個穴位
方法:按摩勞宮、風市二穴,每日1-2次,各5-15分鐘。一般7-15日即見效;堅持按摩可治愈。
本法為師傳多代人的按摩實踐之經驗;筆者曾以其法治愈多人。
本法另對手癬、足癬、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痤瘡、口瘡、口臭、胃痛、癔病、面神經麻痹、哮喘、鼻炎、眼結膜炎等、也均有特效.
勞宮: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七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白癜風還在用粉底遮掩?
2018-04-27
H珠Q 來源概 述
中醫又稱“白癜”“白駁”“斑白”“斑駁”等,是一種常見的后天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病。以局限性或泛發性形態各異的白色斑片為主要臨床特點,其形成與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致黑色素細胞被破壞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關,且各因素互為影響,互相聯系,治療難度極大。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發病率約為1%~2%。雖然本病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理活動,但由于影響外觀容貌,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甚至對患者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帶來許多負面因素,從而影響了其生存質量。然而,對于本病的治療,迄今為止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氣血失和、脈絡瘀阻所致。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于肌膚;或跌打損傷,脈絡瘀阻,毛竅閉塞;或肝腎不足,外邪侵襲,郁于肌膚都可使局部皮色脫失,釀成白斑。
治 療
【處方】
主穴:大椎、肺俞、足三里、曲池。
配穴:
(1)風濕蘊熱:風門、外關。
(2)肝氣郁結:肝俞、陽陵泉。
(3)肝腎不足:肝俞、腎俞、三陰交。
(4)氣滯血瘀:肝俞、膈俞。
注:每次取所有主穴加2~3 個配穴,均為單側,左右交替使用。
大椎:在脊柱區,第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風門:在脊柱區,第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 寸。
肺俞:在脊柱區,第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 寸。
膈俞:在脊柱區,第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 寸。
肝俞:在脊柱區,第9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 寸。
腎俞:在脊柱區,第2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 寸。
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 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外關:在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 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曲池:在肘區,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 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操作】
術前消毒后,采用9# 腰穿針(針芯尖磨平),長度約1cm 的3-0# 羊腸線,用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穴位,舒張進針法,左手拇指、食指繃緊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穴內,并上下提插,得氣后,采用注線法將羊腸線植于穴位深處,出針后蓋上創可貼固定。每15 天治療1 次,3 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
【注意事項】
囑患者避免濫用外擦藥物,尤其是刺激性過強的藥物,以免損傷肌膚;少吃含維生素C 的蔬菜水果,多吃豆類制品;可進行適當的日光浴或理療治療,要注意光照的強度和時間,在正常皮膚上擦防曬霜,以免曬傷。
拔罐治療白癜風
2016-01-31
H珠Q 來源白癜風是因皮膚色素脫失而發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本病好發于青壯年,兒童亦有之。多因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濕之邪,博于肌膚,致氣血失和,血不榮膚所致。臨床表現為皮膚突然出現色素脫失斑,以后逐漸擴大,呈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白斑,單發或多發。無癢痛等自覺癥狀。
治療方法一
俠下(肱二頭肌外側沿中1/3與下1/3交界處稍上方)。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
取穴方二
病變部位、脾俞、中脘。
方法:病變部位用梅花針叩刺,然后用旋轉移動拔罐至皮膚充血發紅;脾俞、中脘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20分鐘,起罐后,均用艾條溫灸5-10分鐘。每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
治療方法三
皮損區、孔最、足三里、三陰交。
方法:用拔藥罐法,用棉球在藥酒(川芎、木香、荊芥各10克,白蒺藜、丹參、當歸、赤芍各15克,雞血藤20克,靈磁石30克,放入95%酒精中浸泡10日,取汁100毫升)中浸濕,貼于火罐壁中段,點燃拔于上述穴位,留罐15-20分鐘。每日1次。每側穴位,連續拔罐10次。若白斑范圍較小者,可于皮損區拔罐;若范圍較大者,可于皮損邊緣處拔罐;若皮損在眼瞼等腔竅處,拔罐部位可離開腔竅一定距離;若皮損在頭面等肌肉較少部位,可用面粉揉成條狀圍成火罐口大小圓圈,貼于拔罐部位。起罐后,皮損區涂以中藥酊劑(紅花、白蒺藜、川芎各等分,用30%酒精浸泡)。配合日曬。
引自《中國針灸》
治療方法四
皮損區。
方法:先用三棱針由外向內淺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20分鐘。或在皮膚區先涂以骨白酊(補骨脂30克,紅花、白蒺藜各10克,浸于95%或30%酒精中浸泡7日),然后拔罐15-20分鐘。或拔罐后再涂亦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